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民俗学科建设报告书董晓萍,朝戈金,黄涛 编《民俗学科建设报告书》是国内院校自正式建立民俗学科后首次编写的学科建设报告书。其编辑目标有三:一是提供国内院校科研主管部门的管理与统计;二是体现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学科的自身建设特点,包括其“基础研究”的历史传统和教学科研积累、理论拓展和人才培养、侧重“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取向等;三是加强全国院校同行和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编者希望将三个目标结合起来,起到促进民俗学学科建设的积极作用。
-
节日与市民生活《北京文化论坛文集》编委会 编论坛的举办得到了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70余篇。论坛召开之后,组委会对论文进行了选编,并增加了嘉宾演讲,编成《节日与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论坛文集》,呈现给读者,祈望批评指正。
-
西和乞巧节赵逵夫 编《西和乞巧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和乞巧节》为赵逵夫主编,是对西和礼县一带乞巧风俗的形成、历史、乞巧节的准备阶段、主要内容、歌舞特点以及西和县的历史文化的介绍。书末附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全书共八章,约40万字。
-
西和乞巧歌赵子贤 整理; 赵逵夫(注)注据文献记载,西汉之时宫廷中有乞巧风俗,东汉之时民间已有乞巧风俗,但关于乞巧歌的记载,史料缺乏。甘肃省西和县、礼县地处西汉水上游,为秦人发祥之地,自古有乞巧风俗,而且持续七天八夜,过去参加者限于未婚少女。姑娘们在舞蹈的同时唱乞巧歌。每个时期的乞巧歌既有前代流传下来的,也有新编的,是少女的心声。陇南学者赵子贤先生于一九三六年在学生的协助下搜集、编成《乞巧歌》一书,分《风》《雅》《颂》三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抄本形式流传于陇南一带。二〇〇七年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二〇〇八年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补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书曾以线装书形式加以印行,引起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研究者的重视。赵逵夫校注的《西和乞巧歌》今用简体横排的形式,并作了必要的注。书后附有子贤先生早年学生姜锐老师九十一岁时所作回忆录和先生长子、女儿所写回忆录,并附有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单位一些教授、学者的研究论文。
-
黄龙地区民俗文化研究潘显一 著《宗教与社会研究丛书:黄龙地区民俗文化研究》对黄龙地区(松潘县)民俗状况做了详细梳理,尽可能多角度、多方面对黄龙民俗文化进行阐释,并以民族文化、多宗教元素共存的人文取向贯穿始终。全书从“黄龙地区的民族与民俗”、“黄龙地区的衣食住行”、“黄龙地区多民族的多彩人生仪礼俗”、“黄龙地区岁时节庆”、“黄龙地区巫术文化与卜筮文化”、“黄龙地区的禁忌民俗”等方面全面论述,材料翔实,有较高出版价值。
-
福建民俗文化邓荣清,江燕英 编《福建民俗文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教材》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总体概述了福建民俗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第二至四章分别从传统节日、婚俗、服饰、饮食、信仰与禁忌、文化艺术和居住民俗这些方面介绍了福建客家民俗文化、福建畲族民俗文化、闽南民俗文化及莆田民俗文化。《福建民俗文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不仅适用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也适用于广大社会读者。
-
藏着的关中胡武功 著《藏着的关中:秦人百相》从城市、居民、百姓、麦客、民工等方面,来刻画关中城市的变迁,呈现出关中这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地区,在新的历史机遇下的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新面貌。
-
龙江印象王杰 著《龙江印象:剪纸艺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龙江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当代新貌,以剪纸特有的艺术形式展现给喜爱龙江文化和热爱家乡的人们。特别是公司首推的“龙江十八怪”文化剪纸产品,艺术地再现了满族龙兴之地的民俗民风,体现了东北民族的智慧、勤劳和审美。产品已经批量生产,深受广大文化爱好者的欢迎。
-
藏着的关中胡武功 著《藏着的关中:秦地国风》选取了于关中最具代表性、并且蕴含丰富人文情怀的自然风景,即母亲河渭河和父亲山秦岭,以及历史文化遗存帝陵和存在于关中地区的各种宗教团体,阐述了孕育关中这块神的土地的物质和精神的源头,体现了关中地区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心理和宗教环境,将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关中展现在读者面前。
-
藏着的关中胡武功 著《藏着的关中:秦风秦韵》讲述的是:关中人传承俗文化与漠视历史遗存,其实质都是生存直接需要的结果,或者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唱秦腔、耍社火、送花灯、做礼馍……这些充分体现俗文化的物质行为,是老百姓生命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它们是物质化的文化形态,从中我们看到关中百姓热爱生命、尊重人性、崇尚礼仪、渴望幸福的人生追求。它们简陋而拙朴,浓重而热烈。因此,它们与老百姓的生命一起自然而然鲜活生动地沿承下来。而阿房宫、羽霓云裳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随着利益集团肉体的消亡而灰飞烟灭。生命的实际需求高于一切,构成关中百姓人生观与历史观的核心。近年来,传统大宅院古民居一律推倒重来,取而代之的是四四方方火柴盒般的砖混结构平顶式楼房。其正是这种观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