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龙泉驿古驿道历史文化研究杨玉华 著龙泉驿位于成都市区东南翼,是唐代设立的古驿站之一,它属于成都东向交通的第一站,由西向东,连接成都与重庆两座中心城市,明代之后龙泉驿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成为各路人员流、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的枢纽。本书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努力通过对众多历史文献的爬梳和田野考察,还原成渝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龙泉驿的前世与今生,其中历史文化、农业文化、佛寺宫观、茶馆文化、诗歌文化等,可以说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一种尝试。
-
农耕社会整治温震军 著《农耕社会整治:明代官员吕坤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以吕坤长期在山西从政做官的生涯追踪,从重农资商调赋税、强军抚军练乡兵、禁山护林植木、强吏治,严执法、备荒防乱稳秩序、立德育人扶弱等多方面去考察吕坤的作为,希冀能勾画出他心中的“农耕社会整治: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并从得失两方面剖析了社会原因和他的历史局限性。书稿内容丰富翔实,汇集多年吕坤从政作官的奏折、书表、公函、信件等,并结合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剖析吕坤的所思所想,真切再现他忧国爱民的心迹。通过他治学、道德修养的养成,从基层官员的磨练直至成为身居要职的封疆重臣,卓然独立,从他一心想达到农耕社会的整治,提出力主构建社会环境建设方案,并从得失两方面剖析了深层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局限——既显示出他忠君爱民、认真做事的清官思想,同时也显示了封建社会官员的历史局限性。
-
文化的边疆李剑鸣 著,丁见民,付成双,赵学功 编《文化的边疆:美国印地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基于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修订而成,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某些理论和概念,借鉴美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历史学角度对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两个种族的文化接触与互动进行探讨,既有鸟瞰式的宏观考察,也有个案性的细致分析,并提及“文化边疆”“文化权利”和“文化帝国主义”等重要概念,揭示了美国种族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于国内的美国史及跨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化的边疆:美国印地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初版于1994年,曾在学术界引起关注,多家报刊发表评介文字,先后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
熟视有睹赵克生 著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解读孝道伦理对明代文官制度的影响,并对明人的礼仪实践与阅读经验进行研究。作者将思想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研究相结合,考察明代文官制度的设计理念是如何体现孝道伦理的。主要包括:明代文官养亲、省亲与展墓;明代文官丁忧服丧;明代文官父祖封赠;习仪与纠仪:明代朝仪的秩序追求;明代乡贤专祠的礼仪逻辑与实践样貌;明清时期的族会与宗族凝聚;童声琅琅读《小学》;时文熟,榜头立——明代士子的时文阅读。本书具有新颖的视角和极高的学术价值。
-
礼学翠微顾涛 著本书按内容分为四卷,第一卷“经史与义理”,对“六经皆礼”说、西周彝伦、《春秋》作者、郑玄注《礼》四个学术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二卷“天象与物理”,分别探索了地理学史上的九州分布、天文学史上的岁星纪事、音乐史上的周代“燕乐”和逻辑学史上的《尔雅》思想;第三卷“六书与九数”,则从文字音义入手对《仪礼》《诗经》《周易》等典籍中的文字、异文等典型案例做出了详细解析;第四卷“训诂与校雠”,经由作者多年的学术积累,对前辈著名学者诸如竹添光鸿、陈梦家、周祖谟、王辉等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度反思。
-
科学的起源[英] 詹姆斯·汉南姆 著,刘崇岭 译“中世纪是智力停滞、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这是被现代学术界完全否定的神话,如果没有中世纪学者的贡献,伽利略、牛顿、科学革命都不会出现。很多关于中世纪的说法并非事实,比如,中世纪的人并不认为地球是平的,而哥伦布也没有“证明”它是一个球体;宗教法庭并未因任何人的科学思想或发现而将其烧死,事实上教会是科学研究的主要赞助者,甚至若干位教皇以对科学的了解而闻名;哥白尼不惧迫害;教皇也没有试图禁止人体解剖;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著名审判是关于政治,而非关于科学。中世纪是个在智识上高歌猛进的时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促成了科学进步,带来的成就远超古典世界,在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欧洲人独立发明了眼镜、机械钟、风车和高炉,工匠和科学家将东方传来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进到了超越其发明者想象的水平。透镜与相机,以及几乎所有类型的机器以及工业革命本身,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被遗忘的发明家。 本书集中描述一段跨越六个世纪的史诗之旅,回顾了让·布里丹、尼科尔·奥雷姆、托马斯·布拉德沃丁等被忽视的天才们的发现,并将罗吉尔·培根、奥卡姆的威廉、托马斯·阿奎那等更为人熟知的人物的贡献带入历史语境。 中世纪是一个不乏发明和创新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与所谓“黑暗”中世纪的关系,比我们所知的更有渊源。
