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书稿主要由民国经学家刘师培的两部著作组成,《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梳理了我国中古时期,即汉末至宋齐梁陈文学变迁的历史,例举其间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如王粲《登楼赋》、嵇康《声无哀乐论》、沈约发明声律说等,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独具的风貌和盛况,以褒扬藻韵的文学观,肯定了这一阶段尤其六朝文学的审美流变以及积极意义,是近现代中古文学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选择汉魏及六朝影响深远的文学家,深入分析其传世作品,如《史记》《汉书》《辨亡论》等,阐释了撰写文章的忌讳与方法,其中忌讳有“奇僻”“驳杂”“浮泛”“繁冗”等,方法有“树意义定篇”,两段相接“转折自然”等,可谓我国断代文学史的奠基作品。书稿引用资料丰富,文质兼美,对相关研究者和学习者有积极指导意义。
-
中国史学史金毓黻《中国史学史》一书主要由十章组成,系统论述了我国史学自炎黄至民国的发展情况与演变。探讨了“史”的本义及远古史官的产生与分工;梳理了先秦时期的著名史家与史籍,有孔子《春秋》、左丘明《左传》、《战国策》和《世本》等;深入分析了两汉至唐初私家修史的繁荣,这一时期涌现了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等彪炳后世的史家、著作;阐释了唐宋官修史书的建立及至清代史学成就的突破,其间出现了二十四史中其余多部正史、新的史学体裁纪事本末体、史学集大成者刘知几和章学诚;回顾了民国年间史学发展的趋势及重要成果,如殷墟甲骨文字研究、梁启超和章炳麟的学术建树。稿件文质兼美,资料丰富翔实,对相关研究者和学习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近代中俄文化交流研究郭宇春,郭蕴深本书将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间的中俄文化交流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阐述这一时期两国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和时代意义。全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鸦片战争后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俄国汉学的发展、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俄国的茶文化及中国的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俄国著名作家与中国、俄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俄国文学作品在中国、俄国文化在中东铁路沿线的传播、俄籍犹太人与中俄文化交流等,以两国文化互相影响为统领,再现那一时期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情况。
-
南开史学百年文存 文博考古卷袁胜文南开史学诞生于风云激荡的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有历史学一门。从1923年正式创系,2000年改组为学院,至今南开史学走过了漫长而绚烂的峥嵘岁月。值此百年重逢的历史节点,历史学院决定编纂“南开史学百年文存”丛书,以彰显南开史家群体艰辛扎实的学术探索和丰硕厚重的治史业绩,为这不平凡的世纪光影立此存照。
-
西班牙史雷蒙德·卡尔本书系统而简明地叙述了西班牙的历史。全书共分九章:史前和罗马时期的西班牙,西哥特王国时期的西班牙,中世纪早期,中世纪晚期,不可能的帝国,世界霸主的兴衰,潮涨潮落,自由主义及其反动,1931年以来的西班牙。本书由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前院长雷蒙德·卡尔领衔主笔,图文并茂,既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又适合普通读者需求。主要作者是雷蒙德·卡尔(Raymond Carr,1875-1980,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前学院院长,著有《现代西班牙》等),本书其他作者还有塞巴斯蒂安·巴尔福尔、罗格·柯林斯等西班牙史专家。
-
南开史学百年文存 专门史卷朱洪斌南开史学诞生于风云激荡的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有历史学一门。从1923年正式创系,2000年改组为学院,至今南开史学走过了漫长而绚烂的峥嵘岁月。值此百年重逢的历史节点,历史学院决定编纂“南开史学百年文存”丛书,以彰显南开史家群体艰辛扎实的学术探索和丰硕厚重的治史业绩,为这不平凡的世纪光影立此存照。
-
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史孙文沛 著本书概述了二战后德国支付战争赔偿的全过程,论证了德国二战赔偿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支付金额最高的战争赔偿事件,提出“受害者赔偿”已经取代“战胜国赔偿”成为战争赔偿的重心。
-
文艺复兴史讲稿赵立行《文艺复兴史讲稿》旨在全面呈现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文艺复兴时代,从多角度揭示文艺复兴的内涵,了解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兴起之间的关系,介绍学界有关文艺复兴的研究和争论,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意义,从而达成对文艺复兴时代全面客观的理解。“讲稿”以专题的形式布局,在主题的区别与联系中展开,揭示多重社会因素如何同频共振,共同聚合成一场文化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不同层面以不同的载体呈现,反映了转型时期丰富、复杂、过渡性的社会特征,演绎出人文主义、世俗主义、科学主义等主题,启示了通向近代社会的道路。“通向文艺复兴之路”揭示经济模式、政治形态、思想文化的变动如何构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底层逻辑;“人文主义的思考”考察概念的流变及其丰富复杂的内涵;“文学的形式与主旨”描绘文学形式如何匹配新思想的表达需求,并聚焦哪些新主题和新观念;“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空间”解释艺术家所根植的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引领和反映社会变化;“哲学的突破”归纳如何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对转型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进行逻辑性建构;“政治模式的虚构”则揭示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理论建构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巨大落差以及思想超越时代的价值;“历史的新思维”阐述历史认识论如何从神意史观过渡到理性认知,从天上走向人间;“教会和大众宗教生活”说明作为新文化批评对象的教会如何经历文艺复兴的洗礼而发生蜕变,从而走下神坛;“从迷信到科学”阐释科学如何逐步摆脱上帝和迷信,并最终理性地确立自身。这些主题整合起来意在传达这样的主旨:文艺复兴不仅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而且是欧洲近现代的起点;文艺复兴不仅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而且具有范式的价值;文艺复兴不仅是一段历史,而且昭示着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构建文化底盘的路径。
-
上海建筑中的红色记忆褚敏本书选取上海外滩、渔阳里、龙华烈士陵园、陈云故居等上海革命建设史中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建筑和现代优秀建筑,由建筑专家和党史专家联袂介绍建筑的历史与特点,以及建筑里的红色故事。内容包括:渔阳里与开天辟地大事变;镶嵌在外滩建筑群中的红色故事、南市发电厂与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镌刻在龙华烈士陵园的英烈史诗、曹杨新村与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幸福生活等。通过上海建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生动展现上海这座光荣之城、初心之地红色历史的立体图景,为读者了解上海党史和城市史提供独特视角。
-
百年锐于千载沈洁 著20世纪对于中国,是一个急速的世纪。几十年一百年时间,走完了西方数百年的历程,不到十年时间即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正如孙中山所说,“百年锐于千载”。本书是作者关于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与社会变迁的思考。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若干个案,从思想和文本这一内在理路分析辛亥前后的时代变化与读书人的心态变迁,以及这一变迁是如何深刻影响和塑造了百年间的中国历史。第二部分写民族精神与人格、国格,涉及族群、身份认同、政治行动的思想资源等问题。第三部分是串联起关于20世纪中国革命长线思考的几篇访谈,关注的重点在中国革命的都市性。三部分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展开——百年前的国人,在惶恐什么,又在希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