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南开日本研究.2022.第2卷刘岳兵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是 2011 年经教育*批准设立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基地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开展对日本政治、外交、经济、历史特别是中日关系重大问题的研究;注重基础研究与现状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开放式的研究和管理体制,努力把基地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日本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
-
市政、城市治理与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方秋梅著本书以市政为切入口,从市政生态、市政变革、市政参与三个层面探讨市政对近代武汉城市兴衰、近代汉沪城市社会发展以及近代中国城市社会治理的影响,认为从市政生态角度研究城市史应尽可能建构以市政为中心的从城市地理环境到城市社会整体乃至更宽广的社会整体的立体研究。书中辩证论析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市政体制变革的复杂影响,揭示了近代中国城市社会治理格局的演变,展现了近代中国市政生态和城市社会治理的不同面相以及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由个体城市市政研究向近代中国城市社会治理研究的一种路径转向。
-
中国民族史研究70年达力扎布彭勇 编《中国民族史研究70年》对70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叙述。除中国古代民族史和现代各少数民族史的研究综述之外,也包括了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国民族史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史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在“”(1966—1976)期间民族史研究处于停滞状态。此外,本书还详细分析、介绍了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如1988年,费孝通先生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在国际有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会上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有名的演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先生经过几十年不懈探索而形成的重要理论结晶,在学术界具有重大的影响。为此,在《中国民族史研究70 年》中,作者不惜笔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 第一,记叙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产生、完善的过程;第二,介绍了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所进行的争论; 第三,列举了学术界对此理论的高度评价;第四,阐发了此理论的重大影响及其在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
理论与史学 第8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室编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史学理论,着眼于中国历史的重大学术问题,提倡学术争鸣,以繁荣和推动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本书主要刊载史学理论、中国历史研究、历史文献学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主要栏目如下:(一)马克思主义史学。(二)史通学研究。(三)中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四)外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五)书评与综述。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有关学术问题的争鸣,以及中国历史学领域内相关前沿问题的讨论。
-
家范、法言集注、太玄集注、潜虚、老子道德论述要[宋] 司马光 著,张晨光,史伟,刘韶军,刘力耘,方诚峰 ... 校本书收录司马光的《家范》《法言集注》《太玄集注》《潜虚》和《老子道德论述要》五种,全部为子部书。《家范》为司马光杂采经史,搜集古圣贤居家之嘉言懿行编成,凡十卷十九门,自祖、父、母至妾、乳母,并有论说。对家庭中不同身份、不同成员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也反映了司马光的齐家理念。司马光对扬雄之学非常重视,于扬雄《太玄》《法言》皆有注,《法言集注》《太玄集注》即为其汇集前人所作,并自为疏解之“集注”,属于司马光在学术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司马光的学术思想。《潜虚》一卷,为司马光未完之作,却反映了司马光对整个宇宙、时空的认识,结合《资治通鉴》等著作,能更好地理解司马光的思想。《老子道德论述要》二卷,为司马光注《老子》之作,篇幅虽不大,却也是反映司马光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前人甚少注意。
-
交流、博弈与征服陈秀武 编《交流、博弈与征服:历史视野中的东亚海域》将东亚海域视为一个整体,一个“海上命运共同体”,通过相关专题的考察和研究,探讨东亚海域“海上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衍变、异化及未来走向。《交流、博弈与征服:历史视野中的东亚海域》没有回避历史上发生在这片海洋上的不和谐的一幕,那些侵略、欺凌和争霸的历史,但《交流、博弈与征服:历史视野中的东亚海域》同时也把更多关注点放在这片海域历史上的内部交流、互动上,并将这片海域置于整个太平洋世界中,用全球史的眼光,探讨西太平洋海域文明的互动与共生,探讨这片海域的不同相关主体未来如何和谐互利共处。《交流、博弈与征服:历史视野中的东亚海域》意在寻求发现建设“海上命运共同体”的可行性与内在逻辑,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提出的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
-
简明内蒙古地方史本书编写组 著本书共分五个篇章,分别是远古至秦汉时期的内蒙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内蒙古、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内蒙古、明至清中期的内蒙古、晚清民国时期的内蒙古,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高度,以历时性的叙述方式,充分运用历史文献、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反映内蒙古地区从史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现内蒙古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展现内蒙古在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中的地位。
-
招商局工业发展史胡贤甫,郭朝先,惠炜 著招商局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创立于1872年洋务运动时期。招商局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秉持“实业强国”理想信念,顺应国家所需,在中国工业领域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梳理了从晚清时期到21世纪招商局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历史编,采编年体史书写法,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时期、21世纪共五个阶段讲述招商局工业的历史发展,并概述了招商局工业文化;下编为产业编,分别介绍了招商局工业现有业务板块的概况和特点;最后附招商局工业发展脉络表。
-
固本安边聂选华著本书以国家治理视阈中的边疆治理为视角,对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驱动机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灾荒赈济的区域联动和实践效应进行系统地考察,既注重宏观研究也重视微观剖析,深刻揭示了清代荒政制度在西南边疆地区实施过程中所呈现的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互动、官方与民间救灾方式交互、仓储备荒体系与粮食安全、边疆治理模式和国家建设方略等多重面相。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作为有效推进西南边疆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是西南边疆内地化进程中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协同治理内涵的具体表达。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协同机制的构建为云南和贵州基层社会的治理提供了内源性动力,其作为推进西南边疆地区社会公众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实践路径和标志性符号,在客观上提升了清朝治理边疆和建设边疆的整体成效。本书开拓了区域灾荒赈济和边疆治理协同机制构建的新视角,对当前西南边疆地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健全和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资鉴价值。
-
博物馆观众评估卢朝辉,席丽 著本书选取了2018—2020年山东博物馆开展的典型观众评估案例,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无干扰跟踪观察法、访谈法等进行研究,而且较多地呈现了展览评估案例。不可否认,展览即教育载体,而且是博物馆波及观众数量最多的教育载体,随着精准化服务时代的到来,配套的教育项目评估亦是未来高质量教育服务的基础。博物馆教育分为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本书呈现的主要是线上教育评估案例,但是线下教育项目的评估也在进行中。关于教育项目评估,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本书都有很多尚不完善的地方,期待未来能和同行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共同推进博物馆教育项目评估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