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历史的见证霍巍 主编本书以100件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实物实证说明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一步步融汇凝聚,最终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展示古往今来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历史互动中共享的集体记忆,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
大学问·生产关系、社会结构与阶级田彤本书是一部全面展现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社会史研究著作。作者运用大量一手史料,如《申报》《大公报》《女工日记》等,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者、不同实业的劳资关系加以深入分析,讨论了企业生态、行政管理、福利保障、工会团体等问题,呈现出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纷繁复杂的样态。本书尤其注重在微观上对社会底层劳工生活实情的展现,对读者认识或重新认识民国时期劳资关系有很大启发。
-
大学问·社会的发现承红磊本书是研究“社会”概念兴起和广泛运用的shou部系统专著。作者从词汇史和概念史切入,爬梳了“社会”这一词语由西方引介到中国,并且逐步普及的过程。全书研究视角独特,方法创新,以“社会”这一微细的单一概念为基础,将清末报刊和著作中使用“社会”一词的频次进行量化分析,材料丰富,论证周详,揭示了“社会”逐渐取代“群”“人群”等词的原因。同时,作者并不只聚焦于词语的考证和论述,而是以“社会”一词为切入,再现了严复、梁启超等近代学人对“社会”概念的讨论,呈现晚清民初各种思想和潮流的角力、争持和交替。
-
数字时代知识产权概论黄东东 主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造和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 竞争力的核心。在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掌握知识产权知识不仅有利于理工科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指导理工科学生从事发明创造,以及促进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创业。本书在知识产权总论部分介绍知识产权领域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通过对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以及地域性等特征的梳理,介绍知识产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然后分章介绍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知识产权, 为顺应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特设“知识产权管理”一章。本书大量运用与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产权内容相关的案例,必要时使用图示等,以帮助读者 好地理解与学习。本书内容对知识产权知识在理工科学生及大众中的普及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
门阀时代祝总斌 著《门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制度》为著名历史学家祝总斌教授的学术论文集,收录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重要论著十余篇,论题集中于门阀政治的缘起、发展、特征以及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政治制度上的独特现象。书中对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的分析,对都督中外诸军事制度的考辨,对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晋律之特点的阐发,对晋律“儒家化”倾向的论述等,既有宏观上的分析,又有微观上的考证,篇篇都包含着独到见解。外编所附《我与中国古代史》,讲述自己如何走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之路,对青年学子有重要的启发。
-
大家读《史记》韩兆琦 译注;蒙木 编按《史记》是中华文化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传记文学与文言小说的始祖,集先秦与西汉文化之大成并具有某种古代百科全书的性质。它高度的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都是后代类似史书所无与伦比的,是我国古代雄踞于文、史两科的经典之经典。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传记文学名家韩兆琦教授,是《史记》研究的里程碑式人物,耕耘《史记》研究领域60余年,通过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今天怎样读《史记》及读《史记》的现实价值,引领读者进入《史记》人物的谱系,从中体悟凝聚起伟大中国精神力量的进步民族观及那种积极主动又奋发有为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
陈梧桐精选集陈梧桐本书为“中国好书”获得者陈梧桐先生遗著,是其研究明史40余年的文章精选集。本书主要介绍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传奇经历和主要活动,记述了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明朝覆亡的历史反思,读者可借此管窥明朝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本书所选文章均参考《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明代史料,史论结合、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真实的明朝,领略明史若干风貌,从而得到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
南史李延寿 撰《南史》八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是唐朝李延寿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南史》起自宋武帝永初元年(四二〇),终于陈后主祯明三年(五八九),记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共一百七十年的历史。本次修订在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点校本《南史》基础上进行,沿用百衲本为底本。在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南史》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形成一个文本准确、校勘精良、标点合理的修订本。
-
近代以来中国海洋灾害应对研究蔡勤禹 景菲菲 等本书通过梳理近代以来我国应对海洋灾害体制机制变迁轨迹,总结应对海洋灾害体制机制演变的原因,揭示演变的规律,为当下及今后我国应对海洋灾害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此,本书以应对海洋灾害的体制、政策及其运行机制为要素,将近代以来我国应对海洋灾害体制机制分为近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应对体制机制初步确立、改革开放以来应对体制机制调整与发展和当代我国应对海洋灾害的综合开展四个部分,系统总结近代以来我国应对海洋灾害机制从传统向现代变革历程,透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国家与社会及诸多层面的互动。
-
唐前期陇右防御体系研究李新贵著唐前期陇右防御体系经历了多次变革,本书结合历史地理学、文献学和军事学的相关史料,突破了以往只注重文本解读的局限,认为在仪凤二年之前,陇右防区实行的是正州加羁縻州的预警体系,之后是正州加军、守捉构成的成守体系。无论哪种体系,目的都是维护从长安出发经渭河谷地至河西走廊这条战略通道的畅通。本书提出的战役进程复原等方法也有助于推动历史军事地理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