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苍茫西藏子文 著在西藏,每当我乘车经过一个山口,汽车顺盘山公路而下,放眼望去,远处褐色的大地扑拥而来。此时,我飘然若仙,似乎与茫茫的高原融为一体,瘦弱的身躯变得强壮如山,我短暂的生命亦在此时和雪山一样获得永生。在西藏,魅力的蓝天白云让人如痴如醉,湖水清澈,近似透明。在日出日落之间,招摇的五色经幡引导我向前。在西藏,涉足湍急的河流,便从现在回到悠久的年代。走在桃花盛开的山谷,看羊群踩着尘烟翻过山脊,我和苍茫大地一起吟唱悠扬的古歌。在西藏,辉煌的太阳无时无处不在,每时每刻,既是现在,也是过去,我在窗前明媚的阳光中,抚摸十分清晰的未来。
-
古代巴蜀文化探秘阮荣春,罗二虎 著在巴蜀大地漫游,那秋日夕阳下的古塔,那冬日江川上薄雾弥漫中的白帆,也会给你带来一抹淡淡的乡愁。在每日的晨曦中,苏醒的古集小镇和沿街的声声叫卖,都会让你体验到浓郁的巴蜀乡情。巴蜀大地不但有今日的美丽画卷,更有古老悠久的骄人历史。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历代辈出的人才,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构成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区域,并形成一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区。一百多万年前巫山人的被发现,将我们的追思上溯到人类朦胧的童年;多座尘封了4000年的古城面世,又将我们带回那滔滔洪水的时代;三星堆神秘的黄金面具、巨型青铜人像和神树,仿佛又让我们重新置身于众神的世界。
-
藏学研究论文选夏玉·平措次仁 著暂缺简介...
-
北京地名研究尹钧科,孙冬虎 著秦汉时期的北京地名、魏晋北朝时期的北京地名、隋唐五代时期的北京地名、辽宋金时期的北京地名、蒙元时期的北京地名、明代的北京地名、清代的北京地名。
-
保安腰刀马少青,马沛霆 著《保安腰刀》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保安腰刀的基本知识。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独具民族特色、体现民族气派的随身佩刀,是保安族历史上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保安族人民历经数百年岁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锻造出来的民族文化瑰宝。它镕铸着保安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见证着保安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反映着保安族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风恪,蕴含着保安族人民特有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堪称保安族的文化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作。
-
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马丽华 著自从数万年前人类踏上青藏高原,一部高原拓殖史就此展开。历经新石器、金属时代,到有文字记载的吐蕃王朝时期以降,历史在这里波澜壮阔地进行着。从高原到内地,共同书写了古代中国大历史中的恢宏篇章。马丽华最新力作《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纵览西藏地区数千年风云,从中撷取一个个精彩的人物和事件,大至王朝兴衰,小至个人命运,有一些是众所周知的,更多的属于发掘所得,既是史实,更是传奇。
-
闯北京李湘湘 编著北京这座闻名于世的六朝古都,有史以来一直是万众瞩目的风水宝地,如今北京1633万的人口中,云集着420万形形色色的“闯北京”的外地人。这些北漂人士的社会背景不同。生活形态各异,有带着成功的喜悦和欢愉,也有带着失败的创痛和悲伤。但他们都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着……
-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叶辛,蒯大申 主编本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成果。这一课题每年以上海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以年度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成果,从2000年以来,已连续出版9本,本书为第10本。《上海蓝皮书·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09)》以“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从理论视野、产业展望、政策研究、案例分析以及异域经验的借鉴等多个侧面展开了对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研究。本书“总报告”对2008年上海的文化发展历程作了全面回顾,并对上海提出建设“文化大都市”宏伟目标的历史过程、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及文化大都市的丰富内涵作了阐述。“理论视野”部分从上海文化的独特性,从基础理论、现实反思、文化特征、文化交流、发展路径、消费文化等几个层面,探讨了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理论支撑,并具体分析了2010年世博会和公共图书馆对于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产业展望”部分在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状况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根据2008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继续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文化产业建设和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在上海都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性研究中,对文化创意产业驱动下的两种都市旅游产品创新机制进行细化探索。“政策研究”部分从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著作权保护、“三民”文化的保护、网络文化等几个方面指出了相关政策制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在政策机制方面的保障。“案例分析”部分推出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活动的实践与思考和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情况,在两个比较成功的个案中介绍了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山之石”部分则比较深入地介绍和分析了巴黎城市文化建设、日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民营化、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遗产行动计划、北美地区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的盈利模式考察以及中国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计划的设计与实践过程,为上海的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借鉴。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图书馆、上海市黄浦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和台湾表演艺术联盟。
-
中国人的劣根和优根(日)内山完造,(日)渡边秀方,(日)原惣兵卫 著,尤炳圻,高明,吴藻溪 译作者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识出发,以丰富的在华生活经历和扎实的汉学功底,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民、中国文化。解释了中国人的天命思想、家族孝道、功利心、和平主义等。内山在文中流露出对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渡边对中国人的审美观、天命观及思想上的矛盾性有非常深刻的见解,而原物对中国人的归纳逻辑的缺乏进行的批判。由于历史的阶级立场所限,《中国人的劣根和优根:日本人眼中的近代中国》中的许多观点是片面乃至错误的,但总体而言,他们对中国人的劣根和优根的批判依然十分到位,值得我们中国人深思。
-
侠客郑劭荣,刘丽娟 编著世界文明古国创造的人类伟大文明,唯独华夏文明独存,其他的文明都衰落、消失了。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华夏文明中由于有群落生态的光辉,得以使这一文明延续下来,确是毋庸否认的。《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看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道德力量,是华夏文明的奇葩。研究中国文明史如果忽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是极其不应该的。现在,西方人都承认了我们古代的群落生态,为什么我们自己还要忽视,不站出来进行全面研究,以弥补这一疏忽呢?本丛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群落生态作为具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寻找其与现代生态伦理文明的转化机制,对其当代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既多方面揭示,又重点突出:既纵向考察,又横向比较。将研究对象始终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大背景之中,以便古为今用,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