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妈祖庙会》以南京地区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为题材,中英文对照,本书的出版使南京除了紫金山、秦淮河这些可亲历亲见的物质文化名片之外,又有了一张可感可知的非物质文化名片。妈祖庙会,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度中断,2005年天妃宫重建后恢复。2007年,南京妈祖庙会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也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因此成为下关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江浦手狮舞,道具即是用竹片以麻布和彩丝装裱成狮子模样,在狮子前胸和小腹下撑以木(或竹)棒为舞狮者的手柄,单人舞于手中,人数可多可少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现已成为江浦一个重要民间文艺品牌,近年来已备受文艺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喜爱,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盐水鸭又叫桂花鸭,是南京著名的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因南京有“金陵”别称,故也称“金陵盐水鸭”,久负盛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京盐水鸭制作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生产的盐水鸭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而以中秋前后,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的盐水鸭色味最佳,名为桂花鸭。本书中英文对照,全彩印刷,采用特殊开本,立足于介绍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工艺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图册。
-
岁时令节杨荫深 著《事物掌故丛谈:岁时令节》主要记述中国传统的节日风俗、仪式从古至今的演变,搜罗列举了各地不同的节日习俗及奇闻异事。其内容既有传承至今的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也有一些失传的节日如天贶节、十月朔等。主要介绍了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尤其是详细阐述了这些节日期间的饮食情况、奇闻异事,这些阐述都是引经据典,有确切的来源和出处,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有裨益,同时也可以看到古人妙趣横生的民间生活,捕捉到中国传统文化精致及讲究细节的神韵。
-
居住交通杨荫深 著与现在建筑相比,中国古代建筑从审美角度来看,无与伦比,古人的细腻和专致完美地结合在建筑上,无论是台亭、楼阁还是苑囿、寺观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事物掌故丛谈:居住交通》中全面介绍了古代人们生活中的建筑样式,对各类建筑的架构、格局以及讲究都作了详细描绘,其中还间杂流变的历史和掌故;在交通方面,道路、桥梁、乘骑等也有考证,并对西方现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情况作了分析。《事物掌故丛谈:居住交通》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精炼地阐述中国居住交通史的精辟之作。
-
客家古邑家训吴善平 著作为一种家教读本,家训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据资料显示,河源350多万人口中分布着840个姓氏,前十位姓氏分别是黄、陈、刘、张、叶、李、曾、钟、谢、吴。综观这些族姓的家训,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凝聚着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结晶,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明德,而且还启迪童蒙,矫正人生方向。教育之施,首重童蒙。“童蒙养正,圣功也。”渐渐地,这些家训以成文的名言、名篇和不成文的口头谚语根植于民间的土壤之中,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生活经验之谈,也是先辈们以自己的行为给后人留下的榜样,陶冶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情操、理想襟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河源视察调研时,对连平县司前村把家训文化融入到乡村建设所凸现的作用和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
汉魂与和魂王敏 著本书通篇均采用以小见大,逐层深入的手法,以中日两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说、轶事为切入点,谈到《封神演义》,讲到两国人民对狐狸精的迥然态度,聊到日本裸体祭祀活动的缘来……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全无枯燥说教和乏味空谈。生花妙笔之下,艰深晦涩的理论有了鲜活生动的形象。读之,如观庖丁解牛,令人拍案叫绝。此书以比较文化的视角写成,既有可读的趣味性,又有殷实的学术性;一本比较文化之书可以在中日两国出版,可见作者自信没有文化歧视为特征的民族主义偏见。
-
福建岁时节俗谈赵麟斌 著岁时节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之,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农业对于天地自然的高度依凭,使先民确立了顺应天时、崇敬造化的思想观念。《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于是,与四时献祭紧密相关的祀典或礼乐活动,便积淀为古代岁时节俗的重要内容。同时,以岁功时节为本的农耕文明,又强化了古代中国社会族群生存的稳定性。福建地处东南海隅,环山临海的格局,使其在华夏文化的大氛围中逐渐酝酿着八闽大地既沉稳又开放的文化特性。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的融合,中原大地原有的俗尚不断发生重大变革,而福建地域却因山海隅陬之故,较大程度上保留着往古(尤其是唐宋)节俗文化的遗存。进而考之,世居东南沿海的福建人,素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交流,在与外邦异国的交往中,遂复形成某些新的节俗文化。因此,对福建岁时节俗的系统研讨,既有助于回思中华文化的传统风貌,又可以概见闽地人文因时变迁的异采。
-
闽台民间体育传统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方奇 著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闽台历史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厦门社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多位社科专家学者数年的努力,《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丛书终于面世了。该套丛书涵盖闽台民间信仰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十三个方面,视野宽广、资料翔实。注重田野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是该套丛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收集保存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纠正相关研究中的一些资料文献误差,是该套丛书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
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德)赫尔曼·鲍辛格 著,孟凡礼 编 户晓辉 译《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是鲍辛格的教授资格论文,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文化与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根本规律。因此,采取的是系统的和结构的(共时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历史的(历时性)研究。作者从现象学角度考察民众主体的视域融合,分别从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层面具体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技术世界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本质联系,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组织并容纳了各种看似具体的经验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它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启蒙,更是对普通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凸显和解放,也促成了民俗学从古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当代日常生活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