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日本不是东京王梓著有时候我常常会忘记巴黎是法国的,纽约是美国的,伦敦是英国的。那些地方是世界的,很难在那找到真正属于一个城市自己的独特感觉。东京不是日本,真正的日本是在乡下。生活是点点滴滴的,所以就积累下了这些点点滴滴的小章节,没有什么哲思,也没有什么大悲大喜,如果您翻来能喜欢,我们就会是朋友,无论相隔有多远。《日本不是东京》一书中,远嫁东瀛的中国女人王梓试图解读出中国人和日本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摩擦,那么多误会,哪怕是已经成了家人的夫妻。在她看来,文化是“祸首”。她悟出的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物极必反的,表面上保持距离的鞠躬,必然会导致后来略带侵犯性的拍拍搭搭,来弥补开始的矜持,并继而感叹,与鞠躬和拥抱相比,我们选择了握手,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然而鞠躬和拥抱的后面都是一副冷漠的心肠,唯有我们中庸的后面是一副古道热肠。说起来,还是我们伸出去的手带着一丝丝暖意,虽然有时这份暖意是一种负担,是一种疼痛,但依然叫人留恋。
-
巴黎烧了吗?(美) 拉莱·科林斯(Larry Collins),(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Dominique Lapierre)著;董乐山译1944年8月25日。地堡“狼穴”。 希特勒气急败坏地问总参谋长约德尔士将:“巴黎烧了吗?” 当天,正是巴黎解放日。 这本书讲述的,正是二战末期盟军解放巴黎的全过程。 本书中译本是老翻译家董乐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后礼物。论史料翔实,不输《第三帝国的兴亡》;论新闻美感,不让《光荣与梦想》。 《巴黎烧了吗?》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两位作家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800多人,采用了其中536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数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
俄罗斯外交思想库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编今天,在普京总统领导下,俄罗斯国力迅速恢复,国际影响不断上升,这其中俄罗斯的雄厚智力资源——对外政策智囊库和智囊人物发挥了人令人瞩目的作用。本书作者力图全面梳理和诠释俄罗斯重要思想库的情况、既有政府层面的研究机构,也有科学和高校系统的研究机构;既有官方研究部门,也有民间组织和俱乐部;既有外交领域的著名“领军”人物,也有默不作声而发挥实际作用的研究人员。我们的目的是为国内俄罗斯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俄罗斯外交思想库》,共收录了俄罗斯70多个外交政策研究机构和近450位学者的简要资料,内容涉及各智库研究领域和具体成果。《俄罗斯外交思想库》另一位主编冯玉军博士表示,“该书从酝酿到出版共花费了一年多时间。俄罗斯对外政策研究机构组成相当繁杂,既有官方背景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也有独立机构。丰富的外交思想源泉决定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
城市文化与文明研究饶会林主编本书是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和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基金执委会公开招标组织编写的《城市发展研究丛书》之一。本书作者是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城市经济学方面的著作曾获得2000年度中国图书奖。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包括文化存在、文化系统、文化功能,中篇包括城市精神文化与文明、城市管理文化与文明、城市产业文化与文明、城市建设文化与文明,下篇包括城市文化战略、城市文化事业、城市文化产业。本书的为城市文化管理者、城市文化研究人员,以及高校城市学、文化学专业的师生。"
-