-
明中期以降赣闽粤客家聚居区的联宗与族群关系张勇华 著本书对联宗案例的使用呈现多元性。本书也是在这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联宗理论、 族群理论中的方法完成族群认同的同姓联宗类型研究,从而进行赣闽粤聚居区的联宗与族群关系研究。 本书主要从客家联宗的历史背景、联宗发展历程、 联宗过程、 联宗目标及族群认同的同姓联宗五个方面展开。 首先以客家联宗的历史背景为联宗发展历程提供人群性背景,其次从联宗过程、 联宗目标看赣闽粤如何完成族群认同的同姓联宗, 最后以族群认同的同姓联宗展开专题讨论。
-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虞万里 著《经学文献研究集刊》是辑录善本佚文,发前人之所未发,见前人之所未见,推陈出新,包罗宏富,见解深刻,详赡而精,丰富了中国传统文献学、语言学、考据学、历史学之研究,体现了海内外传统四部之学的优秀成果,拓展了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推进了学术前沿研究进展的学术图书。本辑选收学术名家与学术新秀精心撰写的最新经学优秀论文十六篇,内容涉及经学、礼学、制度学、校勘学、文献学、历史学等传统学术的多方面与各领域,文献及学术价值很高,反映了融通历史、学有援据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
-
中国文献辨伪学史稿司马朝军 著,司马朝军 编《中国文献辨伪学史稿》本书为《辨伪研究书系》中的一种。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至现代的文献辨伪学者的著作中勾稽出展示其文献辨伪实践与文献辨伪理论研究的文字,汇集成书,有的还进行了简单的析论。文书以朝代为序,收录了历代文献辨伪的诸位学者的辨伪文献,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考辨,梳理了二千多年文献辨伪学的盛衰之路。本书资料丰富,对文献辨伪学、中国学术史的研究有参考价值。《中国文献辨伪学史稿》本书为《辨伪研究书系》中的一种。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至现代的文献辨伪学者的著作中勾稽出展示其文献辨伪实践与文献辨伪理论研究的文字,汇集成书,有的还进行了简单的析论。文书以朝代为序,收录了历代文献辨伪的诸位学者的辨伪文献,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考辨,梳理了二千多年文献辨伪学的盛衰之路。本书资料丰富,对文献辨伪学、中国学术史的研究有参考价值。
-
一脉相承马达 著笔者试图突破以中国为中心的范式来研究中越文化关系的历史,打破以现代民族为单位的族际壁垒,尽可能深入地以“中华文化圈”“汉文化圈”为研究对象,并将以开阔的视野、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以及一定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充分利用中越两国大量的历史文献,借鉴中越两国学术界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历史学和文化学相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和越南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文化交流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在前辈时贤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广搜远绍、爬梳剔抉,撰写一部既有一定理论水准又包含相当鲜活历史史料的中越文化交流史。在具体的论述中,《一脉相承:中国古代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采取将宏观研究与微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将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力求做到既有建立在众多资料基础上对问题的归纳,也有对普遍性现象的描述。总之,《一脉相承:中国古代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拟将视野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来观察和探讨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并对中越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解读,勾画出一幅完整、美丽的中越文化交流画卷,为进一步推进中越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竭尽绵薄之力,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