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明清以来太行山地区村镇考察与研究刘秋根主编太行山地区的不少村镇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表现出相当明显的长时段延续特征。至少明中叶以后,太行山地区已经呈现出和传统农业社会不同的特征,有着明显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太行山地区虽然是一个地理上闭塞区域,但整体上说却是一种外向型经济,40%以上的人员外出或在本地从事工商业以及服务业,农业以及手工业产品通过晋商走向全国市场。至少在晚明以后,太行山地区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单一的农业社会,而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重的社会。
-
梅耶[法] 梅耶(Antoine Meillet) 著,岑麒祥 译《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一书,篇幅不大,但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部经典论著。它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原则……根据各章所论述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章,着重讨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成就和局限,总结和确定历史比较法的一般方法论原则。第二部分:第五至七章,讨论方言研究、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与语言史研究的关系。第三部分:第八、九两章,集中分析语言变化的一般公式和共同趋向,这有些类似现在所说的语言历时演变中的普遍现象。第四部分:第十章,突出对新的方法的追求和强调研究当前语言变化的重要性。 ——徐通锵、王洪君《〈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评介》
-
简牍文书与汉代西北边政李迎春主编西北汉简以简牍文书为主体,文书和行政制度、边政运作是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长期关注的问题,曾涌现出大量优秀论著。本书收录1963年以来西北师范大学师生撰写的与“文书”“边政”主题有关的简牍学论文27篇,由文书研究、简册研究、汉代边疆社会研究、汉代河西屯戍研究四部分组成。其中不乏金少英《汉简臆谈》等现今不好查找的名作。这些文章体现了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者对相关主题的持续思考,反映了他们学术上的承袭关系。
-
出土丧葬简牍考论田河著丧葬简牍是出土简牍文书中一个重要的类别,主要记载丧葬活动相关事宜,是古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实录材料,对研究古代宗教信仰、丧葬礼制、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经济生活、名物制度有重要的价值。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在充分吸收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已刊布的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部分丧葬文书从文本性质、简牍编联、释文校释、名物考证等多个方面加以解读,文章对系统了解丧葬文书的发展演变,同类文书的整理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
流动、融合与秦的统一陈洪 著本书广泛搜集秦墓出土资料,通过分析蜻蜓眼、肉红石髓、玛瑙、绿松石、铁器等物与人口的流动,观察秦的统一举措带给整个秦人社会的实际影响。分《关陇地区秦墓所出蜻蜓眼式珠》《秦地肉红石髓、玛瑙与周秦时期的国际贸易》《秦地出土绿松石》《从出土实物看秦国铁农具的生产制造与管理》《云梦地区秦墓出土陶器的量化统计分析》《云梦睡虎地秦墓殉牲》《墓葬头向所见战国晚期的秦国移民》《三门峡地区战国晚期至秦末汉初的人群流动》等八个主题,透视了物品、人员流动与融合视角下秦统一的过程与意义。
-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上海老地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编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藏有多幅老上海城市地图,内容涵盖清代到民国时期上海的城市规划、水文信息、区域交通等等。有些为手绘地图,存世量极小;还有些为城市管理机构测绘的地图,为今天的史地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本书所收上海老地图全图50幅,辅以文字说明图示内容及地图绘制的历史背景。同时,详细摘录了地图名、比例尺、绘制单位、印制时间等基本信息,其后附局部图若干,更加具体地展现了相关细节。上海老地图的研究和展示,有利于加深了解上海城市历史发展的变迁,也为宏观展现上海的城市格局提供了重要资料。
-
水利·移民·环境潘春辉著水利、移民、环境三个关键词,勾连起清代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是我们观察历史时期西北干旱区农业社会演进的三个重要切入点。清代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清王朝积极推动该区的开发与经营,劝导外来人口入迁河西,推进移民实边,以促进该区的人力复原。在水资源利用中,建立了渠道密布的水利网系,构建起该区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地方政府从管水机构的设立、管水官员的选任、水规水法的制定、水利纠纷的调处等方面,不断完善用水管理体系。清代河西走廊屯田与垦荒事业稳步发展,土地垦殖面积增大,实施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农作物种植技术与方法。大规模土地开垦与水利利用造成该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政府为此采取多渠道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等。总结清代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中的经验及教训,对今天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社会治理等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
宋代学术文化思潮与《诗经》研究易卫华 著暂缺简介...
-
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雷闻 著雷闻的《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上编集中讨论了唐代的一些公文书类型及其在政务运行中功能与特点。对作为下行文书的论事敕书、帖文、牓文,作为平行文书的关文,以及作为上行文书的牓子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唐代官文书研究的空白。书稿注意从不同角度抓住各类文书的特色,如论事敕书是注重其使用对象、成立过程和书式复原;关文是集中讨论其文书形态与唐代地方政府内部的政务运行;帖文则分析了堂帖、使帖、州帖、县帖的形态和运作;牓文则分不同类型、层级讨论唐代政令的传布,着重于牓文的物质形态、内容、发布空间等。牓子则结合敦煌《刺史书仪》,讨论其性质、起源、使用者、内容,重点考察其在中唐以后作为简化版奏状的功能变化。这些讨论多为前人所未涉,对认识唐代官文书的实际面貌和应用有重要意义。《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下编的主题是利用出土官文书来讨论唐代政务运行与法制等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隋及唐前期尚书省运作和演进、朝集使制度和公文用纸及《格式律令事类》残卷的研究等,这些问题对于政务运行及法制史研究的层面多有开拓。《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通过对各种类型官文书的格式、特点、功能及其演化的考察,来系统分析唐代政务运行的体制与机制,既扩大了官文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又丰富了官文书研究的层次;不仅给唐代官文书研究注入了活力和新意,对于政务运行及法制史研究的层面也多有开拓。《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取径公文运行,关注动态的政治体制与政务运作,是一部关于唐代“活的制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
广雅·波斯航海史[印度]哈迪·哈桑贯穿五千年,本书论述了自神话时代、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穆罕默德时代早期,直至16世纪第三帝国覆灭的波斯航海史,内容涉及航线开发、海上贸易、海洋战争等,解析波斯民族对大海的认识、心理与情感。书中运用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多国文献资料,结合图像、建筑、钱币等实物研究,论证波斯人与海洋的密切联系,探索真正的波斯航海历史,由此折射出五千年来波斯的民族、政治、外交、经济等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