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陕西社火脸谱田荣军 著脸谱,是黄土地上的狂欢节——陕西社火的精华所在:在一张脸上呈现一出戏文、几个故事,在一张脸上安插世间百态——脸谱是社火这一陕西古老民间活动秘而不宣的玄妙所在。《陕西社火脸谱》聚焦陕西社火脸谱,揭示色彩图案、线条符号的组合规律;展示古老脸谱粉本,呈现“粉墨青红,纵横于面”的人面丹青之美。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发源于南京六合长芦地区,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屯兵驻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在民族打击乐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军风、民俗的历史记忆。尽管传承未断,但是,它的原貌、内涵和曲谱演变,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切实加强保护和利用,使这一古老的鼓舞民乐重放异彩。2007年,“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金陵竹刻》以南京地区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为题材,中英文对照,全面介绍金陵竹派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与艺术特色,它从早期的质拙浑朴,发展为中期的典雅多姿,再嬗变为晚期的平浅单一,虽时有变化,但总体风格保持大体一致,在以雕刻再现书画的艺术趋向中,以浅刻、简刻独领风骚,以竹刻之意趣求笔墨之情韵,达到了竹刻与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本书在展示南京非遗的同时也很适合用作政府对外交流的文化礼品、各地游客青睐的新兴旅游纪念品或馈赠亲友的地方特色礼品,其使用价值无疑大大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一般图书。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高淳阳腔目连戏是古老的戏曲剧种。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中心,流传于江苏的溧水、溧阳、宜兴、江宁、句容和安徽的郎溪、广德、宣城、当涂等地。被称为“戏娘”的目连戏,遍布于大江南北。相传始于元代的高淳阳腔目连戏,是一个只演目连戏的独特剧种。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麻雀蹦》相传源于河南,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是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也是南京地区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书中英文对照,主要描述方山大鼓的由来、舞蹈步骤、发展演变以及传承等。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骆山大龙》是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骆山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也是南京地区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书中英文对照,整本书以骆山大龙(龙舞)为主线,主要描述了骆山大龙(龙舞)的由来、组成部分、演变、发展传承以及对后人的启发。
-
节气范时勇 著这是一本介绍中国节气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特点、由来、相关民俗,引经据典,娓娓道出中国古人的智慧,把节气和农事、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还涉及适季美食、科学养生等相关内容。
-
尘封多年的记忆王晓东 编《尘封多年的记忆:瑞安老照片》是瑞安市图书馆从多方面组织的关于瑞安市的老照片结集成的画册,内含岁月留痕、社会万象、名人名居、古城今昔四个方面,为瑞安市民保留了对于瑞安的长久记忆,以及记录了瑞安近年来发展的轨迹。本书适合关心瑞安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领导和读者朋友阅读。
-
回族的风俗习惯马平 著,孙璐 译越是大作家,在描写少数民族生活及精神世界方面,越是准确,因为他们对待少数民族,做到了非常重要的两点:尊重,理解。《中国回族文化丛书:回族的风俗习惯(阿拉伯文版)》回族人民强健、清洁、善良、机智、坚韧,自尊自爱、乐于助人,这大体概括了回族的“民族性格”,表现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情状和精神面貌。
-
族民的狂欢储冬爱,黄学敏,刘晔珍,张益彬,张静 著《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系列丛书:族民的狂欢·天河龙舟映像》旨在通过系统而深入地调查并梳理天河诸村落龙舟节的基本构成及其传承与变迁的历史轨迹,分析隐含于其中的村民族群传统文化心态在都市文化的冲击下的自我抉择与重新适应。《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系列丛书:族民的狂欢·天河龙舟映像》旨在通过系统而深入地调查并梳理天河诸村落龙舟节的基本构成及其传承与变迁的历史轨迹,分析隐含于其中的村民族群传统文化心态在都市文化的冲击下的自我抉择与重新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