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流动和渐变谢开键著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新发现民间契约文书,论述清代以来贵州清水江流域农村地区的土地典交易,分别讨论了典交易的基本概念,典和当、活卖等土地交易形式的异同,典制度产生的原因,典契的基本要素,典交易的基本过程、发生原因,典产的处置机制、回赎率及“出典回佃”式典交易等问题。
-
薪火西续李巧宁,陈海儒 著本书以档案史料、民国期刊史料、回忆性史料、口述史料等为基础,梳理了抗战期间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等在西北艰苦办学的历程,展现了它们不畏艰难、苦中作乐、为国育才、服务当地社会的精神与胸怀,勾勒了这些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日常生活风貌,以及对办学地风俗的化育。
-
文献清源与史学问径苗润博文献的正本清源与史学的开拓创新,有着天然的血脉关联。每一文献系统、不同文本层次的源流脉络都可能牵涉到历史叙述的复杂衍变,揭示出多元丰富的历史图景;文献学所蕴含的贯通视野与纵深思维,也是史学研究跨越断代藩篱、实现整体关照的重要依凭。本书作者精研宋元史籍与四库文献,从历史文献学入手,立足实证,力求新知。此次收录近作24篇,以扎实的个案研究和宏通的阐释解读,一以贯之地探究由文献入史学的路径与方法,摸索历史研究的新范式。本书亦可看作一部青年学者的养成史,《自序》以及本书后五篇(《〈辽史补注〉与史注传统》至《〈辽史探源〉题外话》),从作者的亲身实践,就“由文献入史学”的方法做了系统阐述,对于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习入门,定多启发与共鸣。
-
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王振忠、刘道胜 主编本书围绕“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之主题,共收录论文19篇。论文涉及文书整理研究以及基于文书的社会、经济、文化研究。《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始终以“见识新史料,交流新见解,讨论新问题”为宗旨,其出版旨在激励相关学者在以徽州文书为基本史料的同时,不只是着眼于徽州地方史,而能透过徽州研究,深入了解传统时代的中国社会,立足于徽州区域研究提供的丰富内涵,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解释中国的大历史。
-
五代十国全史 Ⅶ, 契丹强横麦老师繁华盛唐,衣冠缙绅,终是狂澜难挽。“五代十国全史”全套八部,唐末五代通俗说史类作品,以史料为本,用缜密的逻辑分析和生动幽默的笔触,道尽这一纷争不断、波谲云诡的重要历史时期。重点叙述从唐末黄巢起义,到宋灭北汉的一百多年间(875—979年)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黄巢起义、梁晋争雄、五代更替、十国兴起、赵宋统一等,详细解析其始末缘由,全景描绘唐宋间五代十国大乱世。全套八部,分别是《黄巢起义》《万马逐鹿》《朱温称霸》《大唐末路》《后梁帝国》《后唐三朝》《契丹强横》《三贤帝时代》,本书系第七部《契丹强横》。
-
中国与古代东亚世界[日]堀敏一 著,冯立君 译,乐山 审校本书为中国史研究名作,据岩波书店1993年版引进翻译。书中,作者将中国、日本、朝鲜视为东亚世界主体,对中国民族意识和国土意识的形成、中华思想与天下观念、中原王朝对异族的统治以及东亚诸民族国家间的交流等,都做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他也注意到了东亚与北亚、中亚民族的密切关系,对一些容易习焉不察的核心概念提出了批判性思考。本书与堀敏一前作有所不同,它既有系统性的知识,又具备理论的张力。翻开本书,可见具体的内容新知,亦可见学术写作的精心结构对于学人之启发。
-
秦策大司马一个原本不起眼的边陲诸侯小国,在春秋战国骤然兴起,连续击破多个传统诸侯大国、强国,终成一统。秦,起初本是东方股商覆灭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分封的周王朝,毫不起眼。然而,令世人想不到的是,在烽火戏诸侯的乱局中,数百年来在西方边陲养马的秦人居然获得了在周王室的龙兴故地建立一个新诸侯国的机遇。由此,牧马人摇身一变,成为雄踞一方的关中诸候。直到此时,秦依旧是一个远离华夏中心的边缘角色,以至于秦穆公为了跻身主流行列,绞尽脑汁、广募人才,终于迎来秦的崛起。然后商鞅入秦,更掀起变法。在此之后,往日的“差生小秦”,以爆燃之姿态,旋风股席卷整个东方大陆,吞六国成天下一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登上历史舞台。
-
归葬李华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像如何产生与演变?
-
清代史学与史家杜维运基于民主立场,部分学者对中国古代史学、特别是清代史学持否定态度;实际上,清代史学成就远超明代,并与世界史学交相辉映。杜维运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王鸣盛、钱大昕、赵翼十位清代史学家为例分述清代史学,首揭清代史学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本书有意将清代史学放在中西史学比较的脉络来理解,强调清代史学具有征实的精神、科学的方法,以及寓解释于叙事的特点;同时,清代史学家在个人气质、研究方法方面,也与当时西方史家最为吻合。
-
新史学(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 编,彭刚 译在这本别开生面的访谈录中,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通过与九位引领了“新史学”写作的学者的对话,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考察了所谓“新史学”的特性。在一系列的访谈中,阿萨·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罗伯特·达恩顿、卡洛·金兹堡、杰克·古迪、丹尼尔·罗什、昆廷·斯金纳、基思·托马斯和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其他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帕拉蕾丝-伯克促使每一位历史学家说明他们的方法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思想轨迹,将历史学家们原本可能会深藏不露的经历和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访谈为当代史学实践的可能性、问题和关注点提供了新的洞见。这样一部生动而予人启迪的著作,对于学生和研究者而言都会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