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周月峰 著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面相来表述全体,在中外学界都很流行。新文化运动就是如此,既存研究多以《新青年》及北大师生辈的声音来概括整个运动,而忽视其多元并进的一面。在当年具有重大影响的“梁启超系”,也有其自身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希望“以解放求改造”,创造一种既不同于中国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实现再造文明,其目标和方式都与北大师生辈有所不同。同时,该群体并非既存言说中新文化运动的外在对立物,而是新文化运动的构成性力量,参与且形塑了时代的思潮。后来被历史记忆所抹去的,也不单只是他们的文化观点与作为,更重要的是抹去了这一构成性作用。本书侧重思想的过程与肌理,以“梁启超系”这一群体的故事为主线,重访“另一类”新文化理念,呈现了全新的“另一场新文化运动”。
-
隋唐孙英刚 著隋唐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帝国时期。孙英刚教授提炼出五大关键词:“世界主义”“佛教帝国”“贵族政治”“律令制社会”“神文时代”,以中古政治史的宗教面为线索,展现隋唐盛世的完整面貌。三册书将隋唐时代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帝国的形成》始自隋文帝,迄于武后掌权。这一时段,贵族政治仍是中国历史的主线,尤其表现在大量的皇子政治集团的涌现。统治阶级中的各大家族各自下注,甚至两边下注,希望能延续自己的政治地位。《隋唐:盛衰的痕迹》自女皇登基开始,跨越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前夕结束。这段时期是唐朝盛极而衰的关键转折点,也是隋唐“世界主义”特征最鲜明的时期。浑厚、包容,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再造了中国文明,进而带来了宗教、文化、制度、知识的璀璨和辉煌。《隋唐:文明的转向》完整展现安史之乱全景,详细解读晚唐的藩镇割据。这段时期的主要的特征是唐朝试图中兴与藩镇割据、党派之争、宦官专权交织在一起。这套书跳脱了传统上以政治史为主线的写法,选取各色政治军事事件中的代表性人物,从丰富的维度,如家族网络、宗教信仰、地域特性等,介绍了隋唐统治阶层与其国家性格的形成。每册书分十个章节,主要按照时间顺序,精选重要历史节点、历史人物论述考辨。全书既保留原始文献材料,又增加作者精彩解说,可以让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脚注处特地注明最新研究论文,可辅助有需要的读者进一部延伸阅读。每章节末还附有“多说一点”单元,为读者介绍读史方法以及章节要点。
-
日本学研究 第35辑郭连友《日本学研究》(一九九一年创刊)是我国日本研究领域 早的集刊之一,所刊论文涉及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获得了 外日本学研究者的高度评价。为了满足我国日本学研究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迫切需要,自二〇一八年始,《日本学研究》改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与“ 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由每年一辑改为每年两辑。本辑设“灾害人文学专栏”“日本语言”“日本文学与文化”“日本社会与经济”“书评”五个栏目。
-
亚洲史研究牛军凯,朱玫暂缺简介...
-
隋唐孙英刚 著隋唐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帝国时期。孙英刚教授提炼出五大关键词:“世界主义”“佛教帝国”“贵族政治”“律令制社会”“神文时代”,以中古政治史的宗教面为线索,展现隋唐盛世的完整面貌。三册书将隋唐时代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帝国的形成》始自隋文帝,迄于武后掌权。这一时段,贵族政治仍是中国历史的主线,尤其表现在大量的皇子政治集团的涌现。统治阶级中的各大家族各自下注,甚至两边下注,希望能延续自己的政治地位。《隋唐:盛衰的痕迹》自女皇登基开始,跨越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前夕结束。这段时期是唐朝盛极而衰的关键转折点,也是隋唐“世界主义”特征最鲜明的时期。浑厚、包容,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再造了中国文明,进而带来了宗教、文化、制度、知识的璀璨和辉煌。《隋唐:文明的转向》完整展现安史之乱全景,详细解读晚唐的藩镇割据。这段时期的主要的特征是唐朝试图中兴与藩镇割据、党派之争、宦官专权交织在一起。这套书跳脱了传统上以政治史为主线的写法,选取各色政治军事事件中的代表性人物,从丰富的维度,如家族网络、宗教信仰、地域特性等,介绍了隋唐统治阶层与其国家性格的形成。每册书分十个章节,主要按照时间顺序,精选重要历史节点、历史人物论述考辨。全书既保留原始文献材料,又增加作者精彩解说,可以让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脚注处特地注明最新研究论文,可辅助有需要的读者进一部延伸阅读。每章节末还附有“多说一点”单元,为读者介绍读史方法以及章节要点。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十讲吴文定 任长幸 钟月强 陈佳湘 著本书以专题的形式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相应的梳理,通过内容和讲授主题的优化,使逻辑框架更加明晰,问题意识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加彰显,为读者清晰勾画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同时通过翔实的史料,希望能够帮助读者触摸历史的温度,更好地体味近代复兴之路的艰难曲折,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发生的伟大变革和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本书,期冀能够为广大一线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辅助,充分体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此引发大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从而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
坠落的王冠(英)西奥·阿伦森(Theo Aronson)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君主仍然享受着最后的繁荣,虽然“君权神授”的时代早已远去,但宪政似乎还没有真正威胁到君主的权威,他们仍然是各自国家生活中闪闪发光的核心。欧洲依靠王室联姻保持着脆弱的和平,一切似乎都将持续下去。但当萨拉热窝的枪声响起,美梦破灭,德皇、沙皇、英王……12位君主都被命运裹挟,带着自己的国家投入绝望的战争之中,亲属反目、兄弟阋墙,当硝烟散去,王冠坠落、王朝落幕,欧洲的面貌早已不同。本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年写起,选取彼时仍为欧陆主流的君主制度为切入点,一方面全景介绍了欧洲主要君主国家的情况,另一方面回顾了一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将二者结合思考,解释了君主制与一战爆发之间的关系,以及战争如何将君主制送入坟墓,又为欧洲带来了怎样的新秩序。作者试图解答,为什么皇帝和国王们会甘愿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赌上各自的命运投入战争?一战为什么会将看似牢不可摧的君主制连根拔起?君主们应该为一战负责吗?失去王位的君主又将何去何从?
