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日本文化史(日)家永三郎著;刘绩生译本书论述了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日本文化。
-
日本史概说(日)坂本太郎著;汪向荣等译本书按日本史的顺序分:古代前期、后期;中世;近世;近代编排。
-
美国史纲余志森编著本书叙述从史前到本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历史,包括内政、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垚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资助。3编14章,论述6~15世纪英国社会状况,其中研究重点放在11~13世纪,探讨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组织,揭示它和经济的关系,并运用比较方法,主要对比中国历史进行考察。
-
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苏)Ф·Д·沃尔科夫著;彭训厚等译本书主要揭露西方列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和间谍活动,同时也涉及苏联及其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外交和政治活动。
-
国际史(奥)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Julius Braunrhal)著;杨寿国等译内部发行。本书系统地记述了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至1964年一百年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共包括五部分,即:社会主义的命运问题、重新分裂、亚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危机、第一个百年的小结。
-
美国社会历史百科全书《美国社会历史百科全书》编译组编本书共收词目4200条,其内容涉及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政策等诸多领域。
-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A.de 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著;冯棠译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
从雅尔塔到板门店华庆昭著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从事美国研究,特别是潜心研究美英两国原始档案的基础上的力作,完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它以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和行动为经,以当时美国、中国、苏联和英国之间的关系为经,以当时美国、中国、苏联和英国之间的关系为纬,起自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后匆匆去世,终至朝鲜战争在板门店停战落幕、纵横捭阖的全球大局;在结论中分析了影响杜鲁门外交的诸种因素。注解部分的厚实使读者眼睛一亮,其中也不乏精彩的叙述和披露。本书既是关于冷战初期美国外交政策规律性的总结。1992年先出了中文版,又由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丛书于1993年出了英文版,在中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了广泛推介,以迄于今;有的大学在有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将它列为必读参考书,有的评论者将它誉为本领域的“找鼎之作”。在当年出版时,本书以三个“新”字为期特点:材料新——所用材料很大部分是当时国内学者未曾涉及过的美英两国的政府和个人的原始档案,不少材料外国学者也没引用过。观点新——作者对于书中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几乎都有与中外其他学者有别的精辟独到见解。写法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既坚持学术研究为本,又兼顾著作的可读性。因此,本书既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同时又是一本适合多种层次读者群的大众历史。从国内外十多年各方面的反响来看,本书的这三个鲜明特点迄今依然闪现着耀眼的光彩。
-
法兰西文化的魅力郭华榕著本书作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在本书中着力探讨了十九世纪中叶法兰西文化的特点及其魅力所在。在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今天,作者的这一探讨,无疑将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特色,尤其是法兰西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