文物考古
-
大都有城申红宝,张中华 编著本书根据1949年以来若干次对北京城墙与城门的修缮、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搜集到的资料撰写,反映了1949年以来北京城墙城门的考古工作成果。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历经500多年的改建、修缮、扩建而成,形成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的城市格局,代表着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最终定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都城发展的巅峰之作。因此,关于北京城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本书披露了大量关于北京城门和城墙的修缮、调查、发掘的现场图片,特别包含了大量出土文物的出土情况照片,均为首次公布,堪称珍贵史料。本书从考古工作和考古材料出发做北京城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北京城的建筑历史、建造方法、城市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
凝视三星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编史料记载的缺失,一度让三星堆成为人类记忆中消失的文明。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惊人发现揭示出了这个位于今中国四川省境内的灿烂文明,举世瞩目,而此次发现也被认为是上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019年至今,三星堆的最新发掘揭露了六个更大规模的祭祀坑,并从中出土大量形态奇异的青铜器、玉器、金器、象牙等。这些数以万计的出土物对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与中原、长江中游等地的物质交流、文化关系以及整个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与艺术都甚为关键。这部以图录将成为第一部详细及系统介绍三星堆最新发现的书籍。此书将邀请来自四川和世界其他地区不同背景的学者,从考古、艺术史、思想观念、理论和科技研究等方面对神秘的三星堆文明展开探讨,包括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兼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雷雨博士,香港故宫首席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焦天龙博士,助理研究员王圣雨博士,几十年来致力于三星堆研究、考古及展示的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博士。除了呈现三星堆遗址地图和文化分期外,图录亦将特别为香港以及国际读者梳理三星堆百年来的发现和考古发掘历史。
-
看见巴黎圣母院[法]丹尼·桑德隆 著, 郑珊珊 译每年,满怀景仰之情、涌入巴黎圣母院的旅人有数百万之多。2019年4月,当这座伟大的哥特式大教堂几乎被火情毁于一旦时,整个国际社会为之动容。 法国索邦大学历史学与考古学教授丹尼·桑德隆,重返巴黎圣母院建造的历史语境,以“工程与实施”“大教堂的运作: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城市中心的主教座堂与其教区”“历任国王与圣母院”四大篇章为脉络,重新凝视这座古老的建筑,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图,追溯这座举世闻名的法国古代建筑的修建过程,以及历史舞台上教会、信众、王室等势力的权力角逐。
-
吴镇烽金文论集吴镇烽该书是作者近60年来所撰学术论文的汇编,共收录论文80多篇,主要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相关问题的考辨,以及利用金文等出土文献所做的先秦历史、地理问题的考证,此外还有玺印、封泥、钱币以及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全书分为“论述篇“考释篇”“鉴赏篇”“史地篇”“其他篇”“附录”六部分,集中反映了作者几十年来的学术成果和研究面貌。
-
金声玉振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荆门市博物馆编;陈伟、李天虹 主编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对郭店一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大批楚简,是研究古文字学与先秦文献学、学术史、思想史无比珍贵的资料,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为纪念郭店楚简这一重要文献发掘出土三十周年,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荆门市博物馆合作,精选46篇历年来已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关于郭店楚简研究文章,涉及简文内容、古文字、思想特点等的考察与辨析,多为名家名作,反映学界对这批珍贵出土文献的认知和研究进展。
-
扶绥敢造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扶绥县文物管理所 编著2014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扶绥敢造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敢造遗址是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蚌器,同时发现有90余座墓葬。敢造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经鉴定共有50多个种类,大量动物骨骼的发现为研究左江流域气候、生态环境、人与动物生存关系及华南-东南亚地区全新世早中期人类生业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敢造遗址还发现了大石铲文化遗存与贝丘遗址在地层上的叠压关系,该发现对建立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对考古学、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及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
品宋姜青青 著南宋皇城赓续营建长达一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山水园林式宫殿,也是宋代顶级建筑艺术的代表,可随着元军铁蹄的南下,这座曾经辉煌壮丽的宫苑或被烧、或被拆及至被彻底摧毁,其原貌如何今人已无法得见,仅能从不同典籍的只言片语了解到其殿宇楼台的雄壮与华丽。该书作者从不同史料中爬梳整理,将学术研究普及化、大众化,用文学的、通俗的笔法将南宋皇城选址的故事、皇宫宫殿的建造、宫墙内的秘闻、宫殿的辅助建筑及宫苑草木一一勾勒,逐渐揭开南宋皇城的神秘面纱。从对南宋皇城的兴衰书写中见宋人文化、宋人精神。
-
南海丝绸之路水下文化遗产合作保护问题研究马明飞在广袤的南海海域,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还沉睡着大量古沉船、遗迹等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瑰宝具有重大的考古、历史、艺术和经济价值,不仅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海洋文明的集中体现,更是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基础。本书从分析南海丝绸之路沿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现实困境入手,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目标导向,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话语驱动和具体思路,在分析沿线国家合作保护南海丝绸之路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与政治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参与并主导南海丝绸之路沿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和路径。本书所倡导的在中国一东盟“10 1”合作框架下构建互信互利的合作保护机制,并通过达成专项合作保护文件的方式促进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是新时期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体现。本书进一步提出的水下文化遗产联合执法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和以谈判协商为主的争端解决机制等不仅可以提升中国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海洋文明的传播力,也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海洋文明的交融互鉴。
-
从这里驶向大海段燕飞 林瀚 陈颖燕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于2021年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从这里驶向大海——世遗泉州》系《丝路物语》书系第五辑,以中世纪刺桐港(即泉州港)的发展历程为轴心,通过独特的宋代沉船文化、高超的造船技术,以及外销瓷、宋元石刻、泉州名胜古迹等海上交通文物及遗迹,以故事演绎、考古场景还原等笔法,运用图文并茂的版面语言,展示海外交通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生动再现独具魅力的中国古代海洋外交文化,多维度揭示海上丝绸之路文明艺术精髓。图书形式新颖,既有大众普及读本的轻巧便携性,又以细腻唯美的文风、轻松时尚的设计、高品质的印制工艺,凸显庄重典雅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俱佳,堪称中国古代海洋外交文化微百科。
-
千万年人与石的对话冯海英 马建军岩画,反映的是人类生活的心路历程和精神情感的“原始语言”,是连接人类认识、感知、表达主客观世界和精神生活,刻划在石头上的媒介和行为记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内容。贺兰山岩画体现的就是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早期人类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万千年以来人与石的对话,内容大致描绘当时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及人的观念、信仰和实践,丰富而有趣,是今人探究古人心路历程的“石书”。本书依据数以万副的贺兰山岩画,记录远古人类和历史时期的放牧、狩猎、祭祀、争战、舞蹈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一些抽象的象形刻画符号,揭示了原始社会的初始信仰、崇拜情感和记事记录,以及历史时期诸多游牧民族生活的心路历程,可谓见证了百万年的人类文化史和五千年以来的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