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中国舆论史研究谢耘耕,陈虹 著本书邀请对各个历史时期舆论问题术业有专攻,并且成果斐然的中青年历史学者和新闻传播史学者,以时间发展脉络为经,以舆论构成要素的特征为纬,通过纵横两个维度呈现出舆论自身发展的历史。本书剖析舆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媒介等层面所呈现出的显著特征,及其与所处历史社会情境的深层互动关系,从舆论的内因与外因、时间与空间等多个维度,理解中国舆论发展的历史表征。
-
抗日烽火中的李人凤周游 著本书叙述了“七七”事变后,日寇长驱直入齐鲁大地,为了抗击日本侵略,临淄县第二小学校长李人凤组建“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在淄博市临淄区矮槐树村附近伏击了日寇先遣分队,打响了鲁东地区抗日第一枪。他先后创建了清河和渤海抗日根据地,为巩固和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品拟以全国军民团结抗日为大背景,以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如火如荼的抗日活动为着眼点,再现抗日先驱李人凤等革命先烈守土有责、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
-
全球视角中的全球史[德] 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Dominic Sachsenmaier) 著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对跨国和全球性的历史研究方法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围绕这种新的跨界运动的讨论范围仍然有限,关于全球史的任务、责任和潜力的理论交流基本上局限于国家或地方的学术界。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球和地方流动、知识社会学和等级制度的新观点,作为历史实践的内在组成部分,来纠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他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主要个案,反思了不同的全球史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他认为,史学的这种新的全球趋势需要得到相应增加的跨国对话、合作与交流的支持。
-
燕园史学 第13辑王琛 著《燕园史学》是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会、学生会承办的北京大学史学论坛精选论文集。北京大学史学论坛每年择期举办一次,到明年2023年,已确定将举办第19届。论坛汇集全国知名高校历史学专业学子,不拘学历,投稿均经过比较严格的几道审稿程序,方能入选。该论坛是历史学专业在校学生展示初出茅庐时学术成果、交流学术经验的重要平台。本次精选的论文包括8篇专题研究和2篇书评,涵盖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古代和近代、历史学和考古。
-
西方全球史学研究董欣洁 著本书尝试对西方全球史学进行系统梳理与综合研究,这对国内外学界而言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世界历史学自身发展的学术背景下,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对西方全球史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对其学术价值与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给予其适当的历史定位。书中设定的各个研究专题是全面把握西方全球史学的必要环节。
-
暨南史学马建春 著本书稿为史学论文集,由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马建春教授主编。书稿收录13篇论文,既有相关史实的考证,如《西汉北边骑士考论》《滑国源流考论》《“东援之恩”:“丁卯战争”“丙子战争”期间明朝援救朝鲜考述》等;也有相关史实的分析,如《阿拉伯幻方在中国的发现和传承》《15—16世纪琉球—满剌加贸易关系探析》《民国时期中西医界对瘟疫的认知与应对》等,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
-
中国学研究法[日] 武内义雄 著,单清华,许益菲 译本书是著名汉学家武内义雄为初学者所写的研究入门著作,全书分三部分:在总论中讲述资料的鉴别、辑佚、校雠、训诂、整理,为处理古代文献的必备程序;在文字学部分,作者分别介绍文字的形、音、义,新见迭出;在目录学部分,作者简要介绍古代文献的知识,强调文献批判与思想批判相结合。全书集中展现作者一生研究的心得,可谓京都中国学的核心方法。
-
老子原始[日] 武内义雄 著,杨世帆 译本书收录武内义雄代表作《老子原始》和《老子之研究》(文本分析部分)两部著作。《老子原始》条分缕析,以扎实绵密的文献考证方法,梳理了《史记·老子传》和《老子》各传本的不同文本层次。不仅考证出老子大致生活在战国前期,《老子》文本构成的各个层次,还厘清了《老子》各传本的源流关系。通过上述分析,作者得以排除今本《老子》中老子后学与其他学派掺杂的内容,找出真正原始道家之言。《老子之研究》(文本分析部分)逐字逐句考察《老子》不同版本的异文,并依据文义与《老子》的文本性质重新梳理文本内容,力求在周秦古籍中寻找证据,揭示出道家思想的原始面目。
-
论语之研究[日] 武内义雄 著,陈敏 译本书是汉学大家武内义雄的代表作,全书将中国思想的演变分作三期,即未受外来影响的古代期、佛教传入后儒释道三者交涉的中古期,以及宋明以来的儒教革新期。在各期中,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人名、概述著作,而是分析一种思想自何而生,又通向何处,从而清楚勾勒出中国两千年的思想面容。作者潜心研究《论语》《老子》等经典数十年,述及诸子时代、经学时代时言简意赅,清晰明澈,难出其右。
-
中国思想史[日] 武内义雄 著,汪馥泉 译,夏川 校本书是著名汉学家武内义雄的代表作。作者对比中日两国传世《论语》的最早版本,探究现今《论语》一书的成书过程,在此基础上阐释《论语》一书的原意,以及曾子、孟子等儒家学派的不同。作者认为《论语》二十篇由《齐论》《鲁论》《古论》三种文本融合而成,但《齐论》《鲁论》是将《古论》的古文字写定为今文字时产生的异本,均以《古论》为底本;《古论》出现在西汉中期,在此之前还有齐鲁二篇本、河间七篇本以及其他多种孔子语录;今本《论语》中,《学而》《乡党》二篇为齐鲁二篇本,《为政》至《泰伯》七篇为河间七篇本,且《先进》至《卫灵公》五篇与《子张》《尧曰》二篇合起来七篇是独立的孔子语录,为齐人所传《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