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民间文化大风歌白庚胜,向云驹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年艾君主编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人一种浓得难以消融的情,一股经年酝造的淳厚的味。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它追求团圆、享受亲情的痴情都不会改变。一份网上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过年时的心态“没太大特殊,与往常一样”。对于“怎样过年最有意义”这一问题,“家人团聚”和“有时间放松一下”是被调查者的首选。当调查者问及“什么最能体现过年气氛”时,排第一的是“家人团聚”,其次是“吃年夜饭”,过去的看“春节晚会”、“穿新衣”、“拜年”等排在了后面。过年与欢乐相连,过年与幸福对接,过年折射出时代的彩虹,过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过年让我们走进时空隧道,回首过去,瞻望未来……<
-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常沙娜主编;刘正,杨源本卷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生活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文化传统。各民族的服饰形制,及其服饰上的丰富的纹样,就像一部用形象的、或象征的艺术语,或记录了远古的神话,或描写了始祖的传说,或记述了民族迁徙的历史,或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种种事像。少数民族服饰又像一部法典,折射出民族、地域,甚至于村寨的特征,以及反映出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婚姻状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各族群之间相互往来、分化融合、更名改号、变装易服,不仅产生了众多的兄弟民族群体,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在历代的衍变中,不断地相互汲取兄弟民族的服饰形式加以充实。通览各民族的服饰,便可清晰地看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样特色。正因为中国地域的广阔,自然生态的多样特色;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历史传统的多重来源;众多的民族,文化结构的多元格局;形成了中国民族服饰艺术百花竞放的态势。这些特色,在本卷中均作以尽量的展示。
-
礼学思想体系探源王启发著王启发博士所著《礼学思想体系探源》内容非常丰富,这是从思想史角度尝试探讨儒家礼学的第一部专著,作者阅读了西方学者的一些相关理论著作,引入诸如家族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自然法、国家法等概念分析儒家礼学,而不是按传统的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分类方法来讨论,这使得原本缺乏理论系统性的礼学,具有一种较好的理论形式,方便今人的认识和理解。总之,这是一部有很高学术水准的研究专著。在当前受商品经济冲击的情况下,许多学者急功近利,学风浮躁,很少有人选择三礼之学作为长期的研究课题,也难得有人花上十五年的工夫去写这样一部专著。学术贵在专精,礼学是一种专深细致的学问,专家难求,我希望王启发博士锲而不舍,再接再厉,继续钻研此绝学。
-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李文海主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以中华民国为历史标志的20世纪上半叶,虽然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瞬,但无疑是其中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动荡和变化最为剧烈、最动人心魄的一幕。其间,新制与旧统共存,建设与破坏同行,革命与反动互激,内忧与外患交迫,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基础,是科学技术,还是意识形态及文化风习,无不酝酿着、爆发着重大的变化与改造,并最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推移,尤其是21世纪的到来,“中华民国史”逐渐突破了以往覆盖于其上的中国革命史的框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民国已经作为一个与此前中国历史上的26个朝代相并列的重要历史时期而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在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在国内学术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时期的各方面问题。而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民国史的研究兴趣,也逐渐从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动人心弦的政治事件以及茶余饭后的奇闻逸事,逐渐扩散到了或者准确地说是深入到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层面,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从政治形式的外表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从而使有关民国史的研究更紧密地与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社会联系在一起。于是,中华民国史不仅已经以其原有的完整的风貌独立地展示在当代国人面前,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乃至整个学术研究的新的热点和生长点,而且也必然会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历史借鉴作用,并因此而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有关民国历史资料的整理出版尽管包罗广泛,涉及档案、方志、报纸杂志、官方文献、私人著述以及共和国时期的回忆录等等,而且这些资料也都是极其宝贵的,但人们却很少注意到另一种为民国时期所独有的资料宝库,即由当时国内外各主要政治力量和政治派别、各地政府、各学术团体和学校以及学者个人所进行的大量的社会调查,特别是农村社会调查。与业已整理出的其他资料相比,这些调查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不仅仅是因为调查的涉及面极其广泛,覆盖着全国绝大部分省区的包括城镇乡村在内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些调查大都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如现代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等方法和手段调查完成的,而且均以调查报告甚至学术论文作为最终的成果形式,这样既保存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原始资料,又凝聚了代表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各种自然、社会及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分析、透视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价值,是深入研究和了解旧中国城乡社会问题的极可珍视的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建设资以借鉴的极其难得的思想库。民国时期的调查资料实际上也已经走出了历史学界的圈子而受到其他学科学者的关注。 源自福建教育出版社的远见卓识和鼎力支持,使我们终于有条件能够共同担当这一历史的重任。不过,由于这一时期的社会调查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所藏散漫,有不少甚至散佚海外,如果一味求全,势必不能,亦且难以满足当前学界的急迫需求,故此我们决定采取“丛编”的形式,按步骤分阶段地予以整理出版。第一批收录的文献共计193种,按其调查内容大致分为10卷,包括婚姻家庭、社会保障、社会组织、宗教民俗、底边社会、城市劳工生活、乡村社会、人口、文教事业及少数民族等。其中既有当时印行的书籍,亦有散藏于各类报刊的论文,另有部分迄今尚未公开出版的手稿和油印本。凡解放后重印且流行颇广的调查报告,如《定县社会调查》等,暂不收录。
-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编本辑分为“训诂研究”、“词汇研究”、“词源研究”三部分。其中“训诂研究”中包含《传统“义训”之批判与引申推义之提出》、《汉语释词中的直接定义法》等六篇;“词汇研究”中包含《词汇词义研究的差异与互补》、《语义韵律和同义词辨析》等九篇;“词源研究”中包含《词源学的流派和理论》、《文化词源和比较文化词源》、《“趵突泉”释名》等14篇。
-
课堂上学不到民风民俗篇陈敏暂缺简介...
-
天使礼仪吉列创作室编著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道尽无数美人无限的魅力风采,本书包括:女性基本礼仪、女性社交礼仪、行走礼仪、住的礼仪、宴会礼仪、沟通礼仪等7章。
-
木卡姆周吉著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她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她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木卡姆历史渊源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尽管属于维吾尔族民俗范畴的部落众多,地域辽阔,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但她仍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本书就是为了向广大读者宣传维吾尔木卡姆、介绍维吾尔木卡姆而编撰的,力求做到知识性、学术性并重,努力做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叙述。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十二木卡姆音乐历史非常悠久,它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西域音乐中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于田乐》等音乐传统,以汉唐时期已形成了完备的艺术形式,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公元十六世纪,由叶尔羌汗国的阿曼尼莎汗王后组织音乐家们,将民间流传的十二木卡姆音乐进行了系统的规范,使木卡姆音乐更加完整地保留下来。现存在木卡姆音乐有多种不同风格的类型,其中有喀什木卡姆、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备,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广为流传。喀什木卡姆共有十套,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是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和民俗为一体的艺术佳品。《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着重反映了文化遗产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供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它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
六盘水民族风情柳远胜主编本书介绍了六盘水的水族、回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节日等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