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姚郁卉、等 编著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势下,我们从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的内存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编写这套书的目的是:1、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过程。2、深入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境界,提炼蕴涵在传统节日中的积极的、进步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永恒魅力与力量,使人们对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客观的了解和把握。3、介绍传统节日的习俗及礼节仪式,揭示这一文化符号所以能够内化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且几千年不曾改变的历史必然。
-
守望精神家园赵寅松暂缺简介...
-
经典名著解读尹秀芝、赵宗乙一个民族的传统,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反映民族特质的并借以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文化基因,正是由于这个基因的代代相传和不断的充实、发扬、变化和发展,使得民族文化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历代民俗之经典,实际上构成了炎黄子孙从远古走入当代的漫长旅途中的一个个极富历史特征的里程碑,解读它就是在解读中华民族的生活史、个性史。《风俗通义》之时俗描述、名物考释,《荆楚岁时记》之岁时节令、生产生活,《博物志》之地理山川、异俗异产、异鸟异兽、典礼名器,《梦粱录》之元旦朝会、临江观潮、祠山圣诞,《武林旧事》之杭城风貌、民居小吃、名胜古迹,《洛阳伽蓝记》之浮屠梵音、香烟袅袅……这一切都记述着中华文明的脚步,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风采,读来如同亲历。
-
走进象征的紫禁城吴效群“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丛书最大的特点在于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鉴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的具体情况,我们将这套丛书分为国内及海外两大部分,其中,国内部分分为“西部田野书系”、“东部田野书系”、“八桂风谣书系”,海外部分分为“海外镜像书系”、“第三只眼书系”,各书系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把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读者诸君。
-
中国人名研究(马来西亚)萧遥天本书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用起名指导,是本领域内的开山之作,有着较为深远之影响。饶宗颐先生在评沦此书时说:“(其)既有系统的安排,又极尽分析的能事,特别以灰谐的姿态,生动的笔调写出,娓娓动听,处处引入入胜,绝无考据枯燥的毛病,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作者一生勤于笔耕,其文皆立沦高远,下笔自然,奇思泉涌,经史考据,信手拈来。渎之清新爽意,如饮甘饴。
-
纳妾程郁《历史聚焦》是一套新颖的历史文化小丛书。它受启发于画家与摄影家的取景聚焦。焦点性的历史人物、事件、时段,如同人物瞬间最富于表现力的神情,虽然只是历史的瞬间,却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在适宜的景深中,包涵着立体感的深层义蕴。在体例上,该丛书策划了“焦点回放”、“焦点透析”、“焦点总评 ”的基本构架,对各焦点的叙评,繁花纷呈,各极其致。《纳妾:死而不僵的陋习 》为该丛书之一,主要回顾、研究了我国古代纳妾这一历史陋习。
-
节日沉浮问廖冬梅 著在梳理中外有代表性节日的文化背景基础上,用田野考察记述和分析:代表节日原生态的云南自水台纳西族的“2、8”节之“沉”及商品化异态的云南丽江纳西族的“2、8”节之。浮”。继而,归纳节日的定义、要素、结构及其功能。在教育和教育研究被局限于学校樊篱内的今天,重新关注一直伴人类演化和发展的生活中的教育,如节日的教育功能,是对鲜活的教育的回归。《节日沉浮问:节日的定义结构与功能》企望以此唤起对鲜活教育的重视。节日沉浮:一方面,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日益“过气一之势;另一方面,旅游文化节、美食节等所谓的“节日”愈演愈烈。
-
名家眼中的北京城梁思成、等巍峨壮丽、气势雄伟的北京城墙和城楼是古城特有的标志,它与内城的紫禁城、钟鼓楼遥相呼应,形成北京美丽独特的天际线,是北京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城的建设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和气魄。……这样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
-
山丹宝卷张旭 主编念宝卷源头是唐、五代俗讲“讲唱经文”及演佛经故事的变文嫡传,由佛教俗讲的发展而形成了河西佛教宝卷。河西宝卷在河西地区分布很广,涉及二十多个县市,保存颇多,有据可查的有一百多种。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如《烙碗计宝卷》、《丁郎寻父宝卷》、《蜜蜂计宝卷》等,这类宝卷数量很多,质量也好,是最基本的一类;二是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如《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何仙姑宝卷》等,这类宝卷基本上是从民间传说故事中改编,神话色彩很浓,听起来委婉有趣,感染力很强;三是,表达历史人物传奇的,如《昭君和北番宝卷》、《康熙帝私访山东宝卷》、《包公宝卷》等;四是,表述寓言和童话故事的,如《老鼠宝卷》、《鹦哥宝卷》、《义犬救主宝卷》等,这类宝卷最接近农民群众的题材,也是宝卷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五是记叙佛教活动的,如《唐天子游地狱宝卷》、《沉香救母宝卷》、《刘全进瓜宝卷》等,这是河西宝卷的直接源头。山丹宝卷是山丹民间民俗文化的瑰宝,也是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山丹宝卷是河西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年的流布中,山丹方言浸润,地方意识渗透,不唯是研究河西,更是研究山丹地域社会学、民间文学、民族学、音韵学、方言学的百科全书。 《山丹宝卷(套装上下册)》为“山丹文化系列丛书”之一,编写《山丹宝卷(套装上下册)》的目的是唤起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繁荣地域文化的强烈意识,为合西地区通俗文学史、民俗文化史的研究提供翔实的史料。
-
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曹本冶 主编《中国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是“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的重点课题之一——“中国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的曲目、风格及传统研究”的第二单元(华东和华南地域)部分研究成果,研究的重点范围是“近信仰”仪式行为中的音声行为。《中国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对一些保存较完整的民间信仰体系之仪式音乐传统进行实地考查,记录仪式实况的完整现场录音、录像及摄影,并搜集有关的文字及口述数据;将这些仪式音乐传统,包括仪式音乐在信仰体系内的运用场合、功能、习惯、曲目、传承和传播方式、乐师与仪式人员等,作系统性整理及汇编;从仪式音声的生态环境切人(即其信仰体系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研究仪式音声与信仰、仪式演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辨别出其地域性文化特征及跨地域性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