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施和金 著2000年,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资助,拙著《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得以出版。其后,本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兴趣益增、范围更广,八年来,又有若干成果问世,除《北齐地理志》、《隋代行政区划沿革史》、《近2000年来长江三角洲岸线变迁研究》等专著外,发表的多数是论文。今得中华书局大力协助,将二十余篇论文裒集成编,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名称出版,虽说是对前集的继承,但也有新的发展,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
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拜根兴 著《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是《七世纪中叶唐与新罗关系研究》一书的续篇,对唐与新罗关系的研究延伸至九世纪。作者对唐与新罗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处于较高的水准,前一著作曾连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省部级高校优秀成果一等奖。
-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研究安敏 编著通过对《春秋左传正义》的考察,可以看出与杜预注、服虔注、刘炫注相比,无论是在文学阐释、史学阐释、语言阐释、引书情况上《正义》都体现了诸多的时代特征和阐释风格,代表了唐人注疏兼收并蓄的特点。唐人注疏不仅吸取各家之营养,而且打破了今古文之门派,对后世经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实在是不容忽视。
-
国际汉学张西平 著汉语哲学与德语哲学之互动、朱熹与伽达默尔对话中的存有论转化、关于“中国哲学之正当性问题”的一个批注、儒学气论与内在性哲学:从德语之张载研究谈起、从Kant到康德:论当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汉学如何进行哲学思考、汉学一家言、三十年来的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略谈、汉学家专页、波兰汉学的奠基人:卜弥格、西方早期汉学文献、《卜弥格文集》摘要、西方文献对雍正继位的记载、汉学家访谈录、傅熊访谈录、传教士汉学研究、在灵与肉之间抉择——马国贤的困境、美以美驻华会督贝施福简论等。
-
历史主义的兴起(德)弗里德里希·梅尼克,陆月宏 著梅尼克认为,历史主义的兴起乃是西方思想中所发生过的最伟大的精神革命。历史主义不仅是一种历史观,而且是一种生命观和世界观。这种生命观是经由从莱布尼茨到歌德为止的德国运动获得的。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历史主义的预备阶段与启蒙运动史;第二部分讲述了历史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成熟。 梅尼克探究了一种新的历史意识的起源,从莱布尼茨、伏尔泰、孟德斯鸠、维科和柏克开始,直到它在伟大的德意志思想家的著作中所获得的最终胜利。梅尼克学识渊博而又严谨,他对思想体系和学术观点上极其细微的差别审慎而又敏感,这即使在伟大的先驱者那里也是非同寻常的。他对三位主要人物默泽尔、赫尔德和歌德的论述,将叙述、思想和历史背景精心编织在一起,将每个思想家的个人气质与他们写作时所身处、所关涉和所致力于其中的社会生活特质精心编织在一起,从而使这些思想家凸现出来。他对歌德的论述尤为详尽,构成了这... (展开全部) 梅尼克认为,历史主义的兴起乃是西方思想中所发生过的最伟大的精神革命。历史主义不仅是一种历史观,而且是一种生命观和世界观。这种生命观是经由从莱布尼茨到歌德为止的德国运动获得的。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历史主义的预备阶段与启蒙运动史;第二部分讲述了历史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成熟。
-
贺昌群译文集贺昌群 译贺昌群先生(1903-1973年),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先生自幼家境贫窘,早年靠母亲养蚕喂猪和亲友资助求学。1921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抱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奔赴上海,进入沪江大学攻读英语,后因经济困难辍学,考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在商务期间,先生刻苦勤奋、连昏接晨地书不释手,在书海中耳濡目染地接触大量学术的前沿动态,开始了他的译着生涯。1930年先生东渡日本,潜心阅读了“东洋文库”的丰富藏书。
-
北大史学14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编《北大史学14》内容包括了:新蔡楚简与楚都迁徙问题的新认识、睡虎地秦简《编年记》性质探测、晚渡北人与东晋中期的历史变化、关于六朝隋唐的“贵族政治”?关于契丹小字《耶律糺里墓志铭》的若干问题?《亡辽录》与《辽史·地理志》所载节镇州比较研究、冷战史中的“国家安全国家”问题、晚祷的清烟飘上纯净的天空、借贷制度与美国南部约曼自耕农经济的转型、新教徒眼中的罗马天主教等。
-
历史复杂性的观念白利鹏 著因为规律性这个概念本身,终究只是时至近代才产生的、传统自然科学的产物,它严重地依赖于简单性科学这种特殊的认识背景,其作为一种思维范式的历史性或暂时性,亦随着复杂性研究这种科学本身的新的历史形态的出现,而日益凸显出来。
-
单士元集史论丛编单士元 著第一卷明北京宫苑图考、第二卷明代建筑大事年表、第三卷清代建筑年表和第四卷史论丛编。
-
材不材斋史学丛稿祝總斌 著我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纯属偶然。在中学读书时,我数学学得不错,原打算毕业后考理工科。不幸因为家庭发生变故,1946年高中二年级结业后不得不辍学。一年以后再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时,没有学过高三数学、物理等课程的我,只得选择了因爱看小说而比较感兴趣的中国文学系。同等学力的录取比例据说是百分之五,我自然对报考名牌大学特别是北京大学,想也不敢想。大学考上了,自己并不满意。1948年春来到北平,由于特殊原因,先是在华北文法学院借读,秋后又转为正式生。1949年北平解放,不久我便走上了工作岗位,到过农村,下过部队。到这时为止,我对中国古代史还是很陌生的,有关知识也极浅薄(仅在大学裹学过一点点)。用“一穷二白”去形容,决不过分.然而命运却注定要把我与中国古代史拴在一起,拴一辈子。1954年,由于某种机遇,我被调到北大,先在法律系辅导、讲授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史,开始部分涉及中国古代史;后转历史系,从此便专门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