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全世界受苦的人[法]弗朗兹·法农,汪琳 译在阿尔及利亚独立前夕,活跃于反殖民运动前线的弗朗兹·法农因病离世,弥留之际,他始终关切尚未获得解放的受苦的人,并将反帝斗争的切身经验和深刻反思凝结在《全世界受苦的人》中。 这部出版伊始即引起轰动的杰作,充满了对殖民地当下和未来的担忧。在书中,法农不仅对可能误入歧途的解放斗争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更对胜利果实何以被攫取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他提醒读者,唯有团结贫苦人民,全面打破殖民者以暴力方式施加的经济、文化、精神枷锁,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解放。半个多世纪后,法农通过激情澎湃的文字所发出的呐喊,早已超越了反殖民语境,对于全世界反抗不平等的斗争,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历史的恐怖特奥菲罗·鲁伊兹周遭的危险和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袭击我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可以在一瞬间改变人生。当任何一种灾难夺走我们所珍视之物,并摧毁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感时,我们会产生深切的焦虑和生存恐惧。这是一本关于个体和集体如何应对危机和不确定性的著作。历史学家鲁伊斯从心理史学入手,探讨“中世纪没落时期”的人们如何回应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面对掌控的局限性所产生的深切的缺陷感和生存恐惧,有人转向宗教谋求解释,有人拥抱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有人沉迷转瞬即逝的快乐……他们为伤害和恐惧寻找慰藉。本书择取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事件,将其与文学典故、个人反思相结合,探求西方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如何赋予人类痛苦和苦难经历以深刻的意义。
-
一张年表读懂世界史路吉善本书是一部合适的历史通俗读物。该书是以一个个简短有趣的小故事构成,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介绍了一些文化、思想、艺术、哲学等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有价值的东西,让读者对整个世界历史的脉络有清晰的认知。本书中,除了是以年表的形式进行展现之外,在讲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洲史时,将中国史插入进来,把中国的发展放入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以横向的视角,让读者了解中国处于不同朝代时,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
食物演化史〔美〕马克·比特曼本书通过梳理食物的历史,揭示了它们是如何塑造人类历史的。作者认为改造食物可以重塑人类的未来。食物作为技术创新和影响经济的根本性驱动因素,推动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些灾难性时刻。尽管如此,作者仍然相信世界各地的活动家、工人和政府都在努力将社会从“大食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从而营造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
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美] 马里乌斯·詹森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常常被视为日本明治维新的起点:日本人受到外敌刺激,积极学习先进制度与科学技术,走上了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这样的叙述方式其实掩盖了历史的复杂性。早在19世纪初,幕府统治就已呈现出穷途之态,少部分日本人开始借助本土的“兰学”与中国的西学了解西方,寻求变革之策。然而,维新志士起初只知一味“攘夷”,试图通过制造动乱改变国运,结果遭遇了严重挫折;经过耐心的学习和摸索,他们才为维新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在这群志士中,来自土佐藩的坂本龙马尤其耀眼。他促成了萨长两藩联合,直接影响了倒幕运动的成败,更拟定了“船中八策”“大政奉还”等政策口号,确立了近代日本国体的基本架构;就连“日本国”的概念,也是他首次提出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森以坂本龙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为线索,广罗维新时期的文件、法令、书信,结合后人编写的地方志、传记和相关研究资料,力图还原土佐、长州、萨摩等藩“尊王攘夷”的过程,勾勒出志士、藩国、幕府、公家和西方列强五方势力在倒幕与维新中扮演的角色,开创性地重现了那个伟大时代风云激荡的真实面貌。
-
图文精讲日本史杜小军本书为主要针对高等学校文史专业学生的日本史课程教材,同时兼顾面向社会大众的日本史基础知识的普及,力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言部分分析了中国人学习、研究日本的必要性;其次,按讲授需要,分十六讲(十六个时段,每一时段为一讲),讲述了从石器时代至平成时代的日本历史。其中有的时代因时间长、内容多,而分为前后两个时段。每个时段以重点人物、重点事项为重点进行讲述;最后是主要教材和参考书目。本书的可读之处,其一是在讲述过程中尽量穿插相关图片,以增加读者的直观感觉和认识;其二是参考了多部日文原版相关教材,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其三是与时俱进,增加了平成时代的内容。总之,努力做到不落俗套,给人们耳目一新、简洁明快的感觉。
-
新民说·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约翰·N.密西本书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研究新加坡的崛起及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史料证据丰富,论证严谨。本书第一部分结合考古证据与文献材料,讲述中古时代(1300—1800年,英国人到新加坡以前)的新加坡及其周边海域的兴衰史,尤其详述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经济交流情况,深入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新加坡商业和城市生活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第二部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考古成果,包括新加坡本地物产和舶来品,种类主要为陶瓷、金属、钱币、玻璃器皿等,并对文物和遗址做细致说明。
-
印尼华侨华人再华化研究张小倩印尼华侨华人政治认同经历了从“华化” 到“再华化”再到“当地化”的改变,文化认同也经历了从“华化”到“再华化”的转变。本书以印尼爪哇岛、西加里曼丹以及邦加岛三个地区为个案,探究并分析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以及21世纪以来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印尼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情况,揭示不同时期“再华化”的表现和本质,有助于加快消除印尼的族群隔阂,以及对华人群体持有的偏见,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印尼推动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设进程。
-
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艾玛-海伦,布莱尔-詹姆斯《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是一部大型珍贵的菲律宾历史资料集,凡55卷,跨越四个世纪。该书辑录了早期航海家、传教士、殖民地官员对菲律宾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社会治理等的描述,对当地法律、法令和政策的记录,多角度呈现了四百年间菲律宾群岛的整体情况,及其与欧洲、中国、日本、印度等地的往来。这部资料集不仅是研究菲律宾史、西班牙殖民史的重要资料,也为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关键线索。本书将55卷资料集的总序、历史导言和各卷前言翻译汇编成册,以便读者更便捷地搜索、使用相关文献,从而促进15—19世纪东南亚史、拉丁美洲史、中外关系史的深入研究。
-
亚洲概念史研究孙江《亚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著名学者孙江主编的历史类书籍(辑刊)。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亚洲概念史研究》刊载海内外学者与语言、翻译、概念、文本、学科、制度和现代性等主题有关的论文和评论,旨在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推动亚洲概念史研究的发展。分馆已编辑出版6卷(第4—9卷),并再版第1—3卷本书为《亚洲概念史研究》的第9卷,收录了李晓东、陈继东、蔡祝青、沈国威等学者关于“法治”“哲学”“文学”以及20世纪后出现的汉语新词汇等概念的研究,亦收录森田直子、黄东兰等学者对日本概念史研究相关问题的探讨。此外,本卷还对法国概念史投以关注,并收录了概念史研究活动的相关评论。一如开卷语所言,本卷文章的选编亦遵循如下理念:首先梳理中国现代知识体系的生成与演变,继而在东亚范围内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在全球史(global history)视野下,从中国和东亚的视角与欧美学界进行学术、理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