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庙堂与江湖 范仲淹传 第二部滕非 著《庙堂与江湖:范仲淹传》以北宋端拱至皇祐年间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为线索,以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吕夷简、韩琦、富弼等诸多著名历史人物间的交集为视角,以《宋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为依据,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60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共分为两部。 本书为第二部《忧乐人生》,主要介绍范仲淹青年时期的奋斗历程,包括南都求学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以及他早年的政治生活和进取,他终生引以为傲的三进三退、景祐党争,范仲淹在西北战场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范仲淹中后期的人生。他在担任副宰相之后厉行改革,以及改革失败之后的晚年生活。其中有庆历新政兴起、失败的原因分析。此外,还介绍了他以一个人的力量影响和改变一个家族的人格魅力。
-
消逝的海外华邦李欣祥 著华人下南洋,在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地区进行移民和生活至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18—19世纪在今天印尼的加里曼丹岛(婆罗洲)西部的华人社群更是开创了华人海外社会的新阶段。他们创立了自己的多个政权实体,包括兰芳公司、大港公司、三道沟公司,等等。 这些公司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功能,实际上已经相当于独立的政权,国内外也有一些研究者称之为国家。这些政权建立之后,不断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和侵蚀,最终被荷兰人逐个击破灭亡。 这些华人政权虽然已经在历史中消逝,但对于中国历史的价值却非常重要。梁启超将兰芳公司的创始人罗芳伯与美国国父华盛顿并称为当时的伟人,这些华人政权是中华文化非常珍贵的旁支和拓展,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本书作者广泛吸收、综合了中外研究者的文献和成果,并且亲身到中国广东、印尼等地,对这些华人的故乡以及海外政权的遗存进行了实地考察,是对这一主题进行的迄今为止非常详实、全面、系统的研究。
-
先秦汉唐时期中原农业问题研究乔凤岐 著本书以农业问题为主线,以时间为序,在深入挖掘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先秦至汉唐时期中原地区农业文明的肇兴、农民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与耕作技术的逐步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及其职能的演变、农业生产的周期破坏、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等问题。重点论述了农业在推动形成汉唐两朝的历史“盛世”,促进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昌明文化、远播国威等方面发挥的保障作用。
-
南雍史学一百二十年 卷1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编本书是为庆祝南京大学校庆120周年,历史学院成立120周年,由历史学院党政领导集体决定汇集历史学院古代史学科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代表了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学科领域老师们的学术贡献与学术水平,都是发表过的学术论文,由各位老师精选自己的代表之作1-2篇,报送院党政领导审核通过。这些论文既有传统的实证考据,也有多学科理论的史事阐释,具有政治正确、课题领先、方法严谨等显著特点,也是中国一流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水平、方法的缩影。
-
南雍史学一百二十年 卷2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编本书是为庆祝南京大学校庆120周年,历史学院成立120周年,由历史学院党政领导集体决定汇集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代表了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学科领域(主要是近代史)老师们的学术贡献与学术水平,全部是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过的学术论文,由各位老师精选自己的代表之作1-2篇,报送院党政领导审核通过。这些论文既有传统的实证考据,也有多学科理论的史事阐释,具有政治正确、课题领先、方法严谨等显著特点,也是中国一流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水平、方法的缩影。
-
