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简牍文书与汉代西北边政李迎春主编西北汉简以简牍文书为主体,文书和行政制度、边政运作是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长期关注的问题,曾涌现出大量优秀论著。本书收录1963年以来西北师范大学师生撰写的与“文书”“边政”主题有关的简牍学论文27篇,由文书研究、简册研究、汉代边疆社会研究、汉代河西屯戍研究四部分组成。其中不乏金少英《汉简臆谈》等现今不好查找的名作。这些文章体现了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者对相关主题的持续思考,反映了他们学术上的承袭关系。
-
出土丧葬简牍考论田河著丧葬简牍是出土简牍文书中一个重要的类别,主要记载丧葬活动相关事宜,是古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实录材料,对研究古代宗教信仰、丧葬礼制、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经济生活、名物制度有重要的价值。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在充分吸收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已刊布的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部分丧葬文书从文本性质、简牍编联、释文校释、名物考证等多个方面加以解读,文章对系统了解丧葬文书的发展演变,同类文书的整理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
流动、融合与秦的统一陈洪 著本书广泛搜集秦墓出土资料,通过分析蜻蜓眼、肉红石髓、玛瑙、绿松石、铁器等物与人口的流动,观察秦的统一举措带给整个秦人社会的实际影响。分《关陇地区秦墓所出蜻蜓眼式珠》《秦地肉红石髓、玛瑙与周秦时期的国际贸易》《秦地出土绿松石》《从出土实物看秦国铁农具的生产制造与管理》《云梦地区秦墓出土陶器的量化统计分析》《云梦睡虎地秦墓殉牲》《墓葬头向所见战国晚期的秦国移民》《三门峡地区战国晚期至秦末汉初的人群流动》等八个主题,透视了物品、人员流动与融合视角下秦统一的过程与意义。
-
激情年代罗志田不少人以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已无多少剩义可探寻,其实对那场在北京的学生运动与其他地方的呼应,哪怕是活动的具体经过,其参与者、反对者和旁观者的言与行,我们的了解都还不能说充足,更不用说广义的五四了。可以说,五四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五四,没弄清楚的具体内容都还不少。正因此,我们对五四运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书写了历史、影响了后人,仍缺乏深入的体悟,毕竟那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时代,发生在当时的任何事情,多少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五四运动本身,也特别需要作为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丰富的历史活动来理解和认识。,本书是作者专注于此项研究多年、纪念五四运动的论著。
-
水利·移民·环境潘春辉著水利、移民、环境三个关键词,勾连起清代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是我们观察历史时期西北干旱区农业社会演进的三个重要切入点。清代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清王朝积极推动该区的开发与经营,劝导外来人口入迁河西,推进移民实边,以促进该区的人力复原。在水资源利用中,建立了渠道密布的水利网系,构建起该区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地方政府从管水机构的设立、管水官员的选任、水规水法的制定、水利纠纷的调处等方面,不断完善用水管理体系。清代河西走廊屯田与垦荒事业稳步发展,土地垦殖面积增大,实施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农作物种植技术与方法。大规模土地开垦与水利利用造成该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政府为此采取多渠道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等。总结清代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中的经验及教训,对今天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社会治理等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
走出五代闫建飞“走出五代”是宋初政治体制调整的**关切,对藩镇的措置是其中重要一环。讨论宋初的藩镇政策,须回溯到唐末五代,将其置于整个十世纪的政治社会变动中进行理解。本书从“方镇为国”的视角探讨了五代王朝建国道路的异同,梳理了“藩镇州郡化”诸项措施的渊源流变,勾勒出“藩镇时代”的地方政治人群活动,重绘了十世纪藩镇的多重面向,藉此呈现宋初“走出五代”的历史过程,并就十世纪地方行政的调整对宋代乃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意义做了回答。
-
宋代学术文化思潮与《诗经》研究易卫华 著暂缺简介...
-
蜀山琢玉霍巍,王煜 编《蜀山琢玉:丧葬制度与帝国气象/汉唐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丛书》是一本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为“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考古成果”之一,庐江三板桥周代遗址发掘报告。
-
近现代山东城市文化研究王颖,盖志芳 著《近现代山东城市文化研究》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尤其是档案资料和外文资料为依据,探讨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近现代山东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城市发展的动力,进而总结山东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现代山东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资鉴。
-
吕著高中历史教科书吕思勉 著本书原名《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任教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时所著。全书约四十万字,自上古社会一直叙述到20世纪三十年代,“自古而今,依着时间的顺序排列”。采用白话文著成,叙述上力求具体而少作概括,以忠于史实、便于学习为职志。吕先生指出:“编教科书,自不宜羼入议论。但此亦只指空论或偏激穿凿之谈。至于正确的理论,成为读史的常识的,则不徒不在禁例,并宜为相当的输入。又利用历史以激发人民的爱国心等等,亦为有失忠实之道。但此亦以与史实不合者为限。至于陈古可以鉴今;读了某种史实,自然会感动愤发,自亦不在此例。”本书编纂体现了吕先生的高中教学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