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民间文化的魅力潜明兹重专著而轻论集,是近十多年来我国学术著作出版界患的一种恶性流行病。不是说专著全都不好,但确有不少专著质量颇不怎么样,所谓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而论集呢,当然也不能而论,由于多半是从自己的众多文章中遴选出来的,故更多地闪耀着作者的心智和识见。在这种病态的学术著述出版氛围中,潜明兹先生的《民间文化的魅力》一书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不能不说是学界的一桩幸事,也是一桩耐人寻味的事。
-
钟馗精选范曾 等绘暂缺简介...
-
湘西落洞陆群湘西民间如果碰上一个女子精神失常,往往会断定这女子是“落洞”了。本书从田野调查出发,指出“落洞”是湘西特定地域、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下的一种特殊历史文化现象。本书的特点不在理论建构,而在于以大量的真实的田野调查资料触动人们的感官和神经,引发人们通过寻找落洞背后的根源及各种可能性来思考特定的地域历史及文化对人的认识的影响,并寻找二者的关系。 本书着力于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神秘文化事象的客观描述,作者以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试图通过第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以民族学、民俗学的学科理念法则,深入剖析“落洞”的社会历史根源,以满足广大民俗爱好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与对待这种文化事象。
-
百姓堂联李乔《百姓堂联》共收录中国古今姓氏582个,除《增广百家姓》所收504姓外,增收了当代人口较多的姓氏,如来、姓氏堂号、堂联是由姓氏发展而来的。《百姓堂联》有580个姓氏,2000副堂联,是一本精美的百姓联语,一部精练的姓氏历史,讲述了老百姓自己的文化。《百姓堂联》广征博引,资料翔实,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全书将每一个姓氏八为一个单元,包括姓氏、姓氏读音、姓源、郡望、堂联几个部分。姓源部分以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姓氏来源,并注明1-3种文献。为节省篇幅,正文中文献以代号形式表示。代号所指文献见书后所附《征引书目》。
-
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黄汉平著本书在国内外拉康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讨拉康理论的成因、特质及其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文化批评的影响,以有助于国内文艺界和理论界认识拉康与西方后现代文化批评,从而提供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借鉴资源。全书主体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从追踪拉康的学术发展历程人手,探寻拉康理论的主要思想渊源: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索绪尔的语言学和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主要从拉康思想的结构系统中抽取其若干关键词--镜像阶段论、自我、他者、无意识、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主体、欲望等等--进行深入剖析,认为这些相互关联的理论关键词在心理、语言和文化层面上构成了拉康式精神分析学的精髓,并且对后现代批评话语发生深刻影响。第三部分(第五章)从拉康在阿尔都塞、德勒兹等同时代人的理论中的反响,从拉康对《窃信案》的文本阐释及其所引发的连串回应,从拉康理论与女性主义批评的关系等方面探讨拉康对后现代文化批评的影响。
-
中国民族村寨文化张跃《中国民族村寨文化》为《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之一种,是汇集所调查的5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图片资料编辑而成的一本大型画册,共收入图片1100余幅,共有“总序”、“前言”、“中国民族村寨文化调查点示意图”、“生态环境”、“生产与生活”、“民居建筑”、“饮食习俗”、“传统服饰”、“礼仪与娱乐”几个部分。走进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如同打开一道门,推开一扇窗,呈现出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对于这些“陌生”的文化事项,我们如何在已习得的固有文化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始终是需要探讨的课题。各个民族村寨具体的、实在的地理空间使文化事实变得微观和直接,便于我们去认识与阐释。民族村寨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民族村寨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民族村寨文化还是一种规约现象,在特定区域内民族成员经世代沿袭并渐次积累,大家共同遵守而约定俗成。画册内容丰富,涉及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与宝贵的文献资料价值,同时又具有很好的可读性与观赏性。
-
彝族传统禁忌文化研究白兴发长时期以来,禁忌问题纵然在不少论著中有所涉及,但总体来说仍是一个研究的薄弱环节,可喜的是,近年研究禁忌文化的论著开始增多,未来大有形势成熟点之势。然而,具体到一个民族而言,尚不见诸有比较系统的专论。本书选取西南彝族作为研究对象,乃在于彝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禁忌文化的内涵更为深广,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尤其在西南民族中更具典型代表性。本书有意识地在彝族禁忌的起源、禁忌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禁忌的演变及传承等部分着力挖掘,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突出彝族传统禁忌文化的特点。需要指出,就现有资料而言,要对彝族禁忌作全面、系统的研究目前仍然存在着相当难度。这是因为:其一,国内外有关禁忌研究的论著中,对禁忌的现象描述虽然很多, 但真正有分量的理论研究著作地寥寥可数,能借鉴的成果实属凤毛麟角。其二,在现有材料中,无论是彝族史料,还是民族学、民俗学调查材料,其中反映禁忌方面内容的相对匮乏,能供使用者毕竟有限。
-
新的文化发展观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是作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撰写的关于文化方面论文汇编。其中有在中央提出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后,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新的文化发展的文章――《新的文化发展观》,有第一次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学理角度探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结合的文章——《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有第一次全面系统探讨十六大以来党关于先进文化理论发展的发展文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十六新论”等文章。
-
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人生仪礼及其音乐研究崔玲玲著台吉乃尔蒙古人的音乐文化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一支,是一笔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人生仪礼中的仪式及音乐,不仅体现了台吉乃尔蒙古人丰富的民俗和多彩的音乐,也体现了蒙古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 台吉乃尔蒙古人从新疆地区的卫拉特蒙古部落迁至青藏高原,与当地的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汉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杂居。多民族的居住环境形成了文化间的交流、趋同与融合。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交通相对较闭塞,这对保留古老的民族文化又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对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的仪式及其音乐的考察研究,我们既可以看到蒙古族古老文化的遗存,也可看到文化的变迁过程。本书借鉴民俗学中有关人生仪礼的研究理论,以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仪式音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其传统观念,尝试着制作一个研究模式图,进行分析、解释。即:将台吉乃尔蒙古人人生仪礼的总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圆圈,从中间分开,上半部分为人们由生到死的过程中的仪礼,称其为生活仪礼;下半部分为人的由死到生的轮回过程中的仪礼,称其为信仰仪礼。这两部分仪礼的总和,体现出一个台吉乃尔蒙古人传统观念中完整的人生仪礼的过程。
-
民族研究文集王晓莉主编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