-
隋唐孙英刚 著隋唐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帝国时期。孙英刚教授提炼出五大关键词:“世界主义”“佛教帝国”“贵族政治”“律令制社会”“神文时代”,以中古政治史的宗教面为线索,展现隋唐盛世的完整面貌。三册书将隋唐时代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帝国的形成》始自隋文帝,迄于武后掌权。这一时段,贵族政治仍是中国历史的主线,尤其表现在大量的皇子政治集团的涌现。统治阶级中的各大家族各自下注,甚至两边下注,希望能延续自己的政治地位。《隋唐:盛衰的痕迹》自女皇登基开始,跨越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前夕结束。这段时期是唐朝盛极而衰的关键转折点,也是隋唐“世界主义”特征最鲜明的时期。浑厚、包容,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再造了中国文明,进而带来了宗教、文化、制度、知识的璀璨和辉煌。《隋唐:文明的转向》完整展现安史之乱全景,详细解读晚唐的藩镇割据。这段时期的主要的特征是唐朝试图中兴与藩镇割据、党派之争、宦官专权交织在一起。这套书跳脱了传统上以政治史为主线的写法,选取各色政治军事事件中的代表性人物,从丰富的维度,如家族网络、宗教信仰、地域特性等,介绍了隋唐统治阶层与其国家性格的形成。每册书分十个章节,主要按照时间顺序,精选重要历史节点、历史人物论述考辨。全书既保留原始文献材料,又增加作者精彩解说,可以让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脚注处特地注明最新研究论文,可辅助有需要的读者进一部延伸阅读。每章节末还附有“多说一点”单元,为读者介绍读史方法以及章节要点。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 两晋悲歌渤海小吏本书通过17场大战,讲述了两晋十六国这段最为纷乱又孕育生机的历史:有兵燹之祸下士人和底层百姓的狼奔豕突,这种无法逃脱的普遍性悲剧让这个时代处处奏起悲歌;有司马家族的混战与算计,道德被践踏,兵源被摧毁,乱世吞噬着每一个人的灵魂与肉体;有世家大族的兴盛与衰落,琅邪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等,他们与皇权的互动是这个时代最为绚烂的篇章之一;有少数民族的纷纷崛起,他们的首领如刘渊、石勒、苻坚、慕容垂、拓跋珪等筚路蓝缕,书写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也深度剖析了历史关键人物做决策时所依据的底层逻辑、人情世故及其所处的政治生态,让我们在读懂历史的同时,也看懂了人性,如王导、谢安、桓温等青史留名的世家大族代表,他们所做的决策都是考虑复杂因素与所处政治生态后的结果。本书如《三国争霸》一样,仍采用破案式写法,以《晋书》《资治通鉴》等书为材料依据,通过常识分析与合理的逻辑推理,带我们逐步认识历史的另一面。两晋时期的底色虽然是凛冬乱世,但在民族与文化大融合的加持下,这个时代为大唐盛世的到来埋下了即将萌芽的种子,历史以它独特的方式蜿蜒前行,黑暗而明亮!
-
清代漕运李文治,江太新本书共十四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发生和演变、清代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漕运的持续、漕粮的财政及赈恤功能、漕粮赋税制度、漕粮的征收兑运和交仓、漕运官制和船制、运丁和屯田、漕粮运道、清中叶后吏治腐败与漕运体制内部矛盾的加剧、清中叶后农村经济的变化及其对漕粮征收的冲击、道光后漕粮改折减赋、道光后漕运招商海运、漕运的停止、漕运与商品经济。在探讨清代漕运史时,本书紧紧抓住地主制经济这一中心线索展开,探讨漕运问题,这是本书理论上的一大突破。本书对沿运河商业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考察,从其兴衰中总结出:城市要长盛不衰,必须要注意生产与消费的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