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孙祥吉 编康有为所倡导的百日维新,打破了不许士人问政的禁令,开创了一个知识分子干预国家政治的新纪元。本书是康有为戊戌变法期间奏章的结集,共辑录奏折89篇及进呈编书序7篇,主要内容为:1.1884~1898年所有的康有为本人呈递光绪皇帝的奏章;2.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代御史宋伯鲁、王鹏运等人草拟的变法奏疏40余篇;3.清档有明确记载康有为确曾呈递而现已遗失的奏折主要内容的考证;4.《俄彼得变政记》、《孔子改制考序》等进呈编书序等。编者于每篇奏折之下都考证其呈递经过及当时的政治背景。
-
仪礼贺涛 编《仪礼》,一函一册。此书记载古代的礼仪制度,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由清人贺涛评点、贺培新誊录。贺涛(一八四九:一九一二年》,河北武强人。字松坡,光绪进士。师承桐城派曾门弟子吴汝纶、张裕钊,古文造诣精深,为桐城派代表人物。有《贺先生文集》四卷。贺培新《一九○三:一九五一年》,河北武强人。字孔才,号天游,笔名贺泳。家学渊远,自幼跟随祖父贺涛攻读古文。后拜古文名家吴闿生为师攻读文学,师从秦树声研习书法,师从齐白石学习篆刻,才艺精绝。着有《天游室文编》《潭西书屋诗钞》《说印》等书。《仪礼》一书的扉页上有「贺氏家刻」的牌记,是贺培新刊刻其祖父贺涛的评点本,并请徐世昌题写了扉页文字「武强贺松坡先生评点仪礼」,有徐世 昌的落款与印章。
-
增注史要(清)任启运 著《增注史要(套装共4册)》是以韵文的形式普及历史知识的启蒙读物,1881年刊刻后并未印行。中国书店收藏有约五万片清中后期到民国的古书雕版,包括158余种古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各部,其品种之丰、数量之大、勘刻之精,在全国可谓罕见。近年来中国书店对这些木版进行整理,已分批出版《中国书店藏版古籍丛刊》五十余种,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珍稀的文献资料。
-
李侃史学随笔选李侃“史学随笔”必须言之有物,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也可以叫做历史散文或历史杂文。本书收录了李侃的史学随笔作品。这些文章共分四类:一、史学短论;二、书评;三、近代人物评论;四、往事回忆。
-
超越时空的对话张广智《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中,作者作为一位当代中国学者,面对西方史学的强势之东来,或介绍,或评述,或质疑,或批评,所作出的从个别到一般的种种思考,不啻为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在对话中,远逝的先贤复活,昭著的时彦光临,从古希腊直至西方的“后现代”。《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的编辑理路如上,而整体结构如下。《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围绕上述“编辑理路”的中心要求,爰设三篇,三者相应齐列,钩贯隐通,互补盖彰,咸为全书主旨莫可或缺之组成部分。此中述作,无求深奥,只以明白晓畅为圭臬,在西方史学这一学术园地中起到一点“启蒙教育”的作用。上篇:传承与革新历史路径。这里收录十篇文章,带有总论或分论性质,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西方史学总体性的思考、对西方史学某个专题的阐释、对西方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关系的求索。中篇:先贤与时彦的交相辉映。这里收录十五篇文章,以西方史学(或学派)的时代序次排列,或陈史家业绩之辉煌,或叙史家才华之非凡,或说史家影响之深远,并以此为上篇诸论作注。下篇:欧风与美雨的东方回音。这里收录十三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中西史学交流的问题,或对某一时段的中西史学交流作出评述,或对某一个案作出专题分析。从这些回音中,也可约略窥见上、中两篇所论诸说的学术意义。全书以“中国史学如何走向世界”作为“压轴”之篇,借此表述作为一名当代中国史学工作者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另收附录一则,为的是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以便共同搭建一个相互沟通与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还须说明的一点是,《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所收文章,长短不一,风格不一,但考虑到“文库”的“品位”,还是以“正宗的”学术论文为主,兼收一些短小的或轻松的东西。
-
科学与人文关于两种文化的社会学比较研究曹文彪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科学与人文的概念辨析、科学与人文的差异、专家与学者、科学与人文的隔阂、科学与人文的社会学研究、科学与人文的历史演变、科学面临危机、科学与人文:发动机与方向盘。
-
史记战国史料研究(日)藤田胜久作者继承王国维所提倡的利用纸上史料(文献)和地下资料(出土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二重证据法”,利用传世文献及简牍、帛书,分析《史记》战国史料的结构,阐明其编纂意图和作为历史史料的可信度及其界限,作者还通过利用出土资料,超越史料的限制,了解战国时代各国的动态和其在地域上的共同性和不同性,以及这些共同性和不同性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影响,从而为战国史重建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全书分两编:第一编,侧重于弄清《史记》战国史料所取材的各种资料的特征,考察与战国时代相关之文献及出土书籍的特征;第二编,具体地讨论《史记》秦本纪和战国世家(赵、韩、魏、楚、燕)的整体结构及特征。
-
历史问题论丛翦伯赞 著翦伯赞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有《中国史纲要》。 《历史问题论丛》,1956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收录1950年至1955年所发表论文8篇。196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以原本为基础,另增收论文25篇。此次整理出版《历史问题论丛》,在“增订本”的基础上,采取“合编本”的形式,由北京大学历史系张传玺教授做了较大的调整和增补。全书共分两辑。编辑校订工作主要是核对资料,增补引文出处或做必要的注释,改正错讹衍漏文字和标点符号。
-
傅斯年傅斯年 著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做两类:一、直接的史料;二、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周书》是间接的材料,毛公鼎则是直接的;《世本》是间接的材料(今已佚),卜辞则是直接的;《明史》是间接的材料,明档案则是直接的。以此类推。有些间接的材料和直接的差不多,例如《史记》所记秦刻石;有些便和直接的材料成极端的相反,例如《左传》、《国语》中所载的那些语来语去。自然,直接的材料是比较最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种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论断,要随时随地的分别着看。
-
经韵楼集(清)段玉裁 撰;钟敬华 校点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曾师事戴震,与王念孙齐名,世称“段王之学”。又与桂馥,朱骏声、王筠并称“《说文》四大家”。《经韵楼集》十二卷,是段玉裁研读经史子集笔记和与友人书札的汇编,其间大量引证史料,从文字的形音义训释考订,辨正古籍谬误。书后附收近人刘盼遂《经韵楼集补编》上、下卷及《段玉裁先生年谱》,可使读者参考比较。 《经韵楼集》是段玉裁的文集,原书共十二卷,主要收录了以下几种文章。一,学术论文;二,序跋;三,书信;四,传遍、墓志铭。寺序。从篇幅来说,前三种文章佔了大部分,第四种文章只佔一小部分。而所谓序跋和书信,其中大半实际上也是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