吸血鬼传奇(英)蒙塔古·萨默斯著;韩杨,刘群译作者简介萨默斯虽然主要生活在二十世纪,他的观念却属于那之前的年代,这一点曾使当时的许多评论家都感到好奇和震惊。生活中,萨默斯觉得自己似乎是一个从十八世纪逃出来的避难者,但是他的有些观点似乎比那个时代还要古老。他认为自己在编辑整理吸血鬼的资料时,就好像许多中世纪的学者那样,感觉接触的并不是一些遥远的异国传说或者迷信,而是令人震惊的事实资料。任何一个对吸血鬼的传奇故事感兴趣的人都会听过蒙塔古·萨默斯这个名字。他因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著的作品,而一举确立了自己在吸血鬼研究这一领域里的权威地位,并保持至今。《吸血鬼传奇》(1928年)这本书细致地阐述了吸血鬼现象及其相关结果,向读者娓娓道出了民间有关死亡和吸血鬼的诸多传说。此书涉及范围之广,论述程度之深,至今令其他著作也只能望其项背。本书内容是基于1928年出版的《吸血鬼传奇》一书,并对其进行了一些删减后形成的。这样做既不是为了改变原文的风格,也不是为了改变原文的基调,仅仅是想让它更加简洁明了一此。而且事实也证明这样做是完全有必要的。在现在的版本中,萨默斯的论证思路看起来更加清晰流畅,而且他的哥特式风格也十分切合这样的主题。本书的文字都是萨默斯的原话,只是删掉了一些脚注、无关的描写、过多的实例以及那些过于详细的文献参考资料(还有很多逗号,他似乎喜欢在句中随意地使用逗号,就像在上面随意地洒盐一样)。
-
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姜智芹著本书从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接受美学等有关理论,对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具体描绘了英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乌托邦和异域之美,详细分析了英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中国形象的正面利用和负面利用。通过研究中国形象如何被英国作家所想象、夸饰和曲解,探索了英国中国观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并对其社会心理背景及深层文化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
畅销书叶轻舟编著阅读优秀的畅销书能够帮助人们触摸到最新鲜、最丰富的文化脉动,了解到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观念,感悟出最动人、最深邃的人生哲理。能经得起公众检验而获得认可的畅销书,往往是文字、内涵俱佳的作品,许多顶级畅销书也并非风行一时,甚至能够畅销几年、几十年而不衰,成为不朽的经典力作。由于所处行业各异、阅读兴趣不尽相同,人们难以详尽了解国内出版或引进出版的所有畅销书的情况。为了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畅销书的相关资讯,编者编选此书,并对2000—2004年5年间的畅销书的内容加以点评和详介。本书主要是按照各畅销书的上榜时间由近及远加以介绍的,书目选取的范围不涉及教科书、工具书、专业书等类别,对于个别出版时间早于2000年,但是在2000年到2004年间却因再版重登排行榜,并在销量上展现出一本真正畅销书强劲生命力的图书,本书也将它们收录其中。
-
书趣奚椿年著;刘心明图文编纂这是一本谈书的专门之书,分为书史篇、著书篇、藏书篇、读书篇四部分。书中所收录文章既独立成篇,又相映成趣,记述了与书有关的诸多史实与逸闻掌故。诸如最早的做书材料为竹简木板;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汉高祖刘邦用儒冠溺尿以侮辱斯文;读书人为求名利而做伪书;藏书家视宋版如黄金;等等。此外,遴选多幅与书有关的插图酌配行文之间,以明示读者。
-
道与西方的相遇李晨阳|主编本书从价值体系的角度考察儒家传统与自由的民主传统的关系。作者主张,这两者应该是相互独立而又可以共存的价值体系,而不主张像有些新儒家学者那样,把二者糅合为一个“儒家民主”的价值体系。作者通过对“存在(是)”、“真(真理)”、“语言”、“女性思维”、“伦理”、“宗教”以及“价值”等基本概念的比较研究来论证其价值体系的多元主义主张。本书的每一章都直接或间接地论证如上主题;同时,每一章又自成一体,是对一个具体哲学问题的中西比较研究。本书前言中文版序言作者翻译自己写的书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我相信,所有这样的过程都免不了某种程度的改写甚至部分的重写。就本书而言,首先是因为它是一本比较哲学的书,其英文的读者群跟中文的读者群有不同的背景和需要。有些必须对英文的读者群做详细交代的问题,则不必对中文的读者群做详细的交代。反之亦然。比如,对某些中文词和英文词的翻译问题,只有对一方面的读者做交代的必要。所以,本着对读者的尊重和负责的精神,我在中文版里在内容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其次,几年前写的书,现在看上去,总觉得有些表述不够好,不够准确,难免要做一定程度的修改。从积极的方面看,作者翻译自己写的书时有一般翻译者所没有的灵活性和主动权。从消极的方面看,则有一个忠于原著的问题。这里,在允许表述方面的一定程度的灵活性的同时,我力求在基本观点上忠于原著。