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吕著高中历史教科书吕思勉 著本书原名《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任教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时所著。全书约四十万字,自上古社会一直叙述到20世纪三十年代,“自古而今,依着时间的顺序排列”。采用白话文著成,叙述上力求具体而少作概括,以忠于史实、便于学习为职志。吕先生指出:“编教科书,自不宜羼入议论。但此亦只指空论或偏激穿凿之谈。至于正确的理论,成为读史的常识的,则不徒不在禁例,并宜为相当的输入。又利用历史以激发人民的爱国心等等,亦为有失忠实之道。但此亦以与史实不合者为限。至于陈古可以鉴今;读了某种史实,自然会感动愤发,自亦不在此例。”本书编纂体现了吕先生的高中教学要旨。
-
蒙古史研究乌云毕力格 主编《蒙古史研究(第十五辑)》收录关于蒙古史研究的论文18篇,内容涵盖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各个学科,针对《蒙古秘史》卷三山川地名考释、刘整降蒙过程、《布顿佛教史》托忒文文本的形成史、《蒙古家谱》作者罗密行迹、茂明安部原牧地、清代蒙旗札萨克府、近现代内蒙古东部地区多民族杂居村落的形成等诸多蒙古史的研究课题展开了探讨和论述,从不同角度、不同论点,就蒙古史的研究问题展开了探讨和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蒙古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
酒之爵与人之爵阎步克上古时代,酒器在等级礼制中占有特殊地位,以致爵、尊这样的酒器之名,变成了人的等级地位用词。“爵”是最重要的品位之名,“尊”是最基本的身份地位之词。酒爵(与酒尊)等级用于维系人之尊卑。经精细考辨,作者梳理了“爵”之概念变迁,揭示出“五爵”是一套“容量化器名”,遂将五等之差与“以小为贵”等典礼用爵的等级架构公诸于众,一种史上绝无仅有的“容量化”等级酒器礼制得见天日。此项研究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论意义。“道在器中”,在奇异的饮酒器礼制背后,潜藏在礼学逻辑下的一套“体系”浮现出来,整齐清晰,高下有序,体现了古人构建华夏礼乐的卓越能力。
-
中国现代同人期刊研究举隅付祥喜著自从《新青年》杂志创办以来,同人办刊成为中国现代期刊史的一个重要现象。本书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创办的各类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晨报副刊·剧刊》《新月》《诗刊》)和40年代影响巨大的《观察》周刊为例,既依据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考察刊物创办的缘由、资金来源、财务状况、栏目设置和运作情况,也关注刊物周围的主要撰稿人和读者群体,由此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同人期刊办刊模式和聚散离合的原因,揭示中国现代同人期刊的传统及其传承规律,了解现代同人期刊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期刊编辑出版的贡献。
-
什么是知识史彼得·伯克;章可[译]知识的历史是什么?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揭示了知识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与科学史、思想史、知识社会学和文化史的区别。著名文化史家彼得·伯克首先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印度、东亚、欧洲、美洲和伊斯兰世界)广泛撷取范例,讨论该领域学者关注的核心概念,继而梳理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加工"过程,最后指出了当前该学科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尝试为之提供解决的方案。本书对于所有学习历史和人文学科的学生,以及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必读的。
-
吕著初中历史教科书吕思勉 著本书原名《更新初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依照教育*部修正课程标准编写的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分设五编,至四编分述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第五编为综论。全书起始于我国的远古社会,止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侵占东北及政府新税则的改革。吕先生认为:“初中学生读历史,实在只要知道一个轮廓,过求详细,反要连轮廓而丧失掉的。”所以“凡是不必要的材料,我都尽力删除;不必要的人名地名等,尤其是概不阑入”。本书反映了吕先生初中教学观念。
-
宋代诉讼惯例研究陈玺著本书立足中国古代诉讼规则的生成、发达与运行,以两宋时期(960—1279年)为历史剖面,以诉讼文明为研究视阈,以诉讼惯例为具体对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通过勾勒宋代诉讼法律文明的历史图景,诠释诉讼惯例、诉讼制度、诉讼理论、诉讼观念、诉讼文化等元素的交互关系。经由系统考察唐宋时期诉讼规则继受与变革的时代背景、历史轨迹与后世影响,最终查明我国固有诉讼规则之发展规律、适用状态、演进模式、转型格局等。在立足古代诉讼法治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伟大方略的实现提供理论诠释和历史镜鉴。
-
《史记》讲义刘国民著书稿选录《史记》二十篇文章,予以解读。以《史记》文本为中心。文本的细读,是书稿的中心内容,保证我们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根源性、可靠性、真实性。读者只有在文本的细读中,才能穿越历史的时空,真切地体验、感受和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命和生活。一方面重视字词句与名物制度的训释,力求精要、准确、明白;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发掘文本的义理内涵,力求把文献研究的方法与义理研究的方法较好地结合起来。
-
变动的传统陈侃理 主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依赖历史记忆,并在记忆中不断重构。历史研究可以重复既有的认识,固化某些传统,更应该追溯传统的形成与演化,创造面向未来的新知。本书力求跃出藩篱,融合政治史、制度史、思想史、科技史、宗教史、史学史的视野,围绕“祭祀”“历法”“灾异”“佛教”“华夷”“修史”“典志”“谱学”八个主题,重新观察、论述与中国古代政治相关的种种惯习、心态及其变迁。“变动的传统”,意味着政治文化不是僵死之物,其活力正源于解析和重塑的种种可能。
-
礼乐政治与明朝国家祭祀李媛“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祭祀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大事,也是理解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枢纽之一。《礼乐政治与明朝国家祭祀》从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历史衍变、祭祀仪式的礼乐文化内涵、国家祀典与地方祭祀的关系、域外视角下的明代礼制四个方面,阐释了祭礼仪式之于明代国家政治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