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我知道的杨振宁葛墨林 口述并审定 金鑫 整理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从20世纪70年代末结识杨振宁先生,80年代多次赴美跟随杨先生开展研究,后来在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南开大学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创建和教学科研,在杨先生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初期又作为兼职教授短期参与教研工作。葛墨林院士与杨振宁先生合作了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本书中,葛墨林院士以真挚动人的感情,回忆了杨振宁先生在开展物理学研究、支持祖国教育科技发展、维护祖国名誉尊严、关心提携后辈学人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
大唐创业起居注笺证温大雅,韩昱 撰,仇鹿鸣,笺证 著本唐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是目前存世最早的起居注,记载了李渊隋大业十三年(617)五月从太原起兵到义宁二年(618)正式受禅建唐三百五十七日的历史经过。温大雅曾任李渊大将军府记室参军,多预机密,其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不但详细记录了李渊起兵经过,还包含了起兵、称帝时的祥瑞符谶、与李密、突厥的交涉,以及禅让前后的表章诏书等,是目前关于李唐建国最重要的第一手史料。 《壶关录》,唐韩昱撰,是记载李密事迹的杂史,保存了李密、祖君彦、徐鸿客等人的事迹,以及以李密名义发布的檄州郡文、与唐高祖往来书信等文字多篇,内容与《大唐创业起居注》多可相互发明。 复旦大学历史系仇鹿鸣教授整理《大唐创业起居注》,以《秘册汇函》本为底本,通校《学津讨原》本、善耕顾氏文房抄本、黄丕烈校本、吴翌凤抄本、《藕香零拾》本,参校《通鉴考异》引《创业注》,并参考《隋书》、《旧唐书》、《册府元龟》等史籍,笺证中注释人物、地理、史事。点校《壶关录》以张宗祥校刻涵芬楼《说郛》一百卷本为底本,校以国图藏明弘治十三年抄本《说郛》,并利用多种文献作他校和辑佚。
-
形塑地景与人文耿金 著本书以浙东宁绍地区的水利工程演变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理学、环境史为研究方法,探索当前环境史、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比较新的趋 向,即景观史与历史地理、环境史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者围绕如今的宁绍平原地理景观与文化特质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在景观形成方面,分别讨论了河网水乡、河口三角洲、河谷平原及滨海高地的景观形塑过程及内在驱动因素。在对宁绍平原文化与水利关系问题的探索上,则尝试回答宁绍平原水利纠纷处理中的文化力量(文献建构)及地方神话生成过程中的水利影响。
-
文化侵略谢嘉 著日本在我国华北的文化侵略就是对中国人的“攻心战”,企图通过舆论宣传美化其对外侵略的动机和野心。利用伪政府、伪新民会宣扬“新民精神”,骗取中国人作日本人的“新民”。对中国青少年推行奴化教育,以普及日语为中心同化中国学生。文化侵略的最终目的就是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思想意识,让中国人做日本的顺民和奴隶,以期长期统治中国。
-
你不了解的北宋、南宋史陆续,霏婉 著这是一部历史类通俗读物,是“你不了解的”系列的一部。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令华夏重归一统。中华文明历经数载演变,在这319年里达到巅峰,文坛璀璨、发明无数、中央集权走向完善,是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朝代之一,却又同时终结了汉民族自古而来的尚武之风,从此转向重文轻武……北宋有九位帝王,河南巩义的北宋皇陵却只有七座帝陵;宋太祖黄袍加身,身后八位帝王却非其后嗣;宋太宗大肆宣扬佛教;宋真宗写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仁宗知人善用,是“守成贤主”;宋英宗完全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帝王;宋神宗年轻有为;宋哲宗欲承父志,可惜英年早逝;宋徽宗才华堪称自古帝王之最,靖康之耻却永远和他的名字烙在一起……这里有你不了解的北宋史! 这是一部历史类通俗读物,是“你不了解的”系列的一部。南宋,有着黑云摧城中的鼎力反抗,有着将军壮士的浴血奋战,有着落魄后的东山再起,有着江南水乡的繁荣富足,有着朝廷君臣的谋略计策,有着贵族皇室的宫廷秘事……从靖康之变到玉玺落海,君主即位的复兴之志,朝廷忠臣的据理力争,交织出名为“南宋”的慷慨悲歌。宋徽宗醉心山水园林,宋钦宗死于马蹄之下,宋高宗一心迎回母亲,宋孝宗让南宋重现小康局面,宋光宗被迫退位却是解脱,宋宁宗有着一颗热血的心,宋理宗即位十年未能掌权,宋度宗将佞臣视为明灯,宋恭帝成了翻译大家,宋瑞宗一生颠沛流离,宋帝昺沉入崖门海底……这里有你不了解的南宋史。
