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张荣明主编本书是一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论文集,主要涉及道佛儒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如《老子》首章的七种诠释、道教《步虚舞》功能的揭秘、佛教《般若经》传译的探索、儒学的历史形态与新儒家思想的评估等;方术文化的探讨包括筮占与古代形上学、星占与古代政治以及古代术数的总体文化阐释等。本书论文观点新颖,见解独到,颇具创造性,撰者有著名学者王元化、胡道静、苏渊雷、陈奇猷以及一批学术上已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
-
传奇汇考徐蜀出版说明《传奇彙考》八卷,不知何人所作。从本书刊行的年代来看,作者当为清末民初时人。“传奇”,特指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盛行于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传奇这一艺术形式,在我国戏剧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对它的演变与发展,虽有《曲海总目提要》、《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涉及,但系统、详细地进行考证评介,则非此书而莫属。《传奇彙考》共收集了二百六十三种传奇曲目的有关资料。其中包括作者概況、内容简介及评价。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对很多曲目的来源引经据典、追本溯源,进行考证。这样其价值就不仅限于戏曲了。至少对于研究文学史的人来说,该书也是极为有用的参考资料。本书据一九一四年古今书室刊本影印出版。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
-
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澳)冯兆基(Fung,Edmund S.K.)著;郭太风译包括:陆军改革与社会反响、军心动摇与兵变、革命及其后果3部分。
-
平津战役史刘广志编著暂缺简介...
-
白话国语李维琦译暂缺简介...
-
论衡索引程湘清等编《论衡》是东汉思想家王充花费数十年精力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流传至今的有38卷,84篇(原有《招致篇》,已亡佚),21万余字。该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一部重要古籍。本索引采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编纂。有以下四个特点:1、区别于过去的逐字引得,这是一部逐字逐词引得;2、区别于其它索引著作按篇名先后排列例句,这部索引的例句全部按照音序排列;3、采用了多种现代通用的检字法,便于读者查用;4、首次将计算机引入古籍整理领域,为古籍整理现代化作了有益的尝试。因而《论衡索引》是一部相当有用的工具书。
-
中国近代史李侃等编著前言: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00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写法上,观点力求实事求是,中肯平实;文字力求朴实通畅,简明扼要。按照高等院校现行历史学科的设置,本书的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八十年的历史。中国近代,是社会动荡剧烈,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近代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内容十分丰富,领域非常广阔。作为中国近代史教材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根据历史事实,讲述历史的发展过程;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和说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得学生和读者通过这部教材,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基础课非常重要,如果基础打不好,继续提高和深造也就比较困难。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这已经是勿需多说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也就很难真正了解中国的今天。我们当代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要加深对近代历史的科学认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爱国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更好地创造新的历史。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时代内容和社会时代特征。而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又赋予那个社会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历史使命。所以学习和研究历史,只能从特定的历史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志和抽象的原则出发。研究者们可以这样那样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评说历史,然而却不能改变历史、重铸历史。对于同样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研究者可以用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应该力求坚持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历史实际是什么?那就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内封建统治的压迫相结合,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两个强大的反动势力,一方面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一方面又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取得社会进步,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历次变革和革命,都是为了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其变化发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这个畸形社会形态的形成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通常说的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并不是说鸦片战争的炮火一停,《南京条约》的墨迹一干,中国社会的性质立刻就发生了变化,而是说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而由于外国侵略者接踵而至,侵略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中国攫取的侵略权益也越来越多,中国独立主权和领土的丧失日趋严重,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也愈益显著。