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宋夏战争陈俊达 著宋朝和西夏的关系是一段让人不好琢磨的历史,这里有宋夏间最为重要的战役,如“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熙河之战”“元丰五路伐夏”“永乐城之战”“洪德城之战”“平夏城之战”……还有宋夏间的政治博弈,如“景德和议”“庆历和议”“元祐和议”……宋夏间的战与和为读者展现了十至十二世纪发生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波澜壮阔的军事史事。
-
明代的王朝国家之路赵现海本书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涵盖了作者研究明朝长城沿线政治史至少十余年来的思考。全书以长城内外为中心,将明王朝的政治、军事格局鲜明、翔实地描写出来。书中作者提出了若干新颖的概念和观点,比如提出洪武初年的“内敛型王朝国家”、洪武时期王朝国家的“差序疆域”、仁宣时期“内政本位”取向与“收缩型王朝国家”等。在整个历史以及中西方比较的视角下,来看明王朝国家的地缘政治,有非常宏大的格局和视野。本书史料极为翔实,以《明实录》为例,基本已消化吸收了与相关主题的所有资料。
-
名家精译史学经典·资治通鉴选译瞿蜕园 选注,俞汝捷 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译注》是史学大家瞿蜕园编著的中国历史普及作品系列中的一部。本书译文由文艺理论家俞汝捷编写。本书从鸿篇巨制的《通鉴》中选出了20篇能体现原著特色,并使读者开卷获益的篇目,颇具眼光。本书各篇文前都有一篇数百字至千余字的题解。根据需要,题解的写法颇为灵活,而目的都是为了增进读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对本文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注释是选注者用力颇勤之处,也是本书特别出彩之处。从中可看出注释者学养的虚实、功底的深浅。本书适合文史爱好者阅读,也是《资治通鉴》上乘的入门读物。
-
启微·李鸿章的洋顾问张畅,刘悦本书介绍了晚清重臣、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两位洋顾问:德璀琳(Gustav Detring )与汉纳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翁婿两人在华一生的活动。作为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在晚清政府发动自强运动的环境下,两人不但恭逢其时参与了中国在军事、经济、外交、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也在中国开创出属于个人的一番事业。本书通过两人在华的特殊经历,呈现出在华外国侨民群体的整体状况,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所发生的作用。
-
横平竖直刘军卫汉字,我们每个人自孩提时代便耳濡目染,无比熟悉,却常常因为距离我们太近,反而让我们忽略了它的美、淡忘了它的寓意。而汉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产生与演变,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与哲学,值得我们终生探寻。就像这简简单单的 “人”字——甲骨文中的“人”,侧身而立、彬彬有礼;若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身后,就组成了“从”字;若头顶烈日,多人聚集,就是成了“众”字。笔画含深意,部首蕴哲思。从许多像“人”这样的字出发,从远古走到现在,一点一横,一撇一捺,汉字与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磨难与辉煌。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同样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为何只有汉字成为了唯一传承沿用的表意文字?为何在众多文字中,只有汉字能发展出独一无二书法?薪火相传的汉字,又如何与中华乃至整个东亚文化、文学互相成就?以全球视野,历史眼光,站在历史时间与空间的这个交汇点上,叩问汉字的前世今生。我们了解汉字,也是在反思自身;我们思考中华文化,也是在对观世界文明。本书编纂过程中,我们走访了许多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其中有些已经驾鹤西去,幸而这些资料可以让我们与他们再次对话,体会汉字的魅力和思想的光芒。相信读完此书,您一定会对熟悉的汉字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
崖山暮光张吉寅 著南宋灭亡前最后六年的抗争历史,总是让人感慨万千。襄阳之战惨败,是南宋走向灭亡的起点。伯颜大军自此从襄阳沿汉水南下,顺利渡江,江淮宋军闻风迎降,东南重镇建康陷落。三路元军随即包抄临安,南宋君臣敬献降表。南宋三宫(谢太皇太后、全太后、宋恭帝)北上,从大都到上都,帝后命终北国;但不甘心灭国的部分宋朝官员依然想办法延续赵宋残脉。无奈实力相差悬殊,随着两湖、江西的纷纷陷落,南宋仅存的力量退守崖山。文臣武将血战崖山,最后一搏,不敌元朝军队。南宋最终灭亡。
-
更化与绍述黄敏捷 著北宋后期的近半个世纪,是政治家们的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时代。北宋元丰八年,哲宗以年幼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朝廷开始全面否定熙丰新政,史称“元祐更化”。高氏去世后,哲宗、徽宗两兄弟,怀着继承父志的理想,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复兴”之路。在哲宗短暂的亲政岁月中,着眼于对熙丰条法的恢复,却造成了严重的新旧党争。而徽宗在漫长而活跃的皇帝生涯中,为了超越父兄之治也是新政迭出,最终却令大宋顶着虚假太平的帽子轰然倒塌……
-
女主临朝刘广丰 著狸猫换太子是中国古代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其主角乃是北宋真宗刘皇后、李宸妃与仁宗皇帝。但事实上,刘皇后虽有霸占李氏之子为己子的举动,但没有对李氏做出各种残酷迫害的行为,反而帮她找回失散多年的弟弟,并让她安享晚年。此外,刘皇后在当了太后之后,也把仁宗培养成一代明主。所谓“女主临朝”,是以刘皇后为中心,讲述其从贫寒弱女到大宋皇后的转变,以及她成为太后之后垂帘听政的各种举措,以期厘清普通大众对相关历史的误会,并让大众对相关历史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
长平之战卢希 著战国末期的秦赵争霸史是一段让人沉思的历史。它是战争史,却又不全是战争史。国家的兴衰,人物的命运,总是让我们生出无恨感慨和叹息。秦国的胜利并不值得高兴,赵国的失败也颇让人惋惜,在这样一个残酷杀戮的时代,没有真正的胜利者。而这段历史事件中,廉颇的功高见逐,蔺相如的赤胆忠心,白起的悲愤自杀,范雎的睚眦必报……都能给带我们很多感悟。可以说,读历史就是读人生。
-
周礼折衷校注[宋]魏了翁 撰,郭善兵 校注本书是对南宋儒臣魏了翁所撰《周礼折衷》进行校勘、注释的著作。本书校勘以南宋开庆年间刊刻的《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收录的《周礼折衷》所载“大宰”至“职币”、清同治年间刊刻吴棠望三益斋本《周礼折衷》所载“司裘”至“夏采”为底本,以明嘉靖年间刊刻安氏铜活字本、清乾隆年间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周礼折衷》“大宰”至“职币”、望三益斋本《周礼折衷》“大宰”至“职币”、商务印书馆1922年编纂《四部丛刊初编》所收录《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周礼折衷》、蒋汝藻影宋抄本《周礼折衷》、北宋王安石所撰《周官新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张海鹏辑刻《墨海金壶》本、清钱仪吉辑刻《经苑》本、《四部丛刊初编》本、程元敏辑著《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三)——周礼》、杨小召校点本)、王安石所撰《周礼新义》(张钰翰校理本)、清阮元校刻《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等为参校本,对《周礼折衷》进行精心校勘,以求得一较准确、可靠的整理本。同时,本书还对魏了翁评析之语及其征引前世儒者若干重要经学诠释理论进行了精心校勘和诠释。因本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荣获2019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