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盛世的崩塌郭建龙大唐王朝从盛世到没落,只有短短八年!安史之乱如何将唐朝拉入深渊,造成毁灭性后果?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唐朝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追溯唐朝伟大的盛世如何一步步建立,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探究大厦将倾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贤相、武将、聚敛集团,以及于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的文人们的不同选择和结局。他们共同见证和造就了这一盛世,也在崩塌之时以己之力试图挽救,但都无力回天……本书分为《盛世》和《崩塌》两大部分,立足两唐书、《资治通鉴》原典,结合相关历史笔记、诗文等资料,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细致还原安史之乱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探寻唐帝国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
《海关职员任调公报》综览赵岳,张娇娇 编中国近代海关业务庞杂,以征税部为核心,兼办外债、内债、邮政、教育、外交等,征税部内班所涉及的管理人员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海关职员任调公报》以季报(后改为月报)的形式刊载了职员的履历变化,1865年至1913年共计刊行188期及增补14期,是海关人事变动最为详细、权威的信息,是中国近代史、海关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较海关《题名录》,《海关职员任调公报》以动态方式公告人事变化,记录更为系统完整,信息更加丰富。本书以辑录、翻译为基础,对1865年至1913年《海关职员任调公报》征税部内班职员的任命、晋升、调口、休假等进行对比校勘,增加引文注释,编制索引,是海关人事研究、旧海关史研究的基础性资料。
-
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黄一农 著《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作者实地勘查了散在世界各地的数百门明清红夷大炮,并结合庞杂的史料记述,尝试勾勒出这些西式火器的“文化传记”,重现其在中国两百多年间的演变过程和多样性。 红夷大炮的操作与铸造技术,是近代东方大陆文明向西方海洋文明学习的第一课。书中首先探索十七世纪初自闽粤沿海欧洲沉船上打捞的大炮,如何在天主教徒的努力下进入辽东战场,并在萨尔浒之役(1619)重创努尔哈赤。皇太极又如何起用降顺的汉人铸炮、操炮,并以汉人炮兵与满蒙步骑兵协同作战的战术,迅速在中原攻城略地。此事不仅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军事革命,更使清朝建立起亚洲强大的“火药帝国”。 明清两朝所先后发展出的铁心铜体红夷大炮,不仅比铜炮更轻更省,且大幅强化了炮管的抗膛压能力,其品质曾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然而,即使是此独特的复合金属制法,在清朝定鼎之后的长期平和状态中也遭到遗忘,十九世纪时遂无力面对列强新一代火器的挑战……
-
文明的味蕾白玮 著,安玉霞 编厨子为何能做宰相?为什么说梁惠王没有真正认识到《庄子??养生主》的价值?郑屠被揍为何能代表一个时代礼仪的跌落? …… 饮食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学问,从饮食相关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窥探到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本真缘由。饮食中的讲究,饮食背后有趣的人和故事,令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一盘小小的菜品承载着天地乾坤运行之道。中华饮食文明实则是一个庞大的知识文化体系,它融合了天文、地理、历史、宗教、哲学、农学、美学、考古学、文献学、营养学和人类学等各个学科门类的知识,融汇了黄老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以及五行家等诸多思想流派的见解和认识。由于“药食同源”,它又融入了中医家、养生家、炼丹家以及方士和术士的饮食观念。佛教传入之后,中国人的饮食观念里又融入了宗教的食物味道和主张。 作者以散文式优美的文笔,以记者的敏感细腻,以博通古今的宽广视野,从中华文明的宏大架构入手,将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手法、以什么心态、凭什么条件,事无巨细,悉数纳入文稿,带给人全新的阅读体验。
-
历史的味觉白玮 著,安玉霞 编我们今天能吃到的食物,大多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搭载着历史和远方的气息来到我们面前,透过它们,我们可以吃食到历史的喜怒哀乐和兴衰成败。 本书既是一本生动有趣的食物简史,又是一本华夏民生饮食演进史。按照中国历史演进的大致脉络,通过对不同王朝对食物的依赖度考察,从宏观视角建构了“食物创造历史”的新史观;通过对一个个具体的食物和不同饮食风俗的考察,梳理出了一个历史味觉的文明脉络,创造性地开拓了一个“以食读史”的历史新写作。 遵照这一思考逻辑,作者分别从小米与华夏文明、朝廷的饭局、行走的食物、文人的味蕾、权力的食物、食物的历程、盐——人类文明的密码等七个部分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解析。
-
被动的开放王斌 著本书介绍清朝末年德国在山东建设胶济铁路的历史,以及胶济铁路对山东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历史从早期的中德贸易讲起,到德国强占胶州湾,成立山东铁路公司,再到铁路修建过程中的事件和人物,一直到胶济铁路的运营以及与国际铁路和航运的联运等。其中既包括济南开埠等重要事件,也包括筑路初期的暴力冲突和导致暴力冲突的文化、经济根源,以及殖民统治下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种族隔离制度引起的社会反应。书中引用了较多当时的中外人士留下的文字材料,呈现了事件的具体场景和决策的具体过程,对于今天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具有文化上和政策上的借鉴意义。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 初编姜萌 著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的演讲集,六位老师从墓葬、佛像艺术、玉文化、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碑刻、史前彩陶讲起,结合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介绍传统认识与个人新见,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带领读者走进了历史现场。
-
史记的读法阮芝生 著《史记》不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但却是有名的一部史书。 《史记》的价值—— 正史鼻祖,史学之正宗; 散文大宗,无韵之离骚; 一家之言,诸子之风范; 百王大法,经学之血统。 这里所说的“百王大法”,不是指普通自然产生的鉴戒作用或批评意见;而是指司马迁在洞察古今二千年中人事的盛衰、存亡、成败、得失之后,秉持先秦学术的大传统,怀抱个人的深心宏识,在历史写作中有意无意地为现在以至未来的政治领导人(或有志于成为政治领导人者)提供一些政治原理与准则(大经大法)。
-
观我生苗子兮本书从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两宋的千年壁画史中遴选14部墓葬壁画的杰出作品加以解读,呈现一部别具一格、色彩斑斓的中国历史。皇亲国戚、豪门贵妇、边地小吏、异域来客,农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这部历史的主人公。从神祇仙境到庄园牧歌,从觥筹交错的盛宴到鲜衣怒马的出行,从春播秋收到南来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业、希冀情感被表现在画壁上,时代的风尚、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被折射在画面上。每幅画,是一扇小小的窗口,透过它,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故事,还有大时代的起承转合。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读解的14部壁画作品中,近半数与华夏文明“ 边境 ”的族群有关,由此为突破时空、民族的界限,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互融互鉴提供了图像史的依据。 本书资料翔实、推论严谨,想象丰富、情感充沛,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在目前的中国历史读物中,本书以图叙史、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颇具特点。
-
南明史顾诚《南明史》25周年精装纪念版,布艺烫印封面,带一版一次限量编号手绘藏书票,全彩影印顾诚未刊手稿《谈治史》。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消息传到留都南京,立谁为新君的问题就变得迫在眉睫,文武官员纷纷涌动,都想在新君面前占据首功,却不想,这种各怀鬼胎的心思为南明政权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在武将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而这些“定策”功臣也造成了南明内部权力的失衡,继而引发内斗不断。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继立,先后与大顺军、清军展开你争我夺的角逐,但激烈的内部斗争,使南明君臣在不停的内耗中,失去了无数翻盘良机,走向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