-
历史的味觉白玮 著,安玉霞 编我们今天能吃到的食物,大多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搭载着历史和远方的气息来到我们面前,透过它们,我们可以吃食到历史的喜怒哀乐和兴衰成败。 本书既是一本生动有趣的食物简史,又是一本华夏民生饮食演进史。按照中国历史演进的大致脉络,通过对不同王朝对食物的依赖度考察,从宏观视角建构了“食物创造历史”的新史观;通过对一个个具体的食物和不同饮食风俗的考察,梳理出了一个历史味觉的文明脉络,创造性地开拓了一个“以食读史”的历史新写作。 遵照这一思考逻辑,作者分别从小米与华夏文明、朝廷的饭局、行走的食物、文人的味蕾、权力的食物、食物的历程、盐——人类文明的密码等七个部分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解析。
-
贵族与士大夫柿沼阳平,饭山知保 著,王博 等 译本书为主题性论文集,主题集中于中日唐宋变革论研究反思。本书试图梳理贵族、士大夫、士人这些概念在学术史上是如何运用的,及其理论背景,由此多角度地研究唐宋变革论,确认其意义和相对性。理论篇,整理围绕贵族、士大夫的中国史、日本史的学说史,从中探索应积极继承的问题点。实证篇,分别讨论贵族制争论及士大夫争论的延长上都产生了怎样的问题。
-
中国历史评鉴录王式智 著该书共15章,从上古时代一直讲到清朝的灭亡,每章分为6-7节,前几节为该朝代的从建立到灭亡过程的阐述,其中包括该朝代的社会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政治格局以及后来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改革、变法、内部争斗、外部战争)等,每一章的最后一节是对该政权政治得失的评论和启示,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
文明的两端何怀宏 著本书核心要探讨的是文明的“前”、“后”两端:前端是指人类将要进入文明和进入之后一直到物质基础、政治秩序和精神文明的形态基本确立,即几大文明的根本价值观开始分流的一段时间;后端是指人类进入思想启蒙和工业文明以来的时代,尤其是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在文明开始的一端,先是追溯宇宙、地球、自然生命的演化,接着探讨人类和它们的关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动因,从物质文明到政治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基本过程,信仰和价值观在和政治的互动中所起的作用,等等。在现代的一端,则主要是反省文明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成败,认识现代文明的性质和特点,注意价值的转换和趋同,观察它的推进者和抵制者,思考它遇到的挑战和危机,预测它可能的走向。 同时,本书也会注意两端之间的联系和对照,尤其是物质层面对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的基础性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对各种文明的引导及其在全球的汇合与撞击。揆诸西方学者的文明史著作,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到汤因比的文明史研究,虽然都是观察与思考并重,但对中华文明却不易有深刻的亲身体验;而中国学者的中华文明史著作,则往往局限于自身,且反省和危机意识不足。 因此,本书在文明的始端,更多地关注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和演变;在文明的近端,则更多地关注人类共同体的未来命运。
-
上海大学编年事辑胡申生 编著本书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胡申生编著。创建于1922年10月的上海大学,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一所干部学校,着力于培养革命人才和建设人才,名义上为中国国民党党立学校,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主掌的且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第一所用以培养革命干部的教育机构。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年代背景、人物考证等为纬,全面介绍了上海大学的办学历程。本书的出版,是希望能对年轻人在党史教育、红色基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起到绵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