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游牧生产方式及其生态价值研究崔思朋著游牧生产方式是历史时期北方草原诸游牧民族的经典生产方式,是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草原环境、季节变化与草原承载力等相关自然要素做出的合理选择,也是不断适应草原地区恶劣自然环境、多变气候条件、牲畜繁育习性,并不断应对自然灾害侵袭,人与环境不断相互适应的精致选择、精准组合和精当创造。游牧生产方式有效维护了历史时期游牧民族生存发展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由此凸显其厚重的生存智慧,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同样有其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
近现代中外因明研究学术史沈剑英 主编;姚南强、沈海波、沈海燕 副主编;吉美桑珠、陈立健、图?乌力吉、秀仁、库马尔、桂绍隆、师茂树、娜塔莉亚-卡奈娃 著因明是世界逻辑三大渊源之一,与中国名辩、希腊逻辑鼎足而立。因明源于印度,盛于中国,在盛唐时期弘传于朝鲜半岛及日本。近代以来,因明研究更向欧美学界拓展。但是,我国的因明传承曾一度式微,至明清几成绝学!嗣后,于清末至民国时期曾有中兴,后又复归沉寂。作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它列为亟待抢救的绝学学科。本书时间范围为近现代,约一个半世纪。分序言、前言、引论、正文四编,包括因明产生、嬗递和东渐的历史,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汉传因明研究学术史,1949年以来因明研究的学术史,藏传因明、蒙古因明研究学术史,以及印度、日本、欧洲和俄罗斯、美国、蒙古国的因明研究;附录有《中国学者的因明论文目录》。
-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虞万里 主编《经学文献研究集刊》是辑录善本佚文,发前人之所未发,见前人之所未见,推陈出新,包罗宏富,见解深刻,详赡而精,丰富了中国传统文献学、语言学、考据学、历史学之研究,体现了海内外传统四部之学的优秀成果,拓展了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推进了学术前沿研究进展的学术图书。本辑选收学术名家与学术新秀精心撰写的最新经学优秀论文二十篇,内容涉及经学、礼学、制度学、校勘学、文献学、历史学等传统学术的多方面与各领域,文献及学术价值很高,反映了融通历史、学有援据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
-
黄浦·红色起点上海市黄浦区档案局(馆)组、中共上海市黄浦局委党史研究室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一百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自由幸福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创造了彪炳史册的革命业绩,也留下了日久弥新的红色印迹。黄浦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最核心的区域,开埠最早,向以工商业发达著称。中共早期建党的大部分旧址、遗址分布在黄浦区境内。此后的大革命时期及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各时期党活动的重要旧址、遗址也主要分布于此,且类型丰富,如中共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团中央机关旧址、周公馆旧址、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发布命令地点、“六大”后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联络点旧址、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厂旧址、中共中央早期无线电训练班旧址、《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大同幼稚园旧址、又新印刷所旧址、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地点遗址等,构成了上海中心城区最集中的红色遗址群落,构成了上海中心城区一种特殊类型的特殊的城市遗产。本书第一次从“红色起点”角度,系统梳理区域内的红色遗址,重温红色记忆。
-
浴日御日与铸鼎象物研究赵世超《浴日御日与铸鼎象物研究》分为六编,由作者长期积累的四十六篇学术论文汇集而成。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礼制、文化、人物、军事、思想与作者在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的发言,以及作者为他人作品所写的序和师友追忆等。此外,《浴日御日与铸鼎象物研究》在论述这些史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对深化先秦时期的学术研究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
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王沛 主编 , 邬勖 执行主编《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创办于2012年,是国内唯一以甲骨、金文、简牍法制史料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术集刊,也是位居国际学术最前沿、弘扬中华法律文化、具有鲜明“冷门绝学”属性、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之“新文科”特色的刊物。本刊集中发表中、美、日、德、俄、韩等国学者的重要成果,主要以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两湖、西北出土之楚简、秦简、汉晋简为研究对象,深入追索中国法律文明之起源与发展足迹,在国内、国际学界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学术影响,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学术平台。
-
明清之际的思想与言说赵园本书是赵园先生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经典作品。本书考据翔实,例证丰富,旁征博引,从不同角度为读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明清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也是作者研究精华的一次体现。作者以文学性的笔触带领读者回到明末破国之日的历史瞬间,凭借文字的想象与重构,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末之时充满“戾气”的社会氛围以及士大夫处于其中的种种困境。作为一位女性学者,赵园先生还关注到了国破流离之时不同阶层女性的生存处境。全书行文兼具史家磅礴细致的考据与文学家细腻动人的文笔,是了解明清士大夫阶层的一本佳作。
-
华北抗日根据地救国公粮研究周祖文本书研究华北抗日根据地征收救国公粮的实践形态,展现并诠释陕甘宁、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和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在救国公粮征收中的不同面相和复杂性。
-
中国的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之设计[英] 威廉·钱伯斯 著 , 徐锦华 主编1757年,钱伯斯将自己在广东居住期间收集、实地考察与测绘的资料集结成册,以《中国的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之设计》为名在伦敦印刷出版。首版书籍即有英文与法文两个版本。此书是威廉·钱伯斯的首bu出版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热烈反响。全书总计仅46页,纵然篇幅不长,内容却在建筑、家具、器皿、机械、服饰和园艺上皆有涵盖,旨在对中国的建造工艺与民俗风情作一概况介绍。可以说,此书以其相对丰富、确切的图画资料与文字介绍推动了当时“中国风”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流行。徐家汇藏书楼所藏为1757年出版的首版法文本,经丹麦政治家、外交官莫尔特克伯爵及丹麦王公腓特烈·克里斯蒂安二世收藏,珍贵非常。此次出版,采用高清仿真影印,从内容与形式上“复刻”这件珍稀藏品的精彩面貌。随书附一别册,收录总序及导言各一篇,介绍丛书缘起,深入讲解此书内容、文本背后的历史,及其在建筑设计学、书籍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
-
龙与狮的对话王宏志 著作为中英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并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