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 著作者从《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著作中摘引大量汉代婚丧材料,编成此书。可谓集汉代婚丧习俗材料之大成,其资料价值不言而喻。可为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汉代的婚丧史,书中事例多,史料丰富,论述详尽。《汉代婚丧礼俗考》作为二十世纪学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被秦汉史学者和社会史学者视为必读书,其学术视角与研究方法,对于所有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也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姻缘有约林鸿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着形形色色的民间习俗的形成和延续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深刻地反映出入们的思想情感和美好愿望,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婚姻家庭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姻缘可以成就幸福的人生,相反,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痛苦一生,因此多少年来,有关姻缘的话题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人们经过反复的总结,发现一个人的姻缘与他的出生年、月、日、时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于是,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根据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来推断婚姻吉凶福祸的预测方法,这就是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四柱八字”预测法。到了宋代,这种预测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四柱八字预测法是在《易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阴阳五行变化为原理,以五行生克制化为法则,以人的出生时间为依据,来进行命运预测。
-
百姓民俗实用大全严锴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55个少数民族都有哪些节日呢?本书分为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七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民间文化。
-
普罗普民俗学思想研究赵晓彬暂缺简介...
-
中国汉族民间生活史诗固始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信阳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 编《中国汉族民间生活史诗:郭丁香》系中国汉族民间生活史寺,是流传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处的一种民间灶书,以表现传说中的灶王爷张万良和灶王奶郭丁香的生活故事及爱情纠葛为主要内容,在民间广为传唱。《中国汉族民间生活史诗:郭丁香》以河南固始一带的灶书为蓝本,整理编纂而成,得诗四千八百余行,既保存了民歌原生态的质朴,又使之系统、连贯,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整饬,实为中国当代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一大创获。
-
火焰与柔情之地白郎 编在我国西南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单元,这便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地区。至今,这里逐生活着藏、彝、羌、纳西、普米、门巴、珞巴等民族。千百年来,众多民族在比南来北往,繁衍生息,迁徙流动,使得这条走廊成为丰富的文化沉积带,文化呈现出古老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根据民族学界多年来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的民族学概念“藏彝走廊”。藏彝走廊自然风光异常丰富多彩,有不可多得的自然旅游资源。藏彝走廊吸引人们的,还有它那历史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而神秘的民族文化……
-
缠足史高洪兴作者根据近十余年来学术界对于缠足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新的看法,站在一个新的认识的高度来分析缠足这一历史现象,并且有条理地将缠足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现象进行研究,找出其长期存在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缠足至今仍然受到世人关注的各种原因。缠足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存在了千年之久、残忍地迫害女性却又被崇拜美化得举国若狂的陋习怪俗,非常值得研究,也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本书不仅增配大量的图版,而且作者根据近十余年来学术界对于缠足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新的看法,站在一个新的认识的高度来分析缠足这一历史现象,并且有条理地将缠足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现象进行研究,找出其长期存在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缠足至今仍然受到世人关注的各种原因。
-
我们的中元节彭国梁 等主编阴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俗称“鬼节”。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道教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
衣食住行与风俗刘建美《衣食住行与风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图说丛书”系列之一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专册,具体包括了:从草衣兽皮中诞生了美、饮食丰俭关乎王朝兴衰、从秦汉古道到丝绸之路、胡姬美酒诗成行、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从旧式车马舟桥到新式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
藏族习惯法吕志祥 著即使是当代最发达的国家,国家法也不是唯一的法律;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文化传统的多样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化恰是法律多元现象客观存在的重要原因。藏族习惯法早已成为藏民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藏族群众风俗习惯和法律观念的一部分。所以,从法人类学和法社会学的立场出发,依据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藏族习惯法及其转型进行系统的研究,已成为构建藏区和谐社会的关键。同时,法制建设虽然应该借鉴国际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关注本土资源。西部藏区法制建设当然离不开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的支撑,藏族习惯法应该成为藏族自治地方立法的重要法源,本书恰好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