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乡言解颐 吴下谚联(清)李光庭撰王有光著;石继昌点校片断:顶,谓面如割曰削的脸儿生疼,皆与古人诗歌有暗合者。或曰上风头儿站著,下风头儿忍著。或曰顺风扯旗,曰因风纵火,则又体会乎世道人情。至於风颠风狂不要惹他,风言风语不要听他,两面风儿行不得,一阵风儿吹到家,则绝似古谣谚矣。卽谓之风人也可。6云《周礼》: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左传》: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物者,色也。日旁云气之色也。韩魏公登第唱名时,太史奏五色云见。又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郑仁表。五色云不容易见也。乡人谓云曰云采,采亦色也。云之有采,如月之有光。谓月曰月亮,则谓云曰云采,似也。云者雨之母,农夫望雨先望云。谣曰:齐头云,雨淋淋。爱云则忌风,曰黄登登,又刮风。盼云先看日,曰晚晌火烧云,明早曬煞人。又曰云往东,刮大风。云往西,披簑衣。云往南,撑大船。云往北,发大水。虽系童谣,其初必有应验者。若夏天则曰恼云,卽多奇峰之意也。七月八月看巧云,卽秋云似罗之意也。谓云之散布者曰一塊云采一塊雨,言不普也。又曰一塊一塊的云采,不知那一塊云采有雨?则所谓虽一云零雨自天,终待云兴四岳者。谓善於奉承者曰将他抬到云眼儿裹去了,看他怎么下来,则所谓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者。有味乎其言哉雨者,云之子。见云重,则曰雨要来了,云薄则曰雨要住了。来与住,非云之所能主,亦非不知云行雨施皆天实为之也。故当盼雨时则曰背晦爷娘不下雨的天,苦雨则曰老天爷别下了。春雨贵如油,如膏雨也。曰好雨正是当儿,知时节也。夏忌甲子雨。五月连阴六月旱,七月八月吃饱饭。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占验也。地欲冻时曰封地雨,谓可以代雪也。谣曰:下雨了,冒泡儿,老翁戴著草帽儿。下雨了,刮搭搭,小孩醒了吃妈妈。京师谓乳为咂咂,鄉人直谓之妈妈,天籁可听也。若冀幸意外者,则曰怎么雨点儿是的,偏到不了我身上。点仆之勉强从主者曰暂且避雨,晴了便走。此无赖之尤可恶者也。8露本书前言古之善於立言者,曰有物,曰有章。物,著实也。章,文章也。盖无实则事不足徵,无文则行之不远,文实兼备,乃能信今传后,卓然成不朽之著作,足以为立言者程。然而不尽然也。农谚、童谣、邨歌、兴诵,散见於史传者,不可胜纪,非必期有物有章也。一时偶触之机,於天时地理人情物態之蕃变纷纭,莫不自鸣其所见。而其高下长短之音节,亦成自然之天籁,而不戾乎风人,輶轩所采,刍荛之询,良有以也。余闲懒成病,抑经年,亲友时以余之所苦问。余习而不察其所苦,因问而瞿然,试坐果苦坐,试行果苦行,试卧果苦卧,始知徒自喫苦。感慰问之情,而愈不能不於苦中寻乐处。铺啜自如,腹未负也。余何苦?丹铅不废,舌尚存也。余何苦?记事珠虽亡,追忆七十年间故鄉之谣谚歌诵,耳熟能详者,此心甚惬然也。余何苦?於是念之於口而笔之於书,其言散而无纪,部之以天、地、人、物,名曰鄉言解颐。命慕、敬两儿录而校之,因示之曰:“我犹未免为鄉人也。生於鄉而不知鄉之俗,昧矣。知鄉之俗而不闻鄉之言,聋矣。以里千真率之恒言,与市井游诞之匪语,视无差别,与顽而用嚣矣。尔辈生长京师,不知鄉俗,併未闻鄉言,何異居堂室而未知营草茅,食稻粱而未见种禾稼者乎?”礼反自始,乐操土风。渠水溯文澜欲?鄉言之章也。林亭说古蹟欲?鄉言之物也。道光二十九年岁在己酉冬月,瓮齐老人自识。病中怀抱几时平,背我青春又放行。好日从来难再得,此身原不合常轻。飘零手植隨尘劫,落拓心官恋管城。底事鄉言归著作,一编聊为解颐成。编成虽免客轩渠,葑菲刍荛载一车。坡老文章尽笑骂,农夫谣谚助菑畬。不妨古义参今解,欲学齐言莫楚居。那得故鄉情话伴,耳新语可重闻与。庚戍春杪,瓮齐老人题句,时年七十有八。
-
不下带编 巾箱说(清)金埴撰;王湜华点校本书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共收录清人金埴(1663——1740)所撰笔记二种,《不下带编》七卷,《巾箱说》一卷,记载了作者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遗闻佚事、社会习俗、科举考试等,反映出当时社会某些侧面,及作者对某些人和事的看法。《不下带编》,还有不少篇幅属于诗话性质,评论艺术上的得失,勾稽诗人的立身行世,交待诗的本事等等,对研究清代文学有参考价值。
-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暂缺简介...
