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两晋王光波本书是“有料更有趣的朝代史”系列丛书的两晋卷,本书共分为“风云再起”“晋管很乱”“司马之谋”“三国归晋”四个部分,完整地叙述了三家归晋,再到刘裕弑君东晋灭亡的整个过程与故事,其间不乏穿插着正史与小说的相互比较,并试图通过这种对比进入历史事件背后,深度挖掘历史人物内在的真实情感。
-
大明风云300年南宫烈本书以生动流畅的文字,讲述原汁原味的明朝历史的诸多细节,以丰富的史料解开了很多历史疑团,深度剖析大明王朝兴衰背后的历史密码,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大明王朝。
-
商人资本与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罗翠芳著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国门洞开、市场扩大之时,近代中国出现商人资本向某一中心区大规模流动的现象。19世纪下半叶,大量商人资本流向上海、天津、汉口等较大的通商口岸,20世纪30年代,大量商人资本又回流上海。本书对近代中国商人资本大规模流动的时代背景、主要动因、历史过程进行考察,探究商人资本的区间流动与近代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之间的关系、商人资本的区间流动对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同时还考察近代中国新兴商人资本特性,并对中外商人资本进行比较,从中找到中外商人资本各自的相似性与不同性。
-
红领巾学党史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 著,杨成 编本项目为喜迎二十大之作,采用“图书+微视频”形式,内容包括61个党史故事,按照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划分的四个时期分类,语言精炼,故事性、可读性强;并由61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演讲录制成61个微视频。图书采用笔记书设计,扫描书上二维码可观看演讲视频,阅读观看后可写下心得感受,是一本让孩子们真正学得懂、学得实的红色文化读物。
-
五四运动史彭明 著《五四运动史》全书共20章,凡52.6万字,分别论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思想条件,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本书首先叙述北洋军阀时期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以及外国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压迫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叙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境遇中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力量的相应的生长,由此说明,五四运动在1919年的发生及其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的新起点的必然。作者在叙述了以民主主义反对专制主义、科学思想反对迷信思想的斗争过程之后指出,必须足够地估计“这次启蒙运动的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必须承认这场斗争由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因而在客观上确曾为尔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某种条件;同时又指出,批的弱点在于“未和政治运动、群众运动相结合”,并且具有“形式主义倾向”,即对西方文明采取了的肯定态度。正是这个事实,成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尔后抛弃资本主义方案转而倾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动因。
-
抑郁与超越逯耀东司马迁撰写《史记》,达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标,他与《史记》的开创性价值不言自明。在本书中,逯耀东教授深入解读《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并寻绎《史记》全书架构安排、篇章联系、撰写方式及个别纪传背后的深意,抽丝剥茧,描绘出身处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如何借由《史记》的传世,既抒发自己不幸遭遇李陵之祸、受到现实政治无情摧残和压抑的满腔抑郁,又基于学术素养、太史职责、父亲遗命与自我抱负,完成自我超越的完整图像。
-
味道的颗粒[爱尔兰] 凯特琳·彭齐穆格 著这是一本关于我们与香料的书,发现、制作、数千年的流传,过往的奇怪用途以及在现代厨房的使用建议。 每天都会用到的香料,似乎永远来自神秘之地。发生在香料之上的事情,有时令人捧腹,有时让人心碎。不过对于香料的使用,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攸关性命,比如吸血鬼来袭时,蒜或者芥菜籽要如何使用才保险。 本书来自一个与香料相伴三代的家庭,作者凯特琳·彭齐慕格分享了关于香料的经验、知识,以及对其的热爱。
-
《国际歌》在中国宋逸炜 编,孙江 审校欧仁·鲍狄埃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标志性符号,列宁曾赞誉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1920年以降,《国际歌》通过法、俄两条不同渠道传入中国,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堪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见证。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编“译本”,汇集了33份来自不同译者的《国际歌》中文文本;第二编“底本”,收录了影响《国际歌》中文翻译的法、俄、英、德等语种的外文文本;第三编“传播”,通过对1920至1949年间报刊文献的梳理,呈现了《国际歌》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情况。
-
极致审美赵柏田 著这是一部晚明南方士人的风雅生活史。全书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通过大量趣味横生的史料和笔记小说,上下勾连、左右牵扯了三十余位命运各异的晚明奇人,他们寄精神于器物,融风雅于日常,从一幅画、一方墨、一盏茶、一炉香中获得生命的滋养,展现了中国古人极致的审美情趣和生命追求。书中所写的虽是古代的人和事,却能抚慰当下人们的迷茫和焦虑,丰富和安定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把生活过得自由、浪漫。
-
说扬州[澳]安东篱“扬州”这个名字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共鸣。说起扬州,那些艺术家、文人、大商人的形象,风景秀丽的水道、桥梁、园林,还有充满浪漫或悲情色彩的历史都会在脑海中涌现。这本书正是记录了扬州这方方面面的“传记”,告诉读者这座城市是如何从明清交替之际的战火中重新崛起,走向18世纪的,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之都;又在哪些历史偶然与必然中逐渐褪色,只剩寥寥文化碎片将过去与今天相连。作者安东篱为研究这座城市投入了十数年之功,查阅大量史书、方志以及时人诗文和笔记,为其宏大的写作架构填补了无数动人且真切的细节,还原了明清时期扬州的真实城市肌理。在这幅生动的城市图卷中,中国在帝制晚期的巨大变迁同样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