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陆心源友朋书札黄曙辉本项目拟从上海图书馆的独家珍藏中,选取近代以来,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往来信札,整理汇编,按原貌影印,并编制相应的细目索引,再请有关专家撰写研究、导读文字,使这些长期深藏未刊、不易获读的珍稀史料,成为历史研究、尤其是近现代史研究的难得资料,从而为推进相关领域的各项研究,奠定系统坚实的史料基础,提供全新丰富的视角选择。本书收录陆心源尺牍300余通,涉及近代重要人物60余人。陆心源(1838—1894),字刚甫、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
-
权力的困境李小喵著武则天在其所处的时代,面对权力的困境,只能一次次做出“没有选择的选择”,她的人生经历是历史必然与个体抉择的共同结果,可以说,是历史宿命造就了一代女皇。武则天之所以在今时今日依旧拥有巨大的话题度,可能未必是因为那些谜团与传说,而是因为千年过去后,社会发展至今,人们拖离了封建枷锁,拥有了更多的权利,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武则天在千年之前遇到的的权力困局,仍能引起现代人某种程度的共鸣。有时候,历史人物与我们当代人就像居住在不同楼层的邻居,虽然不常见面,但时刻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
两头不到岸杨国强近代史家杨国强教授最新力作。他以隽永的文笔带领读者走入20世纪初年的历史场景,重现晚清末期至民国初年这一过渡时代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数千年来的历史中国在层层分解中走向支离破碎;时人以变应变、各自恢张的新法和西法在现实中国却一败涂地。这期间,科举停置、变法立宪、辛亥鼎革及新文化运动次第登场,以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造就了一种“速成的近代化”。作者透过这一段历史的矛盾、错杂、人物之多变和世事的纷乱,寻究这种激变、剧变挟前所未有的烈度和深度造成断裂、脱节、摧折乃至四分五裂的由来、内涵和结果。解题:梁启超将近代中国喻为初离海岸而放于中流之扁舟,是谓“两头不到岸”。“中国自数千年来,常立于一定不易之域,寸地不进,跬步不移,未尝知过渡为何状也。虽然,为五大洋惊涛骇浪之所冲激,为19世纪狂飙飞沙之所驱突,于是穹古以来,祖宗遗传,深顽厚锢之根据地,遂渐渐摧落失陷,而全国民族,亦遂不得不经营惨澹,跋涉苦辛,相率而就于过渡之道。故今日中国之现状,实如驾一扁舟,初离海岸线,而放于中流,即俗语所谓两头不到岸之时也。”——梁启超:《过渡时代论》
-
转折刘统 著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战争初期,在我军粉碎了国民党妄图速胜的企图后,国民党军队改行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延安陷入危急。面对国民党胡宗南等部的进*,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战略抉择。自1947年3月起的一年多时间,中共中央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成功实现了战场形势由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折。本书是国内研究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最全面、最详尽的成果之一。全书以恢宏而不失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人民战争的波澜壮阔,再现了战斗现场的惊心动魄,讲述了转战途中的千钧一发,展示了党中央谋篇布局的高瞻远瞩。历史雄辩地证明:一场战争乃至一个党的胜败,最终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周月峰 著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面相来表述全体,在中外学界都很流行。新文化运动就是如此,既存研究多以《新青年》及北大师生辈的声音来概括整个运动,而忽视其多元并进的一面。在当年具有重大影响的“梁启超系”,也有其自身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希望“以解放求改造”,创造一种既不同于中国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实现再造文明,其目标和方式都与北大师生辈有所不同。同时,该群体并非既存言说中新文化运动的外在对立物,而是新文化运动的构成性力量,参与且形塑了时代的思潮。后来被历史记忆所抹去的,也不单只是他们的文化观点与作为,更重要的是抹去了这一构成性作用。本书侧重思想的过程与肌理,以“梁启超系”这一群体的故事为主线,重访“另一类”新文化理念,呈现了全新的“另一场新文化运动”。
-
日本学研究 第35辑郭连友《日本学研究》(一九九一年创刊)是我国日本研究领域 早的集刊之一,所刊论文涉及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获得了 外日本学研究者的高度评价。为了满足我国日本学研究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迫切需要,自二〇一八年始,《日本学研究》改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与“ 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由每年一辑改为每年两辑。本辑设“灾害人文学专栏”“日本语言”“日本文学与文化”“日本社会与经济”“书评”五个栏目。
-
亚洲史研究牛军凯,朱玫暂缺简介...
-
西洋镜[英国][英]班思德一本写于1932年的中国灯塔介绍书,书中介绍了中国沿海灯塔的起源、发展、构造、形状以及功用,还详述了海务科的缘起、发展与变迁。其调查精确、叙述翔实,还附有1866—1925年兴建的沿海沿江灯塔设备照片,是该领域的重要著作。本书对早期灯塔的沿革、地理水文信息和经历的历史事件都有详细介绍,具有很高的价值。
-
陈翰笙书信集陈翰笙陈翰笙是我国著名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其一生曾与学界和政界的诸多名人保持着长期的书信往来。本书精选陈翰笙在1924年至2003年间寄出与收到的四百余封书信,通信者包括胡适、蔡元培、宋庆龄、汪熙、卡特、斯诺等中外名人,信件涉及的内容丰富,既反映了陈翰笙对诸多问题的看法,也呈现出其所处不同年代的时代风云。其中部分信件还附有信件原件的影印件,不仅具有研究价值与史料文献价值,同时还具有收藏价值。
-
坠落的王冠(英)西奥·阿伦森(Theo Aronson)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君主仍然享受着最后的繁荣,虽然“君权神授”的时代早已远去,但宪政似乎还没有真正威胁到君主的权威,他们仍然是各自国家生活中闪闪发光的核心。欧洲依靠王室联姻保持着脆弱的和平,一切似乎都将持续下去。但当萨拉热窝的枪声响起,美梦破灭,德皇、沙皇、英王……12位君主都被命运裹挟,带着自己的国家投入绝望的战争之中,亲属反目、兄弟阋墙,当硝烟散去,王冠坠落、王朝落幕,欧洲的面貌早已不同。本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年写起,选取彼时仍为欧陆主流的君主制度为切入点,一方面全景介绍了欧洲主要君主国家的情况,另一方面回顾了一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将二者结合思考,解释了君主制与一战爆发之间的关系,以及战争如何将君主制送入坟墓,又为欧洲带来了怎样的新秩序。作者试图解答,为什么皇帝和国王们会甘愿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赌上各自的命运投入战争?一战为什么会将看似牢不可摧的君主制连根拔起?君主们应该为一战负责吗?失去王位的君主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