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叶辛、蒯大申《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08共建共享和谐社区文化》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关于“上海文化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每年以上海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从2000年起,已连续发表了8年。2008年,《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08共建共享和谐社区文化》以“共建共享和谐社区文化”为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侧面展开对上海社区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参与《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08共建共享和谐社区文化》撰写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上海市卢湾区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共建共享”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08共建共享和谐社区文化》阐述了“共建共享”思想的理论内涵,同时加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和对实践经验的研究。本年度推出的上海市卢湾区、徐汇区、浦东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个案研究,以及对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两种基本运行模式的分析,对上海区级文化馆发展过程、功能定位及未来走向的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上海社区文化建设相互关系的研究,均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富有启发意义。绩效评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性环节,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但颇具创新涵义。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依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提供的2004年文化产业国家标准统计数据,对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2007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了“上海—台北—香港—深圳:城市文化论坛2007上海年会”。年会以“城市文化的公共性——资源?参与?共享”为主题,邀请上海、台北、香港、深圳四城市的专家学者、文化官员、专业人士五十余人,就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个成功运作了9届之久的两岸四地城市文化交流会议,已在全国及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08共建共享和谐社区文化》刊出了这次会议的综述,同时刊出部分大会发言,以飨读者。
-
钟山文化之旅王鹏善《钟山文化之旅》以六大文化——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佛教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态休闲文化为线索,梳理了钟山延续几千载的历史风华,为广大旅游爱好者和钟情于六大文化的人提拱一个全面解读钟山文化底蕴的平台。到过钟山的人看过《钟山文化之旅》会为自己的游历增添一份文化的古韵情致,能领悟到明孝陵的神秘庄严;未到过钟山的人看过《钟山文化之旅》后一定会产生徜徉于胜景之中的感觉,能感受到中山陵的巍峨雄壮。凭山之灵气,依陵之雄势,南京钟山风景风蜚声海内外,每年吸引着500多万中外游客慕名而至。钟山就是一个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
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胡萍、蔡清万《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介绍了武陵地区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内容,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武陵地区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主线的由湘、鄂、渝、黔接壤地区构成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
-
闽文化与武夷山刘家军 编《闽文化与武夷山》内容包括武夷山历史景观意象研究、刍论守护摩岩石刻汉字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武夷山古迹追踪、世界遗产·价值理念·保护准则与法规、白玉蟾与修道思想管窥、白玉蟾与武夷道友交游析略、白玉蟾诗文和武夷山初探、武夷山宗教规范刍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武夷山扣冰古佛及其禅法思想、山水非迥然品味人生禅、也曾淡然心地空、宋代理学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移植与嬗变:武夷山妈祖信仰考察、浅谈闽越文化的历史渊源、崇安城村古城的城市发展情况、图中之史: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的自强之路、武夷山的茶禅文化、僧·俗·茶、充分利用珍惜资源,促进武夷经济发展、武夷山之传说圈及其旅游开发、从下梅看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发展问题、武夷山风景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嵩山佛道儒刘恪、苗梅玲 编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又各有三十六峰,峰峰有典。夏日泉水晶莹,翠柏参天,冬日白雪皑皑,尘埃尽绝,七十二峰中数不尽的碧潭、银瀑、幽谷、奇洞、古柏与悦耳的鸟鸣,丝丝缕缕的雾霭萦绕天际,一派人间仙境的景象。 自古灵山多奇异,往事悠悠越千年。也许是这里历来地处天中,又有绝致美景,在遥远的古代,便成了中国佛、道、儒三大宗教的圣地。从古到今,嵩山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前来追寻,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他们到底在寻找什么呢?有人说,嵩山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首都。这里有着太多的美丽传说和历史故事,有着太多的佛、道、儒的圣迹,有着太多的仙、圣、高人的踪影。佛、道、儒三教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居着重要地位。本书共六部分,佛、道、儒各占两部分,尽管有些内容不够完善,但真心希望本书能给读者在这喧嚣浮躁的世界里带来宁静与清凉。
-
嵩山文化遗存郑兢业 编《嵩山文化遗存》由悠远的梵音、历史的足音、华夏文明的坐标、嵩岳诗魂四个板块构成。中岳嵩山寺院林立,《嵩山文化遗存》选取了最负盛名的少林寺、永泰寺、法王寺三颗灿烂的明珠展示给大家。禅宗祖庭少林寺以少林功夫独步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永泰寺是嵩山地区唯一一座皇家尼寺。北魏时期的转运公主、明练公主、永泰公主相继在这里出家为尼,演绎出千古浩叹的人生故事。法王寺有“嵩山第一胜地”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曾在这里讲佛译经。
-
嵩山神话传说吴小妮 编在嵩山独到的人文资源和美轮美奂的自然风貌之下,产生了浩瀚的、蔚为壮观的、色彩斑斓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是真个嵩山文化中有机组成的部分,更是泱泱嵩山文脉的一支古老而又鲜活的、影响最广泛的、最深远的文化溪流,五千年来一直烘托着嵩山文化的高德和亮度,特别是达摩、永泰、大禹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淘洗,更加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
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美)乔治·桑塔亚那本书主要由“给英国听众所做的演讲稿”构成。第三、四章是在剑桥大学“本地夏季讲演会”上讲演(1918)之修改稿;第五章为在“不列颠学会”及“鲁利塔埃·赫茨演讲会”上之讲演稿(1918),原题“美国的哲学观”,曾由“不列颠学会”出版。本书曾部分被译成德文(1936)与意大利文(1939)。可以用一棵树来比喻阅读此书后的感受:如果美国的民族性格和信念是大树上的叶子,那么乔治桑塔亚那在书中向读者描绘的不是叶子的颜色、形状和脉络,而是将笔尖对准了大树的生长环境。桑塔亚那以其出众的才智写出的精彩文字,成为美国人的必读书。
-
魅力北京中轴线李建平《魅力北京中轴线》选取中轴线作为审视北京文化历史的切入点,是独具眼光而极有深度的。它将北京具有表征的地标性文化实体与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在一起,虚实相问地叙说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同时又将北京城市中轴线放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体现出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巨大张力和无穷魅力。正如人们深有感触的那样:城市,只能依赖于城市考察者的特殊目光才能现身。中轴线的发展轨迹,不仅最直观地呈现了北京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凸现了北京古都文化的显著特点,进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就某种角度而言,中轴线不只是北京文化实体性的中心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当我们以中华文化为背景来打量北京中轴线和北京文化的发展轮廓时,我们的体认必然更加准确、更加到位,也更加舒展、更加灵动。该书之新颖不仅体现在对北京文化切入的独特角度上,而且融化在全书的框架结构中。在系统介绍中轴线的发展脉络后,又重点论述了奥运背景下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与创新。这既带给我们关于中轴线发展的完整印象和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又为它的未来发展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不仅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解读和判断北京文化走向的方法,而且为北京今天乃至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背景。事实上,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城市的文化发展,对历史了解不清,就很难找准今天的位置;对“中轴”智慧重视不够,更难以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
回望老北京杨澄 著,盛锡珊 绘老北京三个字,成了挂在人们嘴边的口头语:电视、报刊、书店、饭馆、小吃店、买卖家儿……都挂出“老北京”的旗号、吆喝着什么,说道着什么,卖着什么,都冠以“老北京”。似乎一阵风起,“老北京”就可以誉满全球,成了中外通吃、老省皆宜的“香饽饽”;成了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万应锭”;成了抓了眼球、逗人心气的“新鲜海儿”!“老北京”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那就来看看本书是怎么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