近代中国既不是完全独立的国家,也不是完全由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既不是完全由封建的生产方式和宗法制度构成的封建社会,也不是主要由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统治构成的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的封建社会相比而言,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体上有如下几个特点: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破坏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但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即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依然保持不变。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和阻碍下,它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三、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虽然日益腐败,然而它却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即或在封建皇帝被推翻之后,代之而起的北洋军阀,仍然是依附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四、帝国主义不但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统治权力,而且凭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各种特权,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五、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压榨,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中国的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更无民主、自由可言。这些情况,就决定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近代的变革和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基于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事实,在中国近代史教材的编写和讲授中,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着重讲述政治史,这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不如此,就不足以反映基本的历史实际,不足以体现历史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然而,也无可讳言,以往包括本书在内的一些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教材,在正确地强调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却对中国近代社会其他方面的情况反映不够,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历史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比如,在强调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斗争;在强调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诸如人口流动、自然灾荒、城镇乡村、风俗习惯等社会问题;在强调变革与革命以及人民群众巨大作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局变化等等。而这些社会问题,特别是经济和思想文化问题,都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斗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新陈代谢,息息相关。为了有助于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和中国国情,在这次修订的时候,适当增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仍然很不充分,很不全面,这是要请读者谅解的。近代中国的历史证明,在许多西方国家早已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落后了的古老中国,在饱受侵略和欺凌宰割的困境中,要走向近代、走向世界,斗争是何等艰难困苦,道路又是何等坎坷曲折。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在一百多年中间,几代中华儿女付出了多少血的代价,才走完了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终于在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现在,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正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前人的遗志,发扬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前无古人的伟业,创造新的历史,开辟美好的未来。在新的万里长征中,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仍然要肩负历史的重担,作艰苦创业的长途跋涉。在新的开拓和创业的实践中,人们必将会从近代中国的历史中获得精神滋养和思想教益。尊重历史,学习历史,有助于认识现实,有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忽视历史,忘记历史,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是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丢弃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可能凭空创造新的社会文化。不论时代怎样前进,社会怎样发展,总不能割断历史。“以史为鉴”、“鉴往知来”,不失为发人深省的历史名言。学无止境,知识无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化和提高,发展和繁荣,有待史学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本书虽然又经过一次修订,但缺陷和不足之处仍然不可避免,诚恳地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参加本次修订的有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等同志,全书由龚书铎同志通阅统改。本书从开始编写到历次修订,一直得到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领导和史学界同行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国家教委有关同志的指导。这次修订,山东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又给予热心支持和帮助。在审阅定稿过程中,承中国人民大学王汝丰教授、李文海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刘振岚教授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负责这次修订编辑工作的陈铮同志和李占领、沈致金同志,也尽了很大的努力。