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论语之研究[日] 武内义雄 著,陈敏 译本书是汉学大家武内义雄的代表作,全书将中国思想的演变分作三期,即未受外来影响的古代期、佛教传入后儒释道三者交涉的中古期,以及宋明以来的儒教革新期。在各期中,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人名、概述著作,而是分析一种思想自何而生,又通向何处,从而清楚勾勒出中国两千年的思想面容。作者潜心研究《论语》《老子》等经典数十年,述及诸子时代、经学时代时言简意赅,清晰明澈,难出其右。
-
北京老画报周利成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北京地区非常典型的各种画报,对每种画报的创刊日期、终刊时间、出版者、编辑人、出版地、纸质、印刷、装帧设计等均做了考证,对画报的办刊宗旨、风格特色、图文内容、社会价值、学术价值、研究价值、社会影响等均做了初步研究,还摘录了画报中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记述。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收藏价值。
-
南宋江西士人社群与地方社会研究邹锦良著本书主要围绕士人在南宋与江西这个时空坐标系下的历史梳理与分析,探讨了唐宋转型期视野下的宋代士人变化,对南宋江西士人社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历史考察,深入探讨了南宋江西士人社群的构建形式,构建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江西士人社群与南宋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同时,本书通过梳理《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江西通志》以及宋代士人文集,江西各府志、县志、族谱等地方文献资料,对南宋江西士人群体网络关系作了全面深入的总结,为宋代士人研究提供了极佳的个案分析和坚实的资料基础。
-
明代居室家具陈设研究袁进东等明朝是我国版画艺术发展历史上的好时期,仇英绘制的《仇画列女传》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明代居室家具陈设研究:《仇画列女传》的场景解析》从《仇画列女传》的成书背景、脉络信息、人物形象等方面出发,对其相关时代背景与基本信息进行介绍,对《仇画列女传》插画中家具和布局陈设等关联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电脑绘图软件技术,对《仇画列女传》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家具和典型的室内场景进行“再现复原”。
-
中国思想史[日] 武内义雄 著,汪馥泉 译,夏川 校本书是著名汉学家武内义雄的代表作。作者对比中日两国传世《论语》的最早版本,探究现今《论语》一书的成书过程,在此基础上阐释《论语》一书的原意,以及曾子、孟子等儒家学派的不同。作者认为《论语》二十篇由《齐论》《鲁论》《古论》三种文本融合而成,但《齐论》《鲁论》是将《古论》的古文字写定为今文字时产生的异本,均以《古论》为底本;《古论》出现在西汉中期,在此之前还有齐鲁二篇本、河间七篇本以及其他多种孔子语录;今本《论语》中,《学而》《乡党》二篇为齐鲁二篇本,《为政》至《泰伯》七篇为河间七篇本,且《先进》至《卫灵公》五篇与《子张》《尧曰》二篇合起来七篇是独立的孔子语录,为齐人所传《论语》。
-
龙虎斗与马牛风谢保成本书所论为广义新史学,既包括王国维“开山”的“新史学”,又含有郭沫若“开辟草径”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有别于其他关于“新史学”的著论。精彩之处,在“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纵论各史学大家。详述王国维、陈垣、陈寅恪、郭沫若等史学家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理路。注重历史细节,郭沫若造访史语所的生动场景,以及郭沫若与陈寅恪之间的恩怨纠葛,深入人物内心,对历史悬案给出新的解释。
-
南开史学 2022年第2期江沛 著《南开史学》初创办于1980年,由著名史学家、原南开大学副校长郑天挺先生主持,发行15年,曾因经费问题一度停刊,复刊后,内容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为主,以考古学与文物研究为辅,以刊发原创性、前沿性论文为主,兼以书评和读史札记,强调以“南开史学”为主要特色,突出“实学”的研究风格,以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带动研究领域及题目的变革,具有鲜明的南开特点。本期《南开史学》延续了以往“古今中外”的办刊方针,分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研究”“新见史料”“读史札记”“书评”六大栏目,多篇论文论证扎实、言之有物。
-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金程宇 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自2005年张伯伟教授创刊出版第1辑以来,一直秉持“推崇严谨朴实,力黜虚诞浮华;向往学思并进,鄙弃事理相绝;主张多方取径,避免固执偏狭”的学术导向,内容主要为域外汉籍中有关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本辑设有朝鲜—韩国汉籍研究、日本汉籍研究、域外古逸汉籍研究、汉籍交流研究等几个专题。其中朝鲜—韩国汉籍研究专题文章有《李植的源与流》《科举制度视域下的高丽律赋考察》等,日本汉藉研究专题有《日本汉文曲辞及其辞、乐关系考论》《新见日本经学家佐藤一斋词六首考述》等,域外古逸汉藉研究专题文章有《日藏中土佚失疑伪经研考》《日藏神宫文库本所见佚文》等,汉藉交流研究专题文章有《新发现的无逸克勤写经与明初对日外交的若干问题再考》《苏州江氏家族来舶清人考》等。
-
汉魏六朝文人身份的变迁与文学演进徐俪成 著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身兼“士人”和“文人”两种身份,在科举产生之前的汉魏六朝时期,参与文学创作的文人中绝大多数都身兼士族身份,并扮演相应的政治角色。因此,在汉魏六朝,文人的社会身份和政治角色,深刻影响着这一时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生态。本书梳理了汉魏六朝不同时期文人的主要身份属性及政治角色的变化过程,特别关注对于文学创作有要求的各类职官的构成及其职能中与文学创作相关的部分,探讨了文学创作在仕宦与精英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并分析了不同政治、社会身份下文人的创作生态。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总结了文人身份变迁过程与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风格演进、文类地位升降和文学批评话题演生等问题的关系,试图从文人身份出发,为汉魏六朝文学史、汉魏六朝文人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文人身份和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
海外中国研究·神秘体验与唐代世俗社会[英]杜德桥 著,杨为刚 查屏球 译;吴晨 审校《广异记》是唐人戴孚一部已散佚的集子,存有三百多则与幽冥世界有关的神怪故事。本书首次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解读这些故事,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得以见识八世纪中国人的生活。通过戴孚这位县吏的眼睛,《广异记》显示出一幅复杂的世俗社会画面。在这样的世俗社会中,各色神职人员为人们提供着不同的礼仪服务,他们在与幽冥世界的接触中感知的经验在各个层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广异记》中的故事诞生在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本书将通过对戴孚这部集子精确的历史聚焦来研究这些历史变化的动态。对短期的事件的反思与历史文化长期连续性的清晰证明交织在一起,通过这些材料,《广异记》显示了中国中古社会早期的信仰与制度正在向着我们所认定的近世社会转变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