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太平天国狂飙实相宋平明本书不仅完整地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败亡的全过程,分析了其社会背景和败亡原因,而且对洪秀全、杨秀清、洪仁玕以及曾国藩等历史人物做了精准刻画,揭露了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将这一段历史融入到晚清之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将历史人物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将历史的细节和宏大的视野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和认识太平天国这段真实的历史。
-
蚌壳与珍珠陈保平 陈丹燕上海是开放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蕴含和强烈的艺术气息。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 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现今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和弄管会自治,国际化程度高。口述历史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并广为世界各国应用的公众记忆历史的记录方式。口述历史相较于大历史,是一种公众记忆的微观历史。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口述史是为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留下鲜活资料的重要途径,是保存城市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记忆的重要载体。居民口述历史从平民的角度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见证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轨迹。本书由出版家陈保平、作家陈丹燕采访武康大楼里的居民,由居民们讲述这座大楼的历史。通过口述史记录民间的生活,为上海的城市更新提供文化基础。《武康大楼口述史》,为中国城市居民、社区民众的口述史写作,提供了先例和路径。
-
孟宪彝日记孟宪彝 著;彭国忠 整理孟宪彝(1866-1924)于清末民初历任东北路分巡兵备道、吉长道尹、吉林巡按使、吉林省长等职,与曹锟、黎元洪、徐世昌、孟恩远等军政要人多有交往。《孟宪彝日记》上起宣统二年(1910),下讫民国十二年(1923),不仅记录了孟宪彝任职、罢职、办理河工赈济、经营煤矿铁路等实业情形,更以一亲历者的身份记载了清民之际中国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民风民俗等方面所发生的鲜活的事件、事情,反映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方面的变化、变革,中国社会走出封建制迈向近代的艰难步履和可喜、可惜的历程。对于清末民初的历史研究尤其是东北区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杨懋建集(清)杨懋建著,杜桂萍、任刚 整理本书收杨懋建《留香小阁诗词抄》《留香小阁诗附词》《实事求是斋文抄》诗词文集3种,《京尘杂录》笔记1种,《帝城花样》笔记1种,合为《杨懋建集》。杨懋建(1806-1872),字掌生,号尔园,广东嘉应州人。道光辛卯恩科优贡、举人,后因科场作弊故被罢,流放于湘西达十年。晚年在广州、连州等地教书、做幕。这是首次将杨懋建的诗文创作集合整理出版,无论是对于杨懋建个人的研究还是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辜鸿铭信札辑证辜鸿铭 著;吴思远 编译辜鸿铭是清末民初著名文人,学贯中西,辜鸿铭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面对翔实可信史料的缺失,对于其生平和思想研究中的种种难题无法有突破性的进展。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他精熟于多种西方语言,其主要文章和投书大都发表在欧美各国的报刊上,很难系统地搜寻。本书辑录其100余通现存信函,绝大部分为英文书写,包括私人信函和在报刊上发表的公共信函,译成中文。信函起始时段几乎涵盖了辜鸿铭留英回国后至逝世前6年的全过程。其中绝大多数为未刊资料,极具史料和文学价值。
-
莫友芝日记(清)莫友芝 著,张剑 整理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有“西南巨儒”之称。曾为胡林翼、曾国藩幕僚。本次将其手书日记整理成册,时间跨度自咸丰十年至同治十年,日记以真实朴素的笔触记录了其去世前十余年日常生活状态,包括其居家生活、亲友交游、工作、藏书等内容,其中涉及许多近代史重要人物与历史事件细节,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末附人名字号音序索引,便于读者查检。
-
张佩纶日记(清)张佩纶 著,谢海林 整理张佩纶,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人。他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婿,同时其本人也是晚清政坛清流派代表人物。同治年间进士。1875年,以编修擢升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后入李鸿章幕。他的日记《涧于日记》由六部分组成,包括篑斋日记、嘉禾乡人日记暨见君子日笺、出塞日记、易窗日记、津门日记和兰骈馆日记等。始于光绪四年,迄光绪二十一年,反映了晚清朝章国故、世道人心,年代上虽有断层,但不妨碍其文献价值,对研究和了解晚清政治文化方面颇有价值。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编本集刊论文以中国古代史从魏晋至隋唐史研究为主体,延续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开创的研究风格和优势,研究角度涉及政治史、制度史、社会史以及新出文书和碑刻的整理和研究等多个方面。本辑包括14篇论文,内容涵盖了魏晋到唐之间以政治、军事、社会以及碑刻、墓志、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等方面的研究。
-
有办法[德]文淑德 著,吕澍 译本书的主人公孟威廉(Wilhelm Mann, 1916-2012),生于曼海姆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著名精神病科医生。1936年入海德堡大学。1939年逃抵上海,同年在贵州图云关加入中国红十字会。1949年入职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成为王应睐下属,合作研究抗生素和胰岛素。1966年返回民主德国,在柏林著名夏里特医院生化实验室工作。本书记录的就是孟威廉的口述回忆,作者是药物学家出身的汉学家文淑德(Ulrike Unschuld)女士。在21世纪初年柏林的一次聚会中,文淑德女士认识了孟威廉。在他辞世前的几年里,文女士为他做了口述史的访谈,成为《有办法》这本书的主干。与一般口述史书籍的不同在于,文女士不仅为口述内容做了详实的注解,记述了19世纪到20世纪德国犹太人真实的生活处境,还对孟威廉在中国所经历的各阶段的历史做了简明而准确的介绍。
-
清代国家统一史邢广程;李大龙主编本书是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首批重大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国家统一史”的终成果。全书从“国家统一”视角展开,在充分吸收清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从时间、空间、制度等不同维度系统阐述了清代国家实现统一,巩固和维护统一的历程;从巩固和维护统一的视角全面论述了清代治理边疆的史实,呈现了清代国家统一的全貌;梳理了清代经略边疆的过程,并对其得失作了客观的评价。多民族国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由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清代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大一统格局,是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定型时期,正确诠释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