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二十世纪敦煌汉文叙事文献的西方英译活动研究桑仲刚 著敦煌遗书指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献为主体,在敦煌全境出土的古代文献。作为敦煌遗书的重要部分,敦煌叙事文献讲释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哲学,载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民间文学和社会文化。20世纪以来,敦煌叙事文献在西方文化语境中逐渐被译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二十世纪敦煌汉文叙事文献的西方英译活动研究》基于活动理论框架,采用描写翻译研究方法,系统探究了敦煌叙事文献英译活动的产品、过程与功能,重构了制约该活动的翻译规范,提出了叙事文献翻译活动的方法论理据。
-
新加坡江兜人社群建构与演化研究孟庆梓著本书以个案研究和宏观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结合历史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运用新加坡与中国两方面的深入田野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资料,具体地讨论19世纪以来福清江兜移民如何移民至新加坡并在当地社会变迁场景中重寻生存之道,以及充分运用祖先崇拜、乡族观念、神明信仰等中国祖籍地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凝聚社群认同,进而在新加坡建构出一个血缘、祖籍地缘、业缘、神缘相结合的华人移民社群形态及其当代演化情形。本书之个案研究进一步印证和丰富了东南亚华人社群建构与演化的既有理论逻辑,并对当前学界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中的有关议题提出了若干思考。
-
五至十世纪统万城夏州城考古发现与研究邢福来,侯甬坚 著《五至十世纪统万城夏州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约850千字、1000多幅图片,分《考古编》《研究编》《图版编》三部分,共4册。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的发现与确认,对统万城遗址地理位置、保存现状、统万城的建造、废弃及历史沿革,以及如何认定其为统万城等进行了阐述,并回顾了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自道光年间 (1845) 重新发现和20世纪70年代戴应新先生做的调查、测绘及试掘,和统万城遗址2005年后作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以来做的大量考古工作。第二部分分门别类地介绍2002年以后的主要考古发现,资料属首次公布。这些发现主要有: 对永安台及西城西南隅台基础的清理、发现护城壕、清理西城西门及瓮城、清理西城南垣外马面、东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清理、西梁及查干屹台祭祀台遗址清理、周边墓葬的调查及清理等。第三部分是发掘者通过对大量发掘资料的整理,形成的几点新认识,主要是对统万城城市规划的探讨、对东城建造年代的推定、对统万城防御体系的复原、对统万城周边墓葬布局及时代的研究。第四部分为综合研究,主要有统万城周围地理环境研究、河流研究、统万城及周边出土与丝路有关文物研究统万城出土动物骨骼研究、统万城周边墓葬出土人类骨骼种族研究、统万城申遗历程及返待解决的难题等。
-
民国琼崖报刊研究周仁清 著本书是一本有关海南新闻史的学术专著,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填补了民国时期海南报业发展史研究的空白。海南新闻业始于何时?海南第一份现代报刊是什么?党组织在琼崖的宝贵宣传经验有哪些?这是每一位关心海南新闻业的专家学者们都在思索和想知道的课题。本书以琼崖为个案,考察其民国时期报刊业的整体发展历程,从多力量合力作用的场域视角出发,揭示地区报刊生产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互动关联,解释了进步新闻业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求生存发展,最后牢牢占据主导位置的历史发展轨迹。在对民国琼崖报刊发展的几股主要力量进行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本书着重探讨了琼崖党组织的报刊宣传工作,以及民国初中期的旅外学生革命报刊活动。
-
百年奋进铸辉煌 八秩同行奔国是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员会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记录山东民盟成立80年以来的组织发展、不同领域的履职主题、优秀盟员爱盟兴猛的事迹自。在每一个篇章中,作者又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四个不同发展阶段,记录风云翻卷中组织发展的变迁演进、履职主题的与时俱进、个人成长的昂扬奋进。内容详实具体,史料具体。展现民盟“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在不同岗位上履职尽责,同中国共产党共襄伟业的壮举。
-
市政、城市治理与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方秋梅著本书以市政为切入口,从市政生态、市政变革、市政参与三个层面探讨市政对近代武汉城市兴衰、近代汉沪城市社会发展以及近代中国城市社会治理的影响,认为从市政生态角度研究城市史应尽可能建构以市政为中心的从城市地理环境到城市社会整体乃至更宽广的社会整体的立体研究。书中辩证论析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市政体制变革的复杂影响,揭示了近代中国城市社会治理格局的演变,展现了近代中国市政生态和城市社会治理的不同面相以及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由个体城市市政研究向近代中国城市社会治理研究的一种路径转向。
-
龙泉驿古驿道历史文化研究杨玉华 著龙泉驿位于成都市区东南翼,是唐代设立的古驿站之一,它属于成都东向交通的第一站,由西向东,连接成都与重庆两座中心城市,明代之后龙泉驿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成为各路人员流、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的枢纽。本书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努力通过对众多历史文献的爬梳和田野考察,还原成渝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龙泉驿的前世与今生,其中历史文化、农业文化、佛寺宫观、茶馆文化、诗歌文化等,可以说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一种尝试。
-
农耕社会整治温震军 著《农耕社会整治:明代官员吕坤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以吕坤长期在山西从政做官的生涯追踪,从重农资商调赋税、强军抚军练乡兵、禁山护林植木、强吏治,严执法、备荒防乱稳秩序、立德育人扶弱等多方面去考察吕坤的作为,希冀能勾画出他心中的“农耕社会整治: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并从得失两方面剖析了社会原因和他的历史局限性。书稿内容丰富翔实,汇集多年吕坤从政作官的奏折、书表、公函、信件等,并结合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剖析吕坤的所思所想,真切再现他忧国爱民的心迹。通过他治学、道德修养的养成,从基层官员的磨练直至成为身居要职的封疆重臣,卓然独立,从他一心想达到农耕社会的整治,提出力主构建社会环境建设方案,并从得失两方面剖析了深层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局限——既显示出他忠君爱民、认真做事的清官思想,同时也显示了封建社会官员的历史局限性。
-
文化的边疆李剑鸣 著,丁见民,付成双,赵学功 编《文化的边疆:美国印地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基于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修订而成,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某些理论和概念,借鉴美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历史学角度对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两个种族的文化接触与互动进行探讨,既有鸟瞰式的宏观考察,也有个案性的细致分析,并提及“文化边疆”“文化权利”和“文化帝国主义”等重要概念,揭示了美国种族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于国内的美国史及跨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化的边疆:美国印地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初版于1994年,曾在学术界引起关注,多家报刊发表评介文字,先后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
熟视有睹赵克生 著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解读孝道伦理对明代文官制度的影响,并对明人的礼仪实践与阅读经验进行研究。作者将思想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研究相结合,考察明代文官制度的设计理念是如何体现孝道伦理的。主要包括:明代文官养亲、省亲与展墓;明代文官丁忧服丧;明代文官父祖封赠;习仪与纠仪:明代朝仪的秩序追求;明代乡贤专祠的礼仪逻辑与实践样貌;明清时期的族会与宗族凝聚;童声琅琅读《小学》;时文熟,榜头立——明代士子的时文阅读。本书具有新颖的视角和极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