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海洋聚落与海防遗存张敏 著借“南澳I号”水下考古之际,考古队通过对南澳海洋文化遗存的全面调查,形成了本书稿的主要内容。本书从南澳岛的实物调查资料入手,对闽越两省现存明清海防城堡遗存、明清海岸烟墩、 台要塞、水师、民防或海盗营寨遗址,船官、船政史迹、海防官兵墓葬进行整理。囊括南澳岛上大部分海疆与海防文化遗产,从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展示了南澳岛的海疆经略与海防史,为以后 多的海岛考古学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理论方法上,本书重新梳理了海洋考古学的相关概念,及 海洋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并以聚落考古为着眼点,探讨了对海洋聚落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
青简遗编 金石汇目分编二种(清)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二十卷附补遗十九卷,清吴式芬撰。是书为吴式芬在编成其《攈古录》后,将其所藏金石器物按省编排,其卷首称凡山水名胜、古陵墓、古寺观,必多碑刻,皆留心访查,注明碑刻所在地,并简要介绍书体、尺寸、撰书人、流传及存佚情况。故是书系一部大型的金石分地目录,既据旧目所录之金石,又据作者所藏增入,间附按语订正旧著录之讹误,体量较大,相当于一部金石分地联合目录工具书,对研究清代金石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金石汇目分编二种》汇集《金石汇目分编》印本两种,一为清光绪间海丰吴重周、吴重憙校刻本,一为民国间文禄堂补刻印本,俾两相参照,方便读者阅读使用。
-
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4卷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本书共收录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田野考古发掘简报51篇。长江三峡地区不仅山水雄奇,而且是一座瑰丽的文化宝库。考古发掘表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华民族长江文明的重要舞台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保存着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经历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的各代文物古迹。《BR》本书作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第八部科学发掘成果的正式报告集,相信对于三峡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石窟寺研究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 等《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 年至2020 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 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出版研究石窟寺领域的**学术成果为己任,为全国石窟单位、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全面沟通与交流搭建良好平台,以期推动石窟寺学术研究工作,促进全国石窟文物保护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
了不起的世界文明李零 王巍 李新伟 等没有对比,该怎么理解,中国文明的连续性为何如此强大,让人感到“超常稳定”。发现古代,不仅是发现一个失去的世界,也是一次伟大的精神回归,让我们找到一条回家的路。——李零(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是一个考古资源大国,古代文化发达,地下资源非常丰富,遗迹遗物众多,这一点令很多欧美和日本的考古同行相当羡慕。然而我们现在不能仅仅停留在考古发现上,也应该从考古的资源大国向研究强国转变,这与我们国家的民族复兴相辅相成。——王巍(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总领队) 本书的大背景是中国考古“走出去”——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中国的一些大学和文物考古机构陆续走出国门,由周边国家开始,逐渐走到了遥远的埃及和中美洲,到世界各国开展考古工作,渐成燎原之势。为什么要发掘其他古老文明?如何进行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横扫欧亚大陆的匈奴留下了哪些考古学印记?吴哥窟如何从废墟中重生?郑和船队真的在非洲留下“血脉”了吗?全球文明版图如何形成?十位“走出去”的一线考古领队,以中国视角重返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亲身讲述发掘中的所见所获、所思所想,以及考古遗存背后的文明内涵。这十个独具代表性的境外考古案例,是我们探源世界文明的集中呈现,也是中国考古走出国门的生动写照。书中辅以五百余帧图版,并提供简洁明晰的时空坐标轴、发现/发掘史进程、延伸阅读、博物馆展品等专题信息,读者可对世界各地的古文明有一个鸟瞰、
-
中卫文物藏珍中卫市博物馆,中卫市文物管理所暂缺简介...
-
开封繁塔造像砖精粹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物管理所暂缺简介...
-
何以华夏李琳之 著为什么被华夏正统视为文化落后的“戎狄蛮夷”都自认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为什么几千年以来,“戎狄蛮夷”要不断逐鹿中原?本书通过考古学系统梳理发现,中原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先人心目中的“天下之中”,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距今9000~5300年的裴李岗、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先民不断向外扩张、迁徙,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上层交流,促成了祭祖祀天等观念的认同,才有了边缘族群在此后不断逐鹿中原又不断向外扩张景观的出现。中原族群在经过6000年的摩擦、冲突和融合,至西周时期,通过周公实施“封建”制度,从混沌的自在阶段过渡到主动的自为阶段,民族意识被唤醒,“华夏”“诸夏”“中国”等概念得以确立,华夏民族正式形成。其实质在于超越了前朝仅局限于部族范围的政治视角,而抟铸了一个具有“天下”意识的文化共同体,中国因此不再是不同文化体系人群竞争的战场,而成为华夏内部追求延续、追求强大的角逐舞台。
-
颐和园日历2024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龙凤呈祥,出自汉孔鲋《孔从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为之呈祥。”寓意吉祥富贵。2024年是中国传统龙年:辰龙年,我们甄选颐和园龙凤(含龙九子)元素的文物、古建筑及室内外陈设等精美图片,辅以各类龙元素的小知识,集结成本期日历,与大家共同迎接的辰龙年的到来。亮点纷呈一艺术性和观赏性。所甄选文物种类丰富、品质精良、质地一流、设计匠心、纹饰精美、雕工精致,让人看后神清气爽,有醍醐灌顶之美感。二全面和稀有性。撷取含龙凤元素装饰的古建筑,包括殿、楼、阁、桥等,全面展现了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美,同时收录了平日难得一见的皇家殿堂室内陈设。三趣味性和知识性。龙生九子都有哪些,它们长什么样,作用是什么?文物纹饰中的螭龙、蟠龙、夔龙、夔风分别代表什么含义?日历中都会找到答案。四适度外延。不仅能看到颐和园的各种龙凤元素,还选取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族群代表性的龙元素文物,使读者可以欣赏到颐和园之外的龙元素文物。五专家团队共同努力,倾力打造文化精品。包括颐和园研究室、文物部,以及文物出版社的专家领导数月打磨,反复修改,确保内容和编校高质量。六装帧印刷精美。以质量为第一,在不浪费前提下,不计成本,各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包括装帧设计、纸张材料、调色印刷等,只为把最好的日历呈现给大家。借此日历,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龙凤呈祥!
-
第三届考古学大会会志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21·三门峡)会志(上下册)》是对2021年在三门峡召开的“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全面记录与总结。大会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协办。会志延续以往的结构框架及设计风格,设置有简介、开幕式致辞、主题学术报告、中国考古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分组研讨、配套活动、公共考古讲座、学术考察及闭幕式讲话等内容。会志的出版既是会议工作的总结,又是中国考古学国际影响力的体现,彰显了中国考古学的整体实力与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