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新仁学构想牟钟鉴 著本书以仁学为儒家思想之精华,回溯仁学自孔子以来曲折发展的历史,接续孔子仁学的源头活水,集历代儒家学者的仁学智慧,尤其彰显孟子和谭嗣同弘扬仁学的贡献,参考当代新儒家和儒学研究学者对仁学的思考,广泛吸收诸子百家和西学之长,面对现今时代的种种问题,探索仁学的新理论形态。作者提炼出新仁学的三大命题、十大专论。三大命题:以仁为体,以和为用(新仁学的体用论);以生为本,以诚为魂(新仁学的生命论);以道为归,以通为路(新仁学的大同观)。十大专论:仁性论、仁修论、仁德论、仁志论、仁智论、仁礼论、仁事论、仁群论、仁力论、仁艺论。同时,运用新仁学回应当代人生困境、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国民教育、文明对话、生态文明的挑战,充实新人文主义的内涵,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书附有七篇相关论文,用以补充新仁学的思想。
-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刘迎胜 主编本辑主要内容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人遗墨册》所收二札一诗考析——张吴政权治下士人求仕的一个侧面,元代高丽使臣的另一面——从宋彦琦到田禄生,边境安全视阈下的元朝对安南交涉研究,从元代公文看真金“参决朝政”问题,元代哈剌鲁士人——以伯颜、迺贤为中心,《元史•高丽传》中统二年纪事辨正,20世纪初清中央政府民族语言教育政策的调适——以《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为中心的考察,从林川白氏家族看司译院译官的培养及世袭,近40年以来中国旗人家谱整理与研究,基督教视角下的民国回耶对话——以梅益盛的“缓和”文字传教策略为中心:《异域志》新论,20世纪40年代中研院史语所学人群体的国族建构尝试——以凌纯声、芮逸夫的主张为中心,等等。
-
近代中国廖大伟《近代中国》连续性学术研究文集第三十六辑,主要内容包括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近代政治与人物、近代社会与经济、近代文化与教育等方面,共17篇文章。几个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陈袁交往与清末民初政局》《上海巡防保甲局与近代城市治安管理的转变》《清末民初汉口商事仲裁制度的移植及命运》《利益博弈:20世纪30年代中国精盐行销问题》《屈辱象征与国家认同:晚晴时期国耻地图研究》《全面抗战时期高等教育贷金制度的历史考察》等。论题新鲜,以史为据,史料价值较高.
-
南阳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卜友常本书通过对考古发掘的119座南阳汉代画像石墓进行梳理,归纳出纯石结构墓6座,砖石结构墓112座,岩洞、砖石混合结构墓1座,其中有墓道73座,无墓道22座,无法确定24座,共计出土汉代画像石1473块。根据这些资料,本书对南阳汉代画像石墓的起源、时空序列、视觉构建、图像体系、视觉模式、墓主身份以及流变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秦长城西首起地历史研究张润平,石志平,白文科 著本书是秦长城西首起地问题研究的论文结集,从遗址考察到文献梳理,再到对王国维、顾颉刚等历史大家关于“犬丘”、“秦国陇西郡治所在地”等关乎秦长城西首起地准确定位核心问题的重新考证,特别对历史文献中“西首起地”与“西起首地”二者概念做了甄别厘清,“首起地”是唯一的,别无选择的,仅指一个点。 “首”就是头部,头部只能是一个,不能有两个。“起首地”是多项的,从任何一个点起步,都是起首地。 古人的用语是非常有讲究的。对秦长城西首起地遗址做了全面深入细致考察,全面疏理清楚了秦长城首起地遗址遗存及其布防布局,验证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历史记载,纠正了2012年国家文物局对秦始皇万里长城在甘肃段整体缺失认定的谬误,确立了秦长城西首起地遗址的遗存与位置。
-
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魏文享著本书拟从战争、税收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所得税的开征过程及其政治、经济及社会效应。战争既直接影响到税收的开征,也影响到税收的开支。从国家财政的角度看,税收应为财政的根本来源,也是政府财政信用的基石。同时,政府亦应培育税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产权权益。政府开征及支出行为,会直接影响到纳税人的税收心理。本书在对战争、税收及国家关系展开分析时,不只是从政府财政角度来讨论,还会深入关注征税者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探析这一西式税制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内在机理。
-
