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苗族文化大观龙国辉,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编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变迁日益剧烈、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
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研究司马俊莲 著《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研究》介绍了:狭义上的文化权利往往就是指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需要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迫切。无论是在国际上或是在中国国内,都在不断关注对这一权利的保护。因为它关涉文化多样性,说到底就是关涉人类自身的发展力和创造力问题。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仅仅是“少数人”的兴趣;更遗憾的是,“少数人”的兴趣也主要是基于现实功利角度——经济发展角度来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护,最典型的就是“文化产业论”。但这种功利论背后显然存在着逻辑“硬伤”:是否形成不了文化产业的少数民族文化就没有价值、没有保护的必要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少数民族文化不是因为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才具有存在价值,而是本身即具有正当性基础。因此,国家对这一权利的保护不是恩赐而是义务。本文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来展开有关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言说”的。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有关的基本理论研究。通过对有关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相关观念、价值基础、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的分析,构建一个基本的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从应然的价值层面分析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正当性基础。提出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价值基础在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人权理论、文化多样性理论和认同理论等。
-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苗学论坛专集贵州省苗学会,等 编故乡是中国、足迹遍世界的苗族,其文化特征为:历史悠久、脉络清晰,迁徙频繁、散布辽阔,抗争性强、适应性大,支系多、语言杂,习俗殊、工艺精。这些基本特征形成的原因在于苗族先民“九黎”、“三苗”本身就是十分庞大的集合体,是其社会历程中内聚力与分散性交叉辩证地运行的结果。也正是这样的历程练就了苗族人民超常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在任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下都能生存且顽强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但却制约着苗文化更新与发展的深广度及内聚力的强化,即顽强生存的韧性十分突出而快速发展的奋斗目标却非常淡薄。主动实行苗族文化的自我革新,是苗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
洒满阳光的新疆武夫安 著 刘寅 编笔者开始写《洒满阳光的新疆》的时候,恰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笔者的步履和笔者的心情一样,在激动、幸福、感动、好奇中走过了天山南北,一些梦想中的事情,一些传说中的故事,在一些不知名的村庄里上演或者在一个偏僻的牧场发生。
-
赵文化与华夏文明杨金廷,康香阁 主编赵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文化形成的核心区域.就在邯郸。邯郸作为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已形成有十大文化脉系.即女娲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建安文化、北齐文化、磁州窑文化、梦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太极文化、晋冀鲁豫边区文化等。在这十大文化脉系中,以赵文化最具代表性。赵文化是以一个国家为核心形成的文化体系.这个国家就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赵国。邯郸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长达1 58年之久。在此期间.赵文化培育出一大批著名人物,如法家慎道、逻辑学家公孙龙、儒家集大成者苟子、军事改革家赵武灵王、一代名将廉颇、一代贤相蔺相如等,赵文化占据着邯郸十大地方文化脉系的最高峰。《赵文化与华夏文明》收录了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哲学家庞朴、古都学家朱士光等专家学者论文43篇.涉及赵文化综合研究、苟子研究,公孙龙研究、赵国都城研究、邺城文化研究、磁州窑研究等。
-
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克木人王国祥 著作者最初接触克木人是1958年,从此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我受命首次普查布朗族文学,其后又写作布朗族文学史,更是经常去西双版纳。克木人与布朗族同属孟高棉语民族,居地相近,于是我一并调查研究克木人。20世纪90年代第一春,我撰成专著《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克木人》,1996年初次亮相于一家杂志。该杂志披露了本书开头的几章,并加按语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克木人的专著。出版学术著作难,那么就等待机遇吧。在等待的这十几年里,我继续考察中国克木人的历史和现状,观察克木文化的变迁,同时赴周边国家考察那里克木人的状况,以充实和提高本书。充足孕育或许会产出一个宁馨儿吧?书的出版早迟会各有所得,事物的辩证法就是这样。
-
千古帝王与河北范捷 著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浩瀚的历史苍穹中英豪人杰灿若星辰。在众多的历史人物当中,河北籍及与河北密切相关的历代帝王无疑是最耀眼、最吸引人的明星。他们承载着太多中国文化的符号和铭志,聚集着种种中国历史的记述和隐秘;他们是政治的标牌,同时又是鲜活的个人;他们有叱咤风云的雄姿,同时也有常人的情感;他们创有辉煌的业绩,同时也有弱点、缺点和局限。本书以文化的视角和哲学的思辨走近这些帝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去解读各位帝王及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给人以思索,赋人以启示,与人以探讨,以轻松的笔法和蕴涵睿智的语言,力戒艰涩,平实明畅。
-
无锡文化丛书王立人 主编本书从文化战略的高度,纵览无锡文化的历史渊源,解读无锡文化的个性特质,透析无锡文化的人文精神,对无锡文化进行全面发掘、整理和总结,结集出版《无锡文化丛书》,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分量之重,堪称无锡文化的一个大制作。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础工程,是对无锡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通读这套丛书,人们会进一步了解无锡山水之美、人文之厚、精神之丰;无锡人民更能从中汲取营养,启迪心智,凝心聚力,激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无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瑶族《过山榜》选编《中国少数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
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意)史华罗 著;林舒俐,谢琰,孟琢 译《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对明清文献的跨学科文本研究》研究的起点是对情感概念及类似观念的考察,“研究目标”处理的是普遍的方法论问题,涉及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情感的本质和情感领域的范围。情感是一系列动态过程的抽象,它关注特定视角(享乐观、道德观、目标和计划、审美态度、追忆等等)下意识流中的某些瞬间。为了对中国人的情感做出令人满意的考察,我们不能局限于分析特殊的情感术语。同样明显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生理知觉同心理感受和情感割裂开,特别是因为生理知觉常常被用来描述情感。《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对明清文献的跨学科文本研究》不仅提供关于中国明清时期情感表现的细微含混之处的信息,还可以提供“稗官野史”与社会背景中具体人物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