-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本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均受到关注和好评,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疆域辽阔的统一政权,但由于封建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也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大多未得到足够的记载和研究,以往的历史地图集只画中原王朝或汉族政权,抹煞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图集》以充分反映几十个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事实为目的,确定以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为历史上中国的基本范围,各历史时期所有在此范围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汉族或其他民族,都得到了显示。一些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如突厥、吐蕃等也尽量选用它们的极盛疆域的年代。《图集》既反对只承认汉族政权、中原王朝为主的谬论,也否定了把少数民族政权、边疆地区政权都当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错误观点,有利于正确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观点。2.以前的历史地图集大多以文献资料为定点上图的依据,而历史记载极为浩繁,编者精力有限,错漏很多。在文献记载本身错误的情况下,地图上的差异更难避免。《图集》尽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核实校正文献记载。边区图的编绘还吸收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参考国外研究成果,因而内容更加精确完整。对基本靠文献确定的点线,也组织认真研究,尽可能纠正前人的错误。3.我国以往的历史地图,一般都以一个朝代为一幅全图,内容非常简略,地名位置也不准确。杨守敬《历代舆地图》才采用了将全国分解为数十幅图的方法,但因所有图幅采用同一比例尺,而历史时期各地区开发程度和记载的详略极不均衡,因此中原地区往往地名过密,几乎难以辨认,而边疆地区却显得空白过多。同时这种平均分割往往将同一政区分属不同图幅,查阅十分不便。《图集》在总结了杨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以各历史时期大行政区(或监察区、地理区)分幅,按内容密度确定不同比例尺,彻底解决了问题。由于采用高精度地图为底图,古今对照更为精确,科学性强,便于查阅。4.历史上疆域、政区、地名变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权时期内屡有改易,而各正史《地理志》对时间断限一般不够重视,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后相差数十、百余年。《图集》无论总图或分幅图,都确定标准年代(个别无法确定的,尽量确定一较短的标准时期),各时期尽量显示同一年代的政权疆域和政区建置。对时间较长的朝代,使用多幅总图显示不同年代的形势。5.《图集》编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历史上变化较大的自然要素的处理上,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传统的错误说法,如云梦泽、洞庭湖、郡阳湖、黄河、长江、海河的变迁过程都在经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结论。这对于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进行国土整治的长远规划都具有积极意义。《图集》不愧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一项重大成果,不仅是以往历史地理研究和历史地图制作的科学总结,也为今后进行编绘反映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及其动态变化的专门地图和综合地图奠定了基础。
-
三国志集解(西晋)陈寿 撰,卢弼 著《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撰。近人卢弼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仿王先谦《汉书补注》体例,编成《集解》。该书征引浩博,辩证详明,是目前《三国志》注释本集大成之作。
-
春渚纪闻(宋)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此书10卷,前5卷题为《杂记》。记述仙道异事、民间奇闻,宣扬人生寿夭、官位爵禄乃前知前定:谶语、经文、梦境、道术的灵验神效,多属荒诞无稽之谈。但从中可以了解宋时士大夫的迷信观念及民间习俗。其中也偶有可资参考的史料,如卷四“宗威愍政事”条所记靖康之变后开封物价涨跌情况等。卷六为《东坡事实》,所引诗、文,往往是苏轼诗文集中所没有的,多为辑佚者所取。卷七为《诗词事略》或杂记唐人及本朝人诗词轶事,以本朝为详;或订正前人诗句中错误。卷八、卷九为《杂书琴事》(《墨说》附)、《记砚》,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卷十为《记丹药》,则颇有不经之语。此书最初刊入《宝颜堂秘笈》,仅5卷;后毛晋得全本,复收入《津逮秘书》中。但《津逮秘书》本于第9卷仍缺一页,故以后出的《学津讨原》本为最全。卢文□有《春渚纪闻补阙》1卷,收入《抱经堂丛书》。本书为竖排繁体。
-
利玛窦中国札记(意)利玛窦(Mathew Ricci),(意)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本书主要撰写者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欧洲人,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旁观者的态度,详尽记录了在中国的传教经历。本书共五卷,第一卷概述当是中国各方面情况;第二至五卷记叙传教士们(包括利玛窦本人)在中国的传教经历。因此,本书对于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关系史和耶稣会入华传教史,乃至明史,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