谨在此向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各位学者、编辑同志致以诚挚的感谢。编者1993年9月请读片断:俄国是一个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国家。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它也开始了原始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18世纪后期出现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19世纪初开始在棉织业中使用机器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直到19世纪前半期,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暴力和掠夺。“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①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之后,英国又对阿富汗、波斯、缅甸、印尼等国进行侵略渗透。1637年,英国兵舰四艘驶抵中国广东,不顾明朝政府的禁令,竟然闯入珠江,炮击并占领虎门炮台。中国军民坚决抵抗,击退侵略军。1793年,英国以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英国资产阶级更加紧推行殖民扩张,一些侵略分子不断公开鼓吹武装侵略中国。1832年,英船“阿美士德”号窜到中国沿海测量港湾航道,调查港口情况,并绘制地图。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对付中国。法国在亚洲的侵略目标主要是越南和中国。1640年,法国开始对华贸易活动。法国在打开商品市场的同时,特别重视利用宗教作为侵略工具。1660年,法国成立了中国公司。随后,不断派遣传教士来华。1698年,第一只法国商船抵达中国,其中就有一批传教士随船而来。法国的天主教传教士私入中国内地者日多。19世纪30年代,法国工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因而也加紧向外扩张势力。美国在独立之后就极力向海外伸展势力。1784年,开始与中国通商。其对华贸易的开展较其他国家虽晚,但发展很快,商船数由1789年的15艘,增至1832年的62艘。1835年,美国组织东印度洋舰队,执行其对远东的“炮舰政策”。沙皇俄国本来同中国并不接壤。16世纪下半叶,沙俄越过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山,迅速向东扩张。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沙俄的侵略行径,遇到中国军民的抵制和反击。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中俄双方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东段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肯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中段以西起沙宾达巴哈、东至额尔古纳河(这段边界目前大部分为蒙俄边界)为界。清代我国的西部疆界在巴尔喀什湖。自18世纪初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与此同时,沙俄还对我国进行经济掠夺。在鸦片战争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沙俄在对华贸易方面,比其他欧洲国家处于有利的地位。编辑说明:《中国近代史》原是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和研究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一些同志编写的试用教材。参加初稿编写的有李德征、陆景棋、徐绪典,宋青蓝、胡滨,朱宁、杨策、莫俊卿、郭毅生,刘文源、李咸中、张守常、陈桂英、梁义群、龚书铎同志。参加初稿修改的有李德征、徐绪典、李宏生、宋青蓝、朱宁、杨策、刘文源、龚书铎、李侃同志。书中辛亥革命一章的初稿是由李时岳同志提供的,其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一节的初稿则是赵矢元同志执笔的。本书初版出书后,承蒙许多同志提出宝贵意见。这次修订,除对若干内容作了修改以外,还订正了一些史实的错误。参加修订的有李侃、李德征、杨策、胡滨、龚书铎、郭毅生同志。本书在编写与修订过程中,吸收了一些现有的研究成果,得到不少单位和同志的帮助与关心,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写者水平所限,书中缺点和错误之处自不可免,希望同志们随时提出批评意见,以便再版时有所改进。《中国近代史》编写组1979年4月
-
语石 语石异同评(清)叶昌炽撰;柯昌泗评;陈公柔,张明善点校《语石》,十卷。清叶昌炽撰。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自序云:“访求逾二十年,藏碑至八千余通,朝夕摩挲,不自知其耄。”又云:“上溯古初,下迄宋元,元(玄)览中区,旁征岛索。制作之名义,标题之发凡,书学之升降,藏弆之源流,以逮摹拓装池,轶闻琐事,分门别类,不相杂厕。”“都四百八十六通,分为十卷。”“但示津途,聊资谈圃。”又宣统元年三月自记云:“此书脱稿后越二月,即奉视学甘肃之命,度陇见闻,略有增益。丙午归里,养疴渎川,再加厘订,去其复重,距辛丑写定又八年矣。”知此书最后写定在宣统元年(1909)。卷一以朝代为序,概述先秦至元代石刻;卷二以地域为别,论述各地及域外石刻;卷三卷四论石刻内容及碑帖区别;卷五论碑刻以外各种石刻;卷六论碑文文体、撰人、书人、刻工等;卷七卷八论碑刻书写;卷九论碑文格式及避讳;卷十论石刻“版本”及传拓装池等。此书之于石刻学犹叶德辉《书林清话》之于古书版本学,而精谨或过之。近人柯昌泗撰《语石异同评》,对《语石》多有补正,而体例不改,可以并观。为了更广泛地向学术界提供参攷並便于对照阅读,现决定将葉昌熾〔语石〕与柯昌泗〔语石異同评〕合为一书,整理出版。柯氏稿本前两卷系手録清本,卷三以下则为手寫原稿塗改零乱,阅读極为不便,乃请国家文物局张明善同志将全书仔细謄清;並将各条分别系於于葉书对应各条之下,葉文顶格,柯文低二格排,使原著与评语得以互相参照,由陈公柔同志点校一遍。<
-
近代在华日人顾问资料目录(日)卫藤沈吉,李廷江编著卫藤瀋吉,1923年生于中国瀋阳。1943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1948年毕业。历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助手,东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政治学),东京大学副教授(国际关系论)、教授。1984年退休。后任青山学院大学教授,1987年担任亚细亚大学校长。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国政治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东亚政治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等。李廷江,籍贯山东,1954年生于瀋阳。1977年清华大学毕业。1980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所。1981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1982年考入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国际关系论专业博士课程研究生。1988年毕业,获国际政治学博士。专业领域:东亚国际关系史。现执教于日本亚细亚大学国际关系系。
-
中共党史人物传王淇,陈志凌主编;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本书记述了李先念、时传祥、黄岩等10位中共党员的革命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