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田澍 王玉祥 杜常顺《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收录了十一届学术讨论会的一些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反映了本次会议的学术成就,对深入推进明史研究具有积极作用。由中国明史学会、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青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8月14日至8月19日在兰州、西宁两地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日本、韩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18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盛会。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明代西北及明代其他问题研究”,对明代边政、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文明演进源流的思考瞿林东 主编《文明演进源流的思考:中国古代史学研究》收入了多篇关于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论文,如《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试论道法两家历史观的异同》《略论范晔的民族思想》《试论许衡的历史思想》《清代理学的特点》等,相信《文明演进源流的思考: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对史学研究者有一定的作用。
-
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瞿林东 主编2000年11月,在20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不仅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一件大事,因为这个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这方面研究者的共同“平台”。六年多来,在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教育部社科司的指导下,我们凭借这个“平台”,在学术研究方面做了一些事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而深感这个“平台”设置的必要性及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
刘咸炘学术论集刘咸炘刘咸炘先生笃学精思,明统知类,举凡哲学、诸子学、史学、校雠学、方志学、文学以及道教研究,均有重要创获。发前人所未发,卓然自成一家。广大圆通,胜义纷披。张尔田、陈寅恪、梁漱溟、蒙文通、吴芳吉、卢前、唐君毅均对其学术成就推崇备至。蒙文通更誉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已”。此次为其著述首度系统整理出版,辟之为哲学编、子学编、史学编、校雠学编、文学讲义编。 《刘咸炘学术论(史学编)(套装上下册)》卖点: 1.刘氏毕生学术在学界广受推崇,陈寅恪等明师硕儒誉扬备至。蒙文通甚至更誉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已”。其学术地位公论在20世纪中国学界罕有其匹。 2.刘氏著述博大精深,是国学研究的宝贵财富。但其生平及学术为一般读者所不了解,实为遗珠之撼。今次整理,采用横排,并精心推敲断句,选其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合为五编,编者此举实为方便一般读者。 3.刘氏学术论集的刊行得到了当代名家王元化、虞万里等热情襄助,实为文化界一大盛事。前此三联版《陈寅恪集》,钱穆作品集等书的整理出版,在学界及读书界均得到广泛回应,极一时之盛。刘氏学术论集的刊行前景颇为可观。 注:《刘咸炘学术论(史学编)(套装上下册)》为繁体中文版。
-
崔东壁先生遗书十九种(清)崔述清代著名史学家崔述毕生致力于搜集整理后世关于上古三代历史的史料记载,他所提出的古史学说及其方法论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考信录》等书就是崔述运用科学考证方法考史的重要结晶,其成果和方法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崔东壁先生遗书十九种(套装上中下)》包括《考信录》在内的崔氏著述十九种,所选底本为日本著名史学家那珂通世校点,明治36-37年(1903-1904)史学会铅印本。
-
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陈义初,徐有礼 编豫商的概念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而且影响越来越大。这首先要归功于河南籍企业家们,是他们艰苦打拼,不断创造辉煌成绩,铸就了新豫商这个响亮的“品牌”。中原在崛起,豫商在成长。“豫商现象”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河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关心。《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近代豫商列传》选录了晚清到民国时期(1840~1949)河南商界比较有影响的20多位人物,对他们的经营活动、经营之道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和总结,力求展示和体现近代豫商在古代豫商与当代新豫商之间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
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胡吉勋 著《“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从政治的角度探讨明代从嘉靖年以后朝廷风气的转向,如何发生,如何发展以及如何结局,利用文献记载的资料,纵横论证,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观点:“明世宗为了达到自己个人的目的所施展的一系列举措,加深了帝制时期皇权不可挑战这样一种政治伦理在朝廷中的影响,导致了祖制、礼法权威的削弱。朝臣也以私利结成不同的政治利益团体,并形成愈演愈烈的党争。”在近年以来出版明史著作的热潮中,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明朝历史的著作并不多见。《“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作者有着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在著述的过程中查阅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把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官员的姓名和事迹都作了详细的考证,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历史研究中的细节问题。作者用图表的形式诠释古文献是《“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的独特之处,通过精心制作的图表,使读者对于事件和人物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易读易懂。
-
英国汉学史熊文华 著《英国汉学史》的编撰以汉学家为经线,以历史事件为纬线,其间穿插了专题探讨和评析。应该说明的是,国际汉学界是个流动的大舞台,书中所介绍的一些汉学家并非始终都是英国护照的持有者。有些在英国汉学界工作数十年的外籍学者并没有加入英国国籍,据说荷兰籍汉学家龙彼得就是其中的一位;有些则在退休之年才落户英伦,如美籍汉学家马士。鉴于以上情况,《英国汉学史》把那些为英国汉学做过贡献的外籍学者和英籍汉学家放在一起加以评介。
-
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于沛 著在史学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多有喜悦和激情,然而也时有困惑和茫然。这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关于史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承发展中国史学“经世”的传统?其二,关于中国史学和外国史学,首先是与西方史学的关系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使中国史学自立于世界史坛,在中外史学交流中能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些困惑与其说来自理论认识上,不如说来自历史研究的实践中。作者想,可能有不少人和我一样,都有类似的感觉。历史家的工作就是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提出问题和不断地回答问题。30年来,作者的研究就是围绕着上述两个问题展开的。如果将这些问题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思考,可将其归纳为探究“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联系,正确地认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对史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
社会发展机制优化论王晓林 著社会发展机制优化,就是社会发展主体通过制度变革、政策调整等手段,以重新安排社会资源,调整社会生产,塑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生产关系不断调适、构建以适应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 本书从社会发展机制的哲学释义、社会发展机制的实践特性分析、获取适度的发展动力、构筑可靠的发展路径等方面对现代社会发展机理的建构性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