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品读解放公园武汉市园林局、等《品读解放公园》以解放公园为品读对象,从生态、人文、历史、园艺、景观、人群、活动等不同角度,全方位勾画、品析了解放公园的昨天与今天,昭示的却是武汉园林乃至整座城市的明天。园林在城中,城在园林中。5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对于解放公园,对于武汉园林,对于我们可爱的城市,却已书写下那么厚重而辉煌的历史。其实,一座解放公园的变迁史,何尝不是一部武汉园林的成长史,又何尝不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见证史。她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代代园林人的追求与劳作,更是一个城市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建设更加美好未来的光荣与梦想。
-
智者弘愿邵鹏《智者弘愿:汤因比晚年思想研究》试图对汤因比晚年的思想进行一系统的梳理和整体性的研究。虽然汤因比的思想有许多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和认识内容。他提出的诸多的“世界性难题”,从社会发展观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历史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它对现代启蒙运动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人类困境的分析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如果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剖析汤因比关于人类困境及全球性问题的思想,就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更加正确地处理好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找到适合人类发展的道路。
-
历史哲学万斌、王学川历史是已逝去的客观实在,是一种动态的、纵向的时间进程,是人类活动目的及其实现过程的展开,是人类文明的积聚和延续。马克思通过对历史的哲学反思,力求在整体上、深层上探寻历史的本质及其进程的内在规律,就必然需要确立和建构起自己的历史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科学体系中,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历史方法论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本书以人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科学体系的当代建构作了新的探索。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概要介绍了历史及历史哲学的含义、历史哲学的演进历程、历史哲学的科学形态,着重分析了历史哲学研究的人学基础。第三章揭示了历史认识的特殊性、历史哲学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第四章至第九章,分别就历史主体和客体、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历史方法论、历史调节机制论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力图对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有新的读解。全书的最后,对历史进步、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旨归。
-
黄冕堂晚学集黄冕堂本书收录了黄冕堂已发和未发的部分文稿。全书共分“古史文录”“学林漫步”和“附录”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论朱元璋的实学思想》《论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和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问题》《清代“雇工人”问题考释》《黄云眉与》《为纪念孙文良教授70周年冥寿献词》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史学入门郑樑生 编著《史学入门》为明史研究专家,取材国内外学者之相关著作,及自身多年教学心得编撰而成,以研究历史学的方法为主,重在说明研究史学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并论述中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史学论著的写作方法与体例,最后则介绍了当前欧美学者研究历史科学发展的方向,及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供入门者参考。读书重在得道,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却终不能入门。
-
科举理学化吴铮强《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开宗明义,要讨论宋、明两代之间社会中介阶层的差异与联系:“宋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以至于明代需要出现了一个士绅阶层?明代士绅阶层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还是社会的自觉?是哪些社会力量因为什么目标而推动士绅阶层的形成?”……这些问题都能在《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找到答案。以往研究多关注于明清士绅阶层的特性与社会功能,较少追究他们的“出身”。近年域外有学者提出南宋时期精英阶层放弃追求全国性政治权力,转向巩固其地方权力基础的“精英地方化”的说法,仅管颇多纰漏,笃信者不少。但关于南宋“地方化”了的精英与明清士绅阶层之间的承续关系,持此论者也欲言而止,未能形成前后联系明晰的逻辑结构。
-
历史上的十大幕后隐秘故事邓鹏《历史上的十大幕后隐秘故事》汇集的就是这样一些片段,让你通过独特的视角领略历史的真我。历史是一面镜子,每一朝每一代,历史的跌宕似乎总由前台伟岸的英雄所左右,浩繁的史书记录的也多是一个个恢弘的事件。而在这些背后,一些“小人物”、“小事件”的影响也不可忽略,也正是这些使我们还原的史实有血有肉。历史史实的幕后永远耐人寻味,而我们现在对历史所了解的只是只言片语,永远无法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为,人们或多或少地只记住了一些浮光掠影的表面,而忽略了一些人、一些事,及这些人、这些事在整个历史史实中的影响。比如贞观之治的过程中,比如满清覆灭的过程中,比如共和初创的过程中,比如兵败滑铁卢的过程中。《历史上的十大幕后隐秘故事》为您一一呈现那些幕后不为人知的隐秘故事。
-
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张广达近二十年来,作者近距离观察与接触西方学术,日益体会到历史知识学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的重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学术的参照系。本书著重考察西方汉学、东方学的成就以及在此影响下发生的学术转型,进而由此引发的文史研究的新气象。为了使论述不流于泛泛而谈,所以着重取在史学领域做出贡献的历史学家为个案,分析个人的治史风格,同时也探索个人风格得以形成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生态,此点正是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同国家的具体语境不同、每位历史学家的知识结构不同,而在诸多不同中,又存在着一些可资互相参照的共同点,那就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人文科学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向,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国家的汉学研究领域。正是从这一层面而言,作者从学术史的角度零星写就了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意在为今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
刘咸炘论史学刘咸炘《刘咸炘论史学》作者刘咸炘(1896年ll月29日—l932年8月9日)字鉴泉,别号宥斋,为近百年来罕见的“天才学者”,其学术思想及成就在当代已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的推崇。刘咸炘先生的学术渊源,借他自己的话说:“吾之学,《论语》所谓学文也。学文者,知之学也。所知者,事物之理也。所从出者,家学祖考槐轩先生,私淑章实斋先生也。槐轩言道,实斋言器。槐轩之言,总于辨先天与后天;实斋之言,总于辨统与类。凡事物之理,无过同与异,知者,知此而已。先天与统同也,后天与类异也。槐轩明先天而略于后天,实斋不知先天,虽亦言统,止明类而已。又止详文史之本体,而略文史之所载。所载广矣,皆人事之异也。吾所究即在此。故槐轩言同,吾言异;槐轩言一,吾言两;槐轩言先天,吾言后天;槐轩言本,吾言末而已。实斋名此日‘史学’,吾则名之日‘人事学’。其范围详于《一事论》中,而最重者为遗传、土风、时风,要之为气质与风俗而已。”(《宥斋自述》)从宥斋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刘咸圻先生的学术思想,一是接受了有“川西夫子”之称的刘止唐先生(刘咸炘的祖父)融合儒释道三教的“槐轩之学”的薰陶,二是吸收了大倡“六经皆史”的章学诚先生的新史学观念。日前听到《大家论学》第一辑的编造整理已经完竣,很快即将付印问世,使我感到非常高兴。在这套丛书的策划过程中,四川师范大学段渝教授多次垂询我的意见,我也得以从他的讲述在获知这套书的设想,认识到这确实是很有学术意义的好书,值得向广大读者作一推荐。《大学论学》是在所谓“国学热”日见升温的当口诞生的。这几年,由于参加《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的工作,必须更多查阅学术界的资料,才发现“国学热”在不长的期间,竟已发展到出人意料的局面。仔细想来,这本来是理所当然的,国学就是中学,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随着中国国势走向振兴,人们自然会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要求知识、继承和阐扬其中的精华,并将之推向世界。
-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会 编“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主辩的一次盛会。本论文集作为《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四辑。第二届“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结束后不久,编委会即向所有与会者发出修改论文、以助编撰的建议。现根据“参加会议、提交论文、发表报告、符合规范”四原则,从已定稿的论文中,选择二十多篇,略作分类,编成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