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海外中国研究·异史氏[美]蔡九迪(Judith T. Zeitlin)著,任增强 译“异”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重要话题。本书正是通过对“异”这一话语的揭橥,将《聊斋志异》这部两百多年来广受欢迎的经典作品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深层意义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梳理了17—19世纪基于文学点评传统的《聊斋志异》阐释史,揭示了蒲松龄关于构建“异史氏”这一叙事者形象的多重策略,并独具眼光地探讨了三种故事主题:癖好、性别错位、梦境。在对故事文本的探索中,蔡九迪表现出非凡的博识和敏锐,以其清晰缜密的文本细读、洞察中西的比较分析,阐明了《聊斋志异》中大量幽微的互文细节和不断越界的意义空间,展现了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游移的明清文人精神世界。
-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上海老地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编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藏有多幅老上海城市地图,内容涵盖清代到民国时期上海的城市规划、水文信息、区域交通等等。有些为手绘地图,存世量极小;还有些为城市管理机构测绘的地图,为今天的史地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本书所收上海老地图全图50幅,辅以文字说明图示内容及地图绘制的历史背景。同时,详细摘录了地图名、比例尺、绘制单位、印制时间等基本信息,其后附局部图若干,更加具体地展现了相关细节。上海老地图的研究和展示,有利于加深了解上海城市历史发展的变迁,也为宏观展现上海的城市格局提供了重要资料。
-
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雷闻 著雷闻的《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上编集中讨论了唐代的一些公文书类型及其在政务运行中功能与特点。对作为下行文书的论事敕书、帖文、牓文,作为平行文书的关文,以及作为上行文书的牓子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唐代官文书研究的空白。书稿注意从不同角度抓住各类文书的特色,如论事敕书是注重其使用对象、成立过程和书式复原;关文是集中讨论其文书形态与唐代地方政府内部的政务运行;帖文则分析了堂帖、使帖、州帖、县帖的形态和运作;牓文则分不同类型、层级讨论唐代政令的传布,着重于牓文的物质形态、内容、发布空间等。牓子则结合敦煌《刺史书仪》,讨论其性质、起源、使用者、内容,重点考察其在中唐以后作为简化版奏状的功能变化。这些讨论多为前人所未涉,对认识唐代官文书的实际面貌和应用有重要意义。《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下编的主题是利用出土官文书来讨论唐代政务运行与法制等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隋及唐前期尚书省运作和演进、朝集使制度和公文用纸及《格式律令事类》残卷的研究等,这些问题对于政务运行及法制史研究的层面多有开拓。《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通过对各种类型官文书的格式、特点、功能及其演化的考察,来系统分析唐代政务运行的体制与机制,既扩大了官文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又丰富了官文书研究的层次;不仅给唐代官文书研究注入了活力和新意,对于政务运行及法制史研究的层面也多有开拓。《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取径公文运行,关注动态的政治体制与政务运作,是一部关于唐代“活的制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
发展与转型王静(四川),鲁炜中著本书从新时代背景出发,结合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机遇,系统梳理了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显性问题,同时深挖隐性挑战,从高校德育的历史脉络着手,对新时代高校德育进行了全面梳理;从高校德育工作体系构建、德育生态环境优化、德育工作队伍转型、德育工作思路方法创新等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了系统性论述;聚焦构建德育共同体,较全面地开展了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转型与发展研究。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和宝贵启示。
-
变动的传统陈侃理 主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依赖历史记忆,并在记忆中不断重构。历史研究可以重复既有的认识,固化某些传统,更应该追溯传统的形成与演化,创造面向未来的新知。本书力求跃出藩篱,融合政治史、制度史、思想史、科技史、宗教史、史学史的视野,围绕“祭祀”“历法”“灾异”“佛教”“华夷”“修史”“典志”“谱学”八个主题,重新观察、论述与中国古代政治相关的种种惯习、心态及其变迁。“变动的传统”,意味着政治文化不是僵死之物,其活力正源于解析和重塑的种种可能。
-
城市史研究 第46辑任吉东《城市史研究》创刊于1988年,是目前国内早的城市史研究专业学术集刊,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原为年刊,2012年中国城市史研究会成立后,正式成为该会会刊,改为半年刊,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从第30辑起,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集刊。本辑为第46辑,共收录21篇文章,设有“区域城市研究”“城市治理”“空间与市政”“城市景观与文化”“城市社会生活”“生态与环境”六个栏目。
-
区域史研究2022年第2辑温春来,冯筱才《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为区域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研究、交流思想的平台。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集刊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能够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成果。
-
范式重构柴冬冬 著将艺术史与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区别开来,围绕其自律性生产出其特有的书写观念、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式,是当前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立足于这个视野,系统梳理了法国艺术理论家于贝尔·达弥施的艺术史观念与方法,和当前的艺术史研究形成了呼应。全书考察了达弥施所探讨的几个重要的艺术史(理论)客体,并对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阐发。现象学与艺术史模式的重构、符号学与艺术史秩序的重构、精神分析与艺术史叙事的重构,是全书做出的重要总结。它们既表现出了达弥施对艺术史研究的独特理解,亦从特定的层面构建了新的艺术史范式。本书在考察达弥施艺术思想的过程中,也触及了诸如:视觉批评对艺术史的方法论革新、当代艺术史的物质转向问题、摄影影像的意义机制、审美与艺术史的新模式建构、中西艺术史的对话与融通机制等重要理论问题,对理解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史的范式与阐释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
清初小说论稿杨剑兵著本书分为作家与作品两个部分。上编为作家部分,主要对江左樵子、吕熊、王猷定、王炜、严首升、贺贻孙等6位代表作家,在生卒年、遗民身份、是否为小说作者等悬疑问题上进行了详细考证。同时,本书还对王猷定、王炜二位作家的年谱进行了简编。下编为作品部分,主要对《樵史通俗演义》《梼杌闲评》《女仙外史》《诺皋广志》《阐义》及李闯小说等代表作品,在创作特色、遗民意识、人物形象、嬗变规律、传播接受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它们自成体系,以个案形式展现了清初遗民小说的整体面貌。
-
明清以来太行山地区村镇考察与研究刘秋根主编太行山地区的不少村镇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表现出相当明显的长时段延续特征。至少明中叶以后,太行山地区已经呈现出和传统农业社会不同的特征,有着明显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太行山地区虽然是一个地理上闭塞区域,但整体上说却是一种外向型经济,40%以上的人员外出或在本地从事工商业以及服务业,农业以及手工业产品通过晋商走向全国市场。至少在晚明以后,太行山地区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单一的农业社会,而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重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