世界史研究论文写作张勇安,杨长云 主编本书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丛书的一种,是一部世界史学术论文指南。借鉴前人和国际同行的通行做法,选取国内学者的10篇世界史领域成熟的代表性文章,并请作者为读者撰写导读性文字,介绍文章的选题缘由、写作思路、理论与方法等。这10篇文章涵盖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近现代史和当代史,从时间、空间、历史人物、制度文化等写作要素的角度来说,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思想方法、文献使用等方面为世界史研究者提供写作方法指引借鉴;在空间上本书也涉及了在当代历史学研究中的主要国家和区域。本书的编撰表达了我们“以历史文献为基础”“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交叉学科理论为路径”“以多元写作方法为指引”的历史写作主张和理念。在编排上,本书大体上依据时间为序,从古至今安排。这样的安排恰好又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第1讲是从历史遗存的“现场”产生的思考,这是对“第一现场”的反思;而第二讲来自于“历史文献”这样的“第二现场”。正文中的几讲都是相关方法的演绎,我们将之分为“问题意识”“因教而撰”等这种对其特征高度概括的标题,从走“进”历史现场,到通过对老问题的反复推敲、档案的解析而走“近”历史真相,本书完成了一次世界史“写作”的学术之旅。
-
谢涛说大秦 贰昊天牧云 著《谢涛说大秦(贰)》以麻隧惨败为起点,以《左传》《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正史作为基础,以通俗的笔法讲述了秦国从春秋末期秦国麻隧战败后隐忍沉寂到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段历史。其中,有秦桓公被迫蛰伏的苦闷,有秦哀公复楚的一线微光,有商鞅变法成功的喜悦,有大败六国、一枝独秀的骄傲……
-
甲骨文所见殷商灾害研究刘继刚《甲骨文所见殷商灾害研究》是一部利用甲骨文研究殷商时期灾害与社会应对的专著。《甲骨文所见殷商灾害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部分,绪论。将目前学界利用甲骨文进行灾害研究的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交代了《甲骨文所见殷商灾害研究》研究的整体思路和主要方法。第二部分,灾害的基本概况。主要包括水灾、旱灾、虫灾、传染性疾病、风灾、冰雹、火灾、地震,以及其他灾害,分别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资料相互印证。第三部分,灾害的基本特征。灾害种类较多,后世的主要灾害在这一时期基本已经出现。农业自然灾害占有较大比重,以水、旱和虫灾为主要灾种的农业自然灾害在卜辞中数量较大,反映了商代以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结构。第四部分,防灾活动。包括祭祀卜问各类神灵等消极的防御措施和占卜天文气象、巡视生产、储粮备荒等积极的防御措施。第五部分,救灾活动。商代基本形成了以商王为首巫、群巫为主体的精神救助体系和以商王为主、群臣为成员的物质救助体系。第六部分,殷商时期的灾害与生态环境。从甲骨文所反映的灾害基本情况来看,殷墟一期、二期占卜大雨、延雨等反映降水状况的辞例,占卜河流泛滥的辞例,宁水的辞例均有出现,而三期、四期燎祭的辞例更为丰富,反映祈雨内容的辞例较多。灾害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互动关系。《甲骨文所见殷商灾害研究》逻辑严谨、材料丰富、内容翔实、论述详略得当。
-
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变迁粟高燕 著本书采用了纵横交叉的写法,以中外合作办学的时间顺序为经,以中外合作办学各个侧面为纬,试图分析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与变革的社会背景、直接动因、指导思想、政策法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个案研究及其总体特点。第一章介绍了滥觞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情况(1876—1948)。第二章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1949—1977),此时期是中外合作办学遭遇顿挫、转型发展时期。第三章介绍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 2016 年期间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情况(1978—2016),此阶段是中外合作办学逐渐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时期。第四章以不同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史为个案研究,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普遍性及特殊性规律。第五章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外合作办学史进行了总体性评价,概括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内外动因、基本特征,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当下对策及对中外合作办学应然状态的未来展望。笔者以现代交往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站在全球化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高度,展望未来的中外合作办学应立足于教育的本体价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国际化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