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麻雀蹦》相传源于河南,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是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也是南京地区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书中英文对照,主要描述方山大鼓的由来、舞蹈步骤、发展演变以及传承等。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宁 编《骆山大龙》是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骆山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也是南京地区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书中英文对照,整本书以骆山大龙(龙舞)为主线,主要描述了骆山大龙(龙舞)的由来、组成部分、演变、发展传承以及对后人的启发。
-
中华万年历实用民俗百科知识《经典读库》编委会 编本书即是基于弘杨传统文化,同时要满足时代需要,遂精心打造了一部兼具传统和时代特色的新型万年历,以适合广大读者生活和工作所需。本书主要包涵四个内容:历法知识、中华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万年历。第一部分历法知识,主要介绍和普及关于历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读者大致了解历法的形成始末以及历法的专业术语和词汇;第二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介绍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传统文化,其内容精炼典型,对于日常生活能够起到很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第三部分民风民俗,涉及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育祝寿、信仰宜忌等民俗知识;第四部分万年历,主要集合了从公元1931年到公元2030年一个世纪的年历,涵盖的内容全面完整,以满足读者不同的查询需要。本书内容庞大而具体,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让读者能在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快速查阅自己需要的内容。
-
石头上的历史李贵龙 著《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将汉画像石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之中,用考察的方法,对陕北汉画像石的历史生成、发现、工艺、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考释,尤其对陕北汉画像石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展开了细致深入的分类解读,对汉画像石研究与收藏大有裨益。
-
文化民生论朱鸿召 著 杨剑龙 编《都市文化研究论丛:文化民生论》围绕文化民生主题,梳理现代汉语文化精神内涵,辨识纷乱的文化现象中对于文化的种种错觉和误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难题及其解决路径。全书分为“文化精神论”、“决策咨询篇”、“生活体验说”和“人文随笔录”四个部分,辑录作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及部分区县一些重大文化咨询调研的方案策划和经验体会,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区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是非与得失,努力寻求现代化从作为奋斗目标,到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的转换轨迹,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的文化民生理想。《都市文化研究论丛:文化民生论》融理论辨析于案例分析,接地气,讲人话,力求文字鲜活生动,理论性、可读性、操作性兼备。
-
秦亡汉兴三十年戴文杰 著《秦亡汉兴三十年》共十一章,用略带调侃的语言讲述了嬴政统一六国,到秦二世王国,再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用,直至刘邦建立汉朝去世的历史,其中对农民起义,尤其是刘邦如何突破重围建立汉朝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剖析。与正史不同,本书不仅对秦亡汉兴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还对在不同事件及其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关键人物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如嬴政的派人寻找仙药只是政治布局需要,陈胜自立为王后的众叛亲离,刘邦的礼贤下士,等等。尤其是对这些风云人物的成王败寇、忠奸善恶的分析,其观点新颖,也让人物显得立体生动,在引导读者进行创新的历史思考的同时,读来也颇为有趣味性。
-
居住交通杨荫深 著与现在建筑相比,中国古代建筑从审美角度来看,无与伦比,古人的细腻和专致完美地结合在建筑上,无论是台亭、楼阁还是苑囿、寺观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事物掌故丛谈:居住交通》中全面介绍了古代人们生活中的建筑样式,对各类建筑的架构、格局以及讲究都作了详细描绘,其中还间杂流变的历史和掌故;在交通方面,道路、桥梁、乘骑等也有考证,并对西方现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情况作了分析。《事物掌故丛谈:居住交通》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精炼地阐述中国居住交通史的精辟之作。
-
汉魂与和魂王敏 著本书通篇均采用以小见大,逐层深入的手法,以中日两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说、轶事为切入点,谈到《封神演义》,讲到两国人民对狐狸精的迥然态度,聊到日本裸体祭祀活动的缘来……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全无枯燥说教和乏味空谈。生花妙笔之下,艰深晦涩的理论有了鲜活生动的形象。读之,如观庖丁解牛,令人拍案叫绝。此书以比较文化的视角写成,既有可读的趣味性,又有殷实的学术性;一本比较文化之书可以在中日两国出版,可见作者自信没有文化歧视为特征的民族主义偏见。
-
福建岁时节俗谈赵麟斌 著岁时节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之,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农业对于天地自然的高度依凭,使先民确立了顺应天时、崇敬造化的思想观念。《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于是,与四时献祭紧密相关的祀典或礼乐活动,便积淀为古代岁时节俗的重要内容。同时,以岁功时节为本的农耕文明,又强化了古代中国社会族群生存的稳定性。福建地处东南海隅,环山临海的格局,使其在华夏文化的大氛围中逐渐酝酿着八闽大地既沉稳又开放的文化特性。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的融合,中原大地原有的俗尚不断发生重大变革,而福建地域却因山海隅陬之故,较大程度上保留着往古(尤其是唐宋)节俗文化的遗存。进而考之,世居东南沿海的福建人,素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交流,在与外邦异国的交往中,遂复形成某些新的节俗文化。因此,对福建岁时节俗的系统研讨,既有助于回思中华文化的传统风貌,又可以概见闽地人文因时变迁的异采。
-
闽台民间体育传统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方奇 著闽台历史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闽台历史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厦门社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多位社科专家学者数年的努力,《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丛书终于面世了。该套丛书涵盖闽台民间信仰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十三个方面,视野宽广、资料翔实。注重田野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是该套丛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收集保存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纠正相关研究中的一些资料文献误差,是该套丛书的又一个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