好在我对所讨论的主要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基本没有变化。对于哲学工作者来说,其作品能得到同行的诚挚对待,能得到各路学者们的认真的评论和批评,是值得庆幸的事。自本书英文版1999年出版以来,曾受到不少学界同仁的注意,至少七八家英文学术期刊发表了对该书的书评。北美中国哲学学者协会(TheAssociationofChinesePhilosophersinNorthAmerica,Inc.)曾在美国哲学学会2002年底的费城年会上就本书组织专场讨论会。美国著名哲学家南乐山(RobertNeville)在美国宗教学会的机关刊物上就此书发表了长篇评论,一方面做了令作者汗颜的赞扬,认定本书在关于儒家与自由主义的民主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同时也从“波士顿儒家”的角度对我的观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其他学者也在这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评论和批评。除了本书关于儒家与自由主义的民主的关系问题的讨论,第四章关于儒家伦理学与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关系的讨论也是本书颇有争议的一章。到目前为止,数家有影响的英文学术期刊已经发表了与此观点商榷的文章。现在,此书的中文版与读者见面了。作者希望它能得到像英文版所得到的那种读者的垂顾,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认真的评论和批评。据说,诗人元帅陈毅曾经跟人开玩笑,说他在军人面前称自己是诗人,在诗人面前称自己是军人,所以两边的人都不能难为他。其实,陈毅既是一个很好的诗人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人。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不但可以跟军人谈诗,更能够跟军人一起谈军事做军事;不但能够跟诗人谈军事,更能够跟诗人一起谈诗做诗。当然,这并不排除有的人只限于“在军人面前谈诗,在诗人面前谈军事”。搞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人兼顾中西,不免有“在军人面前称诗人,在诗人面前称军人”的嫌疑。要打消这种嫌疑,我以为最好的办法是去“跟军人谈军事做军事,跟诗人谈诗做诗”。本书过去有机会接受西方学界的批评检验,现在又有机会接受中国学界的批评检验。到底如何,最好还是由“军人”去检验“军人”,由“诗人”去品评“诗人”吧。从积极的方面看,“军人”看“诗人”时,往往会发现“诗人”看“诗人”时所看不到的东西;“诗人”看“军人”时,也往往会发现“军人”看“军人”时所看不到的东西。从中国的文化背景看西方的文化,会发现西方人“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忽略的东西;学习了西方文化之后再回头来看中国的文化,也可以发现原来在国内时“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熟视无睹的东西。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人以启发。在书籍杂志汗牛充栋的今天,如何写有意义的书对每一个作者都不能不是挑战。我的基本原则是力图控制写作的篇幅,在不得不进行展开讨论时展开讨论,以突出重点,其他地方则力争做到点到为止。这样做难免会给读者留下问题。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是更多的人参加讨论的开始。我希望这本小书能让读者对有关问题更感兴趣,能吸引更多的学者参加我们的讨论。我愿借此机会感谢张志刚教授、张祥龙教授和钱广华教授。志刚兄不厌其烦的督促和鼓励使我放下手上其他的活,终于完成此任务。祥龙兄在德国学术访问时于百忙中阅读了译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为此书做了代序。钱教授通读了中文译稿,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又在我今年夏天访问安徽大学时亲自到宾馆里与我交谈,真挚之情,令人感动。希望这本书的最后定稿不让他们太失望。李晨阳2004年10月于爱伦斯堡
-
文化符号学导论龚鹏程著本书从中国哲学、文学、语言学、史学中的术语出发,以西方符号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文化的概念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系统地介绍了文化符号学。本书分八讲:符号的思维:言;符号的思维;象;符号的思维;数;符号的思维;字;象的文化符号学;汉语文化学的历程;语言美学的探索;语文意义的诠释。作者努力将西方的符号学理论本土化,以期构建中国的文化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