敦煌大历史邢耀龙 著这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敦煌历史文化通俗读物。这是一部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国史;这是从石窟发出的敦煌史,也是从敦煌出发的中国史。作者沿着时间脉络,讲述各个时期敦煌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同时融入了最新的学术进展。 敦煌,边地如何纳入帝国版图;敦煌,文化贸易中心如何形成;敦煌,何以成为超级文旅IP;敦煌,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走向,大人物的野心如何施展;敦煌,人民的生活与信仰如何延续,帝国的伟业如何惨淡经营。 敦煌,本是帝国的边缘,却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的中心。当我们把边缘的敦煌作为锚点来回溯往事,就能赫然发现一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脉络。敦煌艺术,以震撼人心的雕塑、壁画吸引五湖四海的游人;飞天、千手观音、九色鹿已成为中国文化最鲜明的名片,但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又该如何理解?敦煌学,作为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潮流,早已改写了众多学科的研究进程,但是学术前沿的认知更新距离大众却相当遥远。现在,终于有一本书,可以用通俗的方式为我们讲述这一切。
-
陆宝忠日记李子然,李细珠,整理 著陆宝忠(1850—1908),字伯葵,号定庐,江苏太仓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馆,授职编修,历任国史馆纂修、南书房行走、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署礼部尚书等职,官至都察院都御史,并曾任湖南学政、顺天学政及多次兼乡、会试考官、阅卷大臣等学差、考差。陆宝忠的日记内容丰富,是研究晚清政局与社会变迁的难得史料。他的日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侧重记述科举考试活动,这些内容都是研究科举制度和地方社会的珍贵资料。第二类是京官生活日记,对丙午官制改革和丁未政潮发生前后一些政情内幕的记载为其他文献所不及。由于陆宝忠身份、地位特殊,他的日记内容不仅涉及面广,而且相对延续时间较长。《陆宝忠日记》的整理出版,将为研究晚清政局与社会变迁提供一种重要史料。
-
汉服曹喆 著本书讲述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传统汉服,二是基于传统汉服设计的现代汉服。 汉服,简言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从商代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除了朝代更替与时尚变化导致的服饰演变,数次胡汉融合也大大丰富了汉服样式。传统服饰崇尚宽衣博带,胡汉文化交融又出现了窄衣的款式。 传统汉服有三种基本款式贯穿整个古代,分别是衣裳制、深衣制和袍服制。按照用途分为祭服、朝服、常服、宴服、亵服等。传统汉服的基本组成为冠巾、中衣、衫袍、裙、裤、鞋履、腰带、玉珮等。另外还有很多衍生款式,如半臂、褙子、比甲、坎肩等。传统汉服在实用功能外更有区辨社会等级,反映时代特征,展现纺织技术,表现审美意识等文化属性。 现代汉服的盛行是流行曲线的又一次回归,悠久的传统汉服历史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元素。现代汉服是以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服饰作为主要风格依据而设计出来的形式大于内容,杂糅各种传统元素,符合当下时尚需求的服饰。现代汉服的流行把那些远离我们的传统汉服元素重新带到当代时尚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形式美感。 传统汉服是一个表意系统,包含有身份、社会地位等信息。同时也是礼仪的一部分,展示服饰规范,与社会秩序、道德修养、物质生活等内容密切相关。如今穿着现代汉服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应遵守约定俗成的汉服礼仪,并搭配对应的配饰与妆容。 本书在清晰梳理传统汉服发展历史的同时,配以220幅精美大图,直观再现汉服的华美以及演变历程。
-
《金史》丛考陈晓伟 著《金史》是探索金代历史问题最核心、最权威的史书,对其文献学研究构成金史领域的根基。自清代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直到近年来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金史》修订本,《金史》文献研究成果丰硕,然而仍存在一些重大问题值得反思。 《〈金史〉丛考》从反思《金史》版本源流和纪传志表各部分的文献史源入手,针对《金史》原点校本和修订本的具体校勘案例,重审两次文献整理工作的得与失。 全书分为绪论、版本再审、新本献疑、史文辑证、拾遗补阙、旧本正误六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证明,只有牢固树立文献源流意识,才能把握文献校勘的尺度和标准,彻底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
-
辽宋金社会史论集王善军 著本书为作者近年有关辽宋夏金史研究的论文选集。所收录的文章,按内容划分为如下几组:一是关于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认同问题,涉及日常生活中的中华一体意识和家族嬗变、民族迁徙、人生礼仪、族际通婚等;二是关于宗族与社会习俗,涉及宗族字辈与排行、族谱序跋以及旌表、以德选人、士人信仰等;三是史实考证与人物传记,涉及翰林天文、萧氏玄堂志铭、折家将作战对象以及萧观音生平等;四是研究方法与综述,涉及世家个案与群体研究、日常生活史研究、宗族研究、社会史研究、民族融合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