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吉安丁仁祥、李梦星;王榕屏 摄影吉安,史称“文章节义之邦”,素有“金庐陵”之美名。这里曾孕育了与中原同样发达的青铜文明,也是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的所在地。这里培育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的领导核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里诞生的历史文化名人数以百计,一个个闪烁着不朽的光芒。这里吉州窑的珍品惊艳世界,制瓷工艺享誉海内外。这里的山水皆可入画,生态是她的宝贵财富。这里的古村遍布乡野,依然是那样生辉、光彩。这里的人和事,信手拈来就是瑰宝、家珍,就是传奇、口碑。
-
日本与日本人(日)小泉八云胡适说他是“历来到过东方的许多西洋观察家中,能和东方神契灵化的”,所以有了“一个新禧文秀的小泉八云”朱光潜说“他是第一个西方人,能了解东方的人情美”的,所以有了这本“从情绪方面解释东方”的《日本与日本人》。本书是小泉云八的名作,以东西方对照的眼光来研究日本和日本文化,尤其是从心理、哲学上解剖了日本人整个的内心生活;从日本人内在的和外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心理学的和伦理学的各方面,描摹日本的国民特性。本书是一本高水平的、深刻的了解日本国民特性的读物。
-
六榕寺李仲伟、林剑纶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六榕寺》为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之一,介绍了岭南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六榕寺。六榕寺与光孝寺、华林寺、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寺内宝塔巍峨,树木葱茏,文物荟萃,留下不少历史名人的足迹。舍利宝塔、王勃石碑、六祖铜像、东坡墨迹等,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成为广州历史文化的精华,使无数中外游人为之神往。寺中的花塔气势不凡,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在粤地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之说法。
-
丝绸之路包铭新这本论文集是一次主题宽泛的论坛的成果。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象征,设计文化是主办者感兴趣的领域。来宾们大多有着历史或考古的专业背景。这样,这些看似意旨各异的论文仍然有一个交集,那就是设计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碰撞交融。这个论坛是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主办,具体由院理论部来组织。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东华大学的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就开始中国古代纺织科技史的研究,80年代又延伸到中国染织服饰史的范畴,逐渐加重了人文和艺术的色彩。其间学校的系科不断扩展,至90年代改制成综合性大学,但人文艺术学科力量薄弱,研究水准不高,亟需提升。岁月匆匆,新旧世纪交替,这样的情况也没有很快得到改善。学科建设乃长期积累之事业,决不可急功近利,决不能一蹴而就。但行动迟缓也易失去此中国高等教育百年一遇的大发展契机。我们审时度势,得一攀龙附风之策。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机构和专业人士之合作,来加快我们进步的速度。书中具体收录了:《造型与纹样的发生、传播与演变——以仙山楼阁图为例》、《粟特银器与丝绸之路》、《敦煌俗字考辨方法要论》、《从考古资料管窥西域服饰文化》等论文。
-
辽宁历史与文化》张锡林 主编从横的历史断面上看,本书以“龙出辽河源”为开端,演绎了中华文明在北方的起源和发展;以“帝国沧桑”为中心,介绍了辽宁地区从秦始皇、汉武帝开启“国门”、建立郡县,到隋唐盛世的辽海史迹;以“草原崛起”为契机,展示了鲜卑、契丹和满族等兴起在白山黑水和辽海渤碣之间的诸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横;直到近现代的辽宁,发生了许多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和文化变迁。本书的编写一改以往板块结构的教科书形式,以专题系列的文化解读,将历史的苍茫,融入在文化的韵力中,使一部区域性的辽宁历史与文化读本,在了解辽宁历史与文化发展变迁的过程的同时,凸显其历史积淀的深厚与文化伟力的潜长。《辽宁历史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把“辽河文明”与“辽海文化”,在不同的历史侧面上展示出来,使“辽河文明”的历史深邃和“辽海文化”的入文底蕴相得益彰。本书阐释“辽河文明”,重在发掘其流域文明的考古学真谛,突出“辽河文明”在构成中华古代文明形成和起源中的先导性、多元性和区域性。推介“辽海文化”,则重在坦露其构成辽宁区域文化符号的文化母体内涵,突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传统。人们通读《辽宁历史与文化》,会从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视野中,在感悟文化魅力的同时从多视角吸取精神食粮。
-
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李海彬《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哲学思考》把文化哲学的视角作为基本切入点,以便从深层把握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本土化”交织叠合的背景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本特点。阐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阐释、中国文化转型的动因、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与逻辑、两型现代化及其文化支撑、中国现代化模式及探索、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中国文化转型的定位等问题。
-
蒙古民族文物图鉴冯雪琴、阿拉坦宝力格本书是“蒙古民族文物图典”系列丛书之一。书中系统介绍了蒙古民族饮食文化的源流,饮食的种类及制作方法,并简要介绍了蒙古民族有蒙医药的知识。
-
成都百年百人王跃从1900年以来的100年间,成都在所有的中外大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数的文化名流和精英在纷纭的历史舞台上登台表演。《成都百年百人》讲述了百余位成都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雨浅唱,或幽默风趣,或令人回味。成都的近代100年正是因为有这百余位风云人物的精彩表演,才把这座城市的历史推向了辉煌。成都是一座移民城市,张献忠剿四川,成都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在成都连续居住了五代以上的城民已经很少,今天的成都人大多是湖广填四川之后的移民。在成都近代历史上经历过4次大的移民浪潮,才使成都的人口从解放初期的60多万发展到今天的千万之众。《成都百年百人》在选择百人的标准上正是依据了这一特点,他们中有出生于成都的,也有主要活动及重要成就在成都取得的,更有发生在成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者、亲历者等,或以上诸因素兼而有之。在成都的历史上许多名人并非成都土著,杜甫流寓成都写下了千秋名篇,诸葛亮入川之后成就了一代伟业,薛涛从长安而来,却为成都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成都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她聚集了如此众多的文化名流,在中国西部独树一帜,并在世界城市之林彰显着她的城市气质!
-
殷商文明论集郭旭东 编《殷商文明论集》集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甲骨学研究领域最有学术价值和影响的论文,其中有填补空白的开山之作,有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殷商文明论集》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后学者使用。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应是《殷都学刊》奉献给殷赏文化研究界的第三部论文集了。《殷都学刊》自1984年第4期起正式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第一部《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就于1985年出版,其后,又在1992年出版了第二部文集《甲骨文与殷赏文化研究》十多年以后,就是战线在读者面前的这第三部《殷赏文明论集》了。可以说,这三部文集,反映了《殷都学刊》成长诡计和殷商文化研究日趋势繁荣的景象。
-
茶余饭后话北京边建 主编本书汇集了2007年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茶余饭后话北京》播出节目的精华,分为“京城史话”、“胡同探秘”、“市并风情”、“京腔京韵”、“说案揭秘”共五大部分,涵盖了关于北京史地民俗的多方面内容。文字简练,文笔生动,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有利于广大读者在阅读中了解历史。了解北京的老传统,从而更加热爱北京。激发起建设新北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