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论先秦姓族和氏族、宋代的隐田漏税和政府的对策、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关于洋务运动的几个问题等二十七篇论文,作为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三十周年的贺礼。
-
社会变迁(美)瓦戈 著,王晓黎 等译内容简介: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不仅因为河流是流动的,同样,踏入河中的人也是流动的,而由无数独特个体组成的人类社会更是无时不在流动中变迁。社会变迁,在外部确立了现今跨越全球的联系方式,在内部则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也是最具个人色彩的领域。 本书清晰、准确、及时地分析了社会变迁的主要理论视点、源泉、过程、模式和影响,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阻碍变迁认同的诸多因素,并着重强调了有计划或无预期情形下不同变选迁所导致的无法预料的后果与代价,对促成与评估变迁的方法或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 在深入扩展相关论题的基础上,本书更关注理论的现实应用价值;同时还融合了其他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知识,以增进对这一论题的全方位理解。
-
历史的多维透视鲍鹏山书写历史,不能被过滤、被娱乐化、被简单化、甚至被格式化;需要走进历史深处,追寻真实的细节,不能片面,不能概念化;需要客观、冷静、沉着、从容,不能赶时髦! 本书从对诸子百家、李斯、晁错、朱买臣等历史文化名人的解读,以史为本,循本悟以心得。借古人的酒杯,浇现代人心中的思想块垒,站在今天的高度,邀历史共斟那份苍凉之美。
-
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英)F.H.D布莱德雷1951年,沃尔什(WH Walsh)正式提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亦即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分。在对历史哲学的这种分野的意义上,可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却要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算起,更确切地说是从布莱德雷1874年《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的问世算起。历史学不仅要研究历史是什么,而且也要研究我们的历史认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百年来我国的新史学似乎偏向于思辨的方向较多,而于批判方面的思路则显得重视不够。如果说历史研究就必须要有形而上学的前提假设,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地重视其知识论方面的自我批判呢?
-
康熙朝雨雪粮价史料刘子扬,张莉 编本书从康熙朝朱批奏折档案中,辑录了有关各地区雨雪、农耕、收成分数、粮食价格等方面的档案史料,集中反映清康熙时期全国各地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状况。所辑这些档案,多为清官书所不载。
-
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德)亨里希·李凯尔特《历史的观念译丛: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介绍了李凯尔特(Henrich Rickert,1863—1936)的历史哲学,核心是对逻辑 意义上的历史学方法论的思考,他试图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科学方法的 对比,阐明历史学本身的规定性特征。其思考的出发点是科学的分类,在他 看来,就对象而言,有自然和文化的对立,就方法而言,有自然科学和历史 的文化科学的对立。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能否适用于历史的文化科学?李凯尔特在一系列 的论述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继《认识的对象》(1892)一书之后,他陆续发表了“关于自然科学概念 形成的理论”,以及《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一书的前三章“对物体世 界的概念认识”、“自然和精神”、“自然和历史”诸文,强调指出自然科 学方法不适用于历史学。1899年,出版《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简明 扼要地陈述了他在前述论著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思想。在“历史的概念形成“和“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二文发表后,《自然 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一书于1902年出版。此书以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 为依据,试图找出历史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结构。本书收录的是李凯尔特概括性的《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以及最 后总结性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一文(即《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 第五章),精炼地体现了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思想要义。
-
史家与史学王家范 著《史家与史学》回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探寻吕思勉、许思园、范文澜、张荫麟、萧一山、柳诒徵等最有成就与影响的史学大家的学术追求与人格魅力,同情地理解、分析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思想遭遇与人生遭遇,并从整体上对20世纪中国史学做出自己的考量。新见迭出,多发人所未发。
-
社会记忆(德)韦尔回忆是如何进行的,是如何传承的?在此过程之中,日常的象征性和社会性实践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家庭的谈话中,人们如何形成了有关过去的认识?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本书是来自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领域的国际学者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本书研讨的核心。作者们提出了“社会记忆”这一概念,作为对文化记和沟通记忆的补充,集中研讨了无意图地传承历史的形式和实践。“社会记忆“这一理论尝试,有望为考察进行回忆和忘却的社会组织打开一个崭新的视角。社会记忆是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互动、文字记载、图片和空间是社会记忆的四大媒介,它们传承历史,在社会应用中构成过去。本书是有关社会记忆问题的研究文集,所收论文都试图揭示社会记忆的要素和形成过程。来自不同学科的国际学者共同致力于撰写记忆志,他们以回忆实践为例,解读历史与回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
现因后创与不破不立桑冰,关晓红 主编本书力图从本事与观念两个层面重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各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书中各章的作者都在相关领域浸润有年。研究范围从清代的汉学与宋学,到抗战时期的“战国策派”,包括陈澧与东塾学派,康有为、章太炎与今古文之争,全盘西化派,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张荫麟、乡村教育各派、清华学派等。在深入门户、超越派分,更好地理解古往今来学术发展的渊源脉络的共同理念下,各专题注重实证,详人所略,是站在学术前沿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最新研究。
-
陈垣史源学杂文陈智超 编注《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是作者结合自己从事史学研究的经验,创设的史源学实习课的范文。书中举例考订《廿二史劄记》、《鲒埼亭集》、《日知录》等史学名著,用以指导学生读史冶史,训练考证辨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此次增订,补充了各篇考订文章的史著原文,还增加了与教授这门课程相关的备课资料和手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