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礼俗互动赵世瑜,张士闪 编所谓整合性机制,就是造成某种意义或某种程度上的社会一文化整合的机制(mechanism),它通过人的行为或人的创造呈现出来。科大卫的“礼仪标签”是指地方成员认为重要的那些礼仪传统的标志物,无论它们表现为寺庙、祠堂、坟墓等建筑,榕树、槐树、石头等被赋予神圣意义的自然物,还是香炉、神像、仪仗、族谱、碑刻、科仪书、钟鼎等具体器物,甚至包括个体或群体的仪式行为、神话、传说和故事等非物质表现,都是可被观察、分析和解释的。这些东西往往比许多政治性或经济性的产品更持久地留存于世,说明它们是被不同区域的社会一文化传统所看重的,被不同身份、等级的人们所认可的,即被共享的。因此,它们可以成为认识地方之间、官民之间在何种程度、何种意义上达至认同,社会一文化传统如何形成整合的切人点。费孝通先生从关注“文野之别”,到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可以说就是对上述学术史梳理和我们的问题意识的概括。当然后者并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希望做的,就是揭示和描述这个历史过程,并且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和机制。《礼俗互动: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将不同学科的学者联合起来,便是对这一目标做出的初步尝试。
-
空间、边界与仪式传统李海云 著《空间、边界与仪式传统:潍北的乡村生活》是关于乡村民俗仪式的研究,牵涉广泛意义上的地方民俗传统的发生、传承与建构机制,特别是在漫长历史中凝结的乡村知识系统。其研究策略,是从人与地的互动关系人手,并借助边界这一工具性概念展开。自古以来,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始终处于一种互动之中,这也构成了人类精神活动的基础。人地关系,既包括地理环境对人的活动的限定,也包括人对自然地理的接受与改造的过程,以及在这一实践活动中的意义赋予。边界意识近乎人类本能,比如人们对自然风物的感受,就是采用命名、传说、仪式等手段,在自然空间中划分边界,并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设界”“混界”“跨界”“越界”之类行为,组织与调整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人们还借助自然空间的经验,对社会空间进行划界、调整与管理,由此发生了丰富的“神圣”体验、情感活动和理性认知等,产生了效果历史。乡村民俗仪式,是观察上述现象的一面镜子,具有理解地方民俗传统、民众知识系统与乡村生活世界的以小见大的学术张力。
-
扮玩朱振华 著《扮玩:鲁中三德范村的年节生活》即立足村落民俗志,从乡民艺术与民间自治传统的视野,以20世纪上半叶以来的乡土社会变迁为重点,探讨国家政治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探寻国家、地方、村落和民众等多元主体建构现实生活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扮玩:鲁中三德范村的年节生活》尝试从生活叙事的角度,为讨论现代中国如何进一步建构统一秩序的问题,寻求一种民俗学意义上的文化解释。
-
人民公园史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河西区委员会,天津市河西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编在天津中心城区,有一座被称为“镶嵌在繁华闹市中的'绿宝石'”的美丽历史名园,她,就是闻名遐迩的人民公园。明清时期,天津有着众多的私家园林,但留存至今的,大概只剩下人民公园——过去叫“荣园”的这一座了。其实,论规模,人民公园不算很大:论历史,人民公园也不算很长;但若论知名度、论影响力,天津没有哪一座公园能和人民公园相比,因为她是全国公园中一座由毛泽东主席题写园名的公园。
-
和刻本家礼校注[宋] 朱熹 著,[日] 浅见纲斋 编,彭卫民 校和刻本家礼,五卷三册。上册为家礼图,中册为卷一至卷三,下册为卷四至卷五。早稻田大学综合图书馆藏本。和刻本家礼五卷由浅见纲斋校订并附图后加以刊刻。框高二十四点四厘米,宽十四点三厘米。无界格,半叶八行,行十六字,注文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版心白口,上黑鱼尾,版心上题书名,版心中端题卷次。《和刻本家礼校注》由京都吉野屋仁兵卫门、江户须原屋茂兵卫、大阪河内屋喜兵卫等书肆于元禄十年(二八九七)联合刊行,为东亚国家家礼文献中不可多得之善本。校点者浅见纲斋是江户时代中期海南朱子学派代表人物。近江高岛人,名安正,俗称重次郎。小樽商科大学图书馆藏性理大全书卷二一家礼,书后有一段手书识语:“元禄丁丑冬日浅见安正谨识,右数语见刻本家礼跋。”书中校勘字迹与跋文同。取之与元禄本对比,无一字相异。此外,从校勘情况来看,性理本与元禄本几无差异。但元禄本编排参照周复五卷本系统,内容上则与性理本近似,故可推知性理本为浅见纲斋校订时所用的底本,但性理本所出现的杨复、刘垓孙、刘璋附、补、增注部分,悉数被删去,以求尽可能恢复家礼原貌。
-
清代辽宁全史辛时代 著《清代辽宁全史》共分5卷,全景式、多角度地呈现了清代辽宁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全貌及其演变,是对清代辽宁历史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一次较为完整的学术总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对辽宁文化发展的一次极好的注解。《社会风俗卷》着重介绍了清代辽宁地区的婚嫁礼俗、辽宁地区的丧葬习俗、辽宁地区的祭祀礼仪、辽宁地区的宗教信仰、辽宁地区的饮食习俗、辽宁地区的居室陈设、辽宁地区的服饰、辽宁地区的节岁等内容。
-
浙江渔民俗文化研究谢秀琼 著“渔文化”是指沿海地区百姓在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狭义地讲,渔民俗作为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其非物质文化的部分。广义地讲,渔民俗与渔文化既有交叉、重合,又有各自的特点与侧重,渔民俗是沿海及岛屿百姓在长期的涉海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渔民俗的存在形式随着时代、地域变化而演变,却又踏踏实实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依靠口述、行为、心意及文字等形式代代相传,它不仅反映着沿海百姓的审美观念,也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具体有: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包括渔业捕捞、制盐、造船等习俗;生活习俗,主要包括海洋饮食习俗、海洋居住和海洋传统服饰习俗等;礼仪民俗类,主要包括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等;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海洋信仰与禁忌等;口头语言民俗,主要包括渔故事、渔歌、渔谚等。
-
畅游林芝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旅游发展局 编本书为林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林芝市重点出版项目,由林芝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编写,内容覆盖林芝全市景区(点)共计315个,主要包括林芝市概况、林芝市旅游资源、林芝特产、民间故事和传说、民俗文化,是完整、规范、标准、系统的关于林芝旅游资源的导游讲解词,客观真实地展示了林芝的生态资源、民俗风情、文化传统等要素,有助于游客更加深入了解和认知林芝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广泛吸引更多的深度游客源。它还是林芝相关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教材。
-
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晚明游记研究邹定霞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晚明游记为人地关系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晚明游记既体现了人地关系理论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又体现了生态论思想。虽然我国古代并未产生系统的人文地理著作,我们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起步晚,可是晚明大量的游记中却包含有丰富的人地关系学思想。因此,从人文地理学视角来研究晚明游记有助于人文地理学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人文地理学具有众多的分支,《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晚明游记研究》将对晚明游记中有关经济地理、风俗地理、交通地理、政治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与论述,以就正于方家!
-
白洋淀百工考贾慧献,杨昊,张瑞雪 著《白洋淀百工考》真实记述了白洋淀人民的渔猎和工具制作的活动,内容翔实生动,资料丰富。《白洋淀百工考》总共分为四篇,主要对白洋淀地区所特有的生产场景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对其承载的地域文化、技术和艺术进行了论述,以期为白洋淀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