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佛山年俗关宏 著佛山年俗与全国一样,是佛出最盛大、最热闹、综合性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岁时民俗。它是中原民俗在岭南地区历经长久岁月的传播、生根、传承、发展的结果,有鲜明的民间活动和地方特色,并形成独有风格。其除旧迎新、祈福纳祥的意义更加凸显和深厚,且丰富多彩的形式极具情趣和魅力。
-
文学人类学与客家书写谭元亨 著《客家研究文丛:文学人类学与客家书写》为“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录了19篇优秀论文,重点研讨了客家文学的教育功能、客家文学的评论以及客家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本论文集对推动两岸客家界的合作,加强两岸客家文化及文学的交流,共同致力于客家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多学科视野下的壮族女性民俗文化研究陈丽琴 著《多学科视野下的壮族女性民俗文化研究》分成九个部分,对壮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壮族女性的妆饰、节日、娱乐、婚育生活、民间工艺制作、信仰生活、生产习俗、家庭与社会角色以及壮族女性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作了逐一分析,文章从多个学科的研究角度对女性这些层面的文化进行了揭示,有较高的可读性。
-
妙峰山顾颉刚 著《妙峰山》一书是顾颉刚等人民俗研究论文的结集。1925年4月30日北京大学教授顾颉刚、孙伏园等五人,来到京西妙峰山对妙峰山庙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查。调查之后,五位学者分别从自己所关注的角度,写成了对妙峰山庙会民俗的调查文章,并在《京报》副刊连续六期发表。作为首个田野调查地,妙峰山的民俗文化在1928年《妙峰山》一书出版后便受到了民俗学界的关注。中国民俗学学界普遍认为妙峰山民俗文化是北京传统民间文化,甚至是北方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象征。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以南京省级“非遗”项目秦淮(夫子庙)传统风味小吃制作技艺为题材,中英文对照,采用中国传统经折装,成品宽13厘米,高28.5厘米,拉开长1.5米,正面以叙述文字为主,配以精美照片,简要介绍该项目的悠久历史、精妙工艺、丰赡内涵和美好未来四大内容;反面是表现主题的手绘画卷,立于桌面如小型屏风,十分精美生动。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以南京省级“非遗”项目绒花制作技艺为题材,中英文对照采用中国传统经折装,成品宽13厘米,高28.5厘米,拉开长1.5米,正面是表现各个主题的手绘画卷,立于桌面如小型屏风;反面以叙述文字为主,配以精美照片,简要介绍该项目的历史源流、工艺或美学特点、文化内涵、当下价值与保护发展四大内容。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妈祖庙会》以南京地区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为题材,中英文对照,本书的出版使南京除了紫金山、秦淮河这些可亲历亲见的物质文化名片之外,又有了一张可感可知的非物质文化名片。妈祖庙会,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度中断,2005年天妃宫重建后恢复。2007年,南京妈祖庙会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也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因此成为下关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江浦手狮舞,道具即是用竹片以麻布和彩丝装裱成狮子模样,在狮子前胸和小腹下撑以木(或竹)棒为舞狮者的手柄,单人舞于手中,人数可多可少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现已成为江浦一个重要民间文艺品牌,近年来已备受文艺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喜爱,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盐水鸭又叫桂花鸭,是南京著名的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因南京有“金陵”别称,故也称“金陵盐水鸭”,久负盛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京盐水鸭制作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生产的盐水鸭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而以中秋前后,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的盐水鸭色味最佳,名为桂花鸭。本书中英文对照,全彩印刷,采用特殊开本,立足于介绍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工艺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图册。
-
石头上的历史李贵龙 著《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将汉画像石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之中,用考察的方法,对陕北汉画像石的历史生成、发现、工艺、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考释,尤其对陕北汉画像石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展开了细致深入的分类解读,对汉画像石研究与收藏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