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与中华文化对话孙步忠 主编《与中华文化对话》由“内涵管”和“思索篇”两部分组成。“内涵篇”包括“源远流长的文化历程”、“彰显进步的物质文化”、“规矩方圆的制度文化”、“百态沧桑的行为文化”、“为人重情的精神文化”五个部分;“思索篇”包括“民心与权力的抉择”、“道义与财富的抉择”、“生与死的抉择”六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既有从自古及今浩瀚的文化典籍中选择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印迹”,藉此想让大学生朋友们认识了解“对话”的印象;又有者位作者的理解阐发,藉此引志年轻的朋友们对中华文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明辨真善美与假丑恶,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
中国学术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18辑)》论文栏第一组聚焦于可见或不可见的社会网络关系。裴宜理探讨了在中国历史上城市抗议最活跃的时期(1919-1927年)和在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上海,社会关系网和集体身份的角色是如何变化的。作为现代政治组织的国共两党,此时都亟欲推动本质上可塑的集体认可,然而,他们的努力却势必受到先此存在的社会网络的限制。作者指出,这种发生在政治渴望和社会真实之间的冲突,使得中国经验成为了一个理论创新的基点,来支撑对于有关社会网络的某些标准化假设的检思。孙江选取了另一个角度:通过分别爬梳西语、日语、汉语等语境中有关中国之“秘密结社”的途述,来揭示秘密结社话语所涵摄的多义性与矛盾性。作者指出,是欧洲人创造了se-cret society一语统称中国的异性结拜组织和民间宗教教派,而在汉字圈里,与之相对的日语和汉语则分别是“秘密结社”和“秘密社会”。然而,无论在欧美还是在日本,这种对于中国社会的理解都深受其本国语境的影响。因此,人有剥离外加于秘密结社的知识/权力,解构“大写的”和“单数的”秘密结社叙述,才有可能把握性质和风貌各异的小写的、复数的秘密结社……
-
中国图书年鉴柳斌杰主编本年鉴记录了2003年度中国图书出版管理工作要闻要事,记述本年度全国图书出版综合情况,介绍获奖图书、收录图书评论作品等。
-
法欧热旅张汉钧著本书为散文集,全面介绍了法国一些著名的历史名胜,如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凯旋门、艾菲尔铁塔、凡尔赛宫、滑铁卢战场等。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些名胜的由来,而且叙述了这些历史景观引发了许多感想和思考。
-
世界著名陶艺家工作室白明主编;毛增印,张园译此书与我过去所著所编的书有较大的不同,1.在付稿前,我删除了—篇近20000余字的关于中外陶艺研究的文章,该说的,我在其他几《世界著名陶艺家工作室:欧洲卷1》和文章中已基本上说过了,看来看去,这些语句虽有不同,挖掘得也似乎更深刻一些,但却是没有太多新意的“老生常谈”,实在是没有理由占用读者的宝贵时间。作为陶艺家中的一员,情感色彩也决定了我的文章极有可能失之偏颇,在观念与技巧、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民族性与国际性等问题被无休止地追问中大说特说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当代艺术环境中就显得更没有必要。这样,除很短的自序后记外,身为作者,书中见不到我写的任何介绍文章,是想让各国陶艺家们的精彩作品成为书中最为重要的叙述主体来支撑起完全属于陶艺本身被“看到”的学术价值,从而将作者的影响减低到最小的程度。2.八卷本的巨大容量,112位国际重要的陶艺家大部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协的会员,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世界陶艺界享有盛誉,许多陶艺家还是世界近代陶艺史无法绕过的大师。收录的艺术家绝大部分提供了—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图片和说明文字,这也是该书在征稿和操作过程中最艰难、最辛苦的一部分。行内人都知道,让这么多重要和有影响的艺术家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提供创作过程是多么的困难和不可思议。值得庆幸和骄傲的是,世界各国陶艺家们以他们的理解、支持和无私配合使该书得以展现这些神奇并各具魅力的创作过程,让世人得以探究不同国家的不同陶艺家们使用不同材质的不同技艺,使此书具有了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及技艺、技法教科书的功用。这在世界当代陶艺书刊和画集、专著中也是少有和独具特色的。在国际陶艺界频繁交流的今天,解码如此多的名家创作过程,对推广和丰富陶艺文化并引发新的陶艺创作手段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3.艺术家简历可让人看出艺术家的生存和受教育的经济文化环境,创作理念(或自述)可反映出艺术家是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们的内心的。虽然这些不是唯一可以解读他们手下作品的路径,但至少可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艺术家和作品提供了直接的帮助。4.书中的所有作品和创作示范、文字均由艺术家亲自提供并签名授权使用,这在国内出版界并不多见。每人的作品量均可单独成册,只要清晰度达到出版要求,我没有进行删减。严格来说,这是身处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自选集,他们才是该书的真正作者。5.虽然在邀请这些艺术家的信函中都明确地要求他们提供个人的工作室环境照片、创作示范过程和说明文字、艺术理念、简历及作品等等资料,但仍有极少部分艺术家因年龄、身体状况和时间等原因未提供完整的作品创作示范和部分资料,这也正是编撰一套国际角度的大型艺术图集和单纯编辑一本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集所存在的不同之处。而有些提供的文字资料也不是我所要求的英语,这样在译成中文之后,需根据中文再译成英文,词不达意在所难免。我们之所以没有选择一种简单和惯用的作品汇集的方式,而增加了如此多的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和中英对照的文字方式,无疑是为了让该书拥有更多的学术含量和具有更大的国际交流的影响,但由此所付出的劳作和艰辛却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像。6.书中有—半以上的艺术家是首次在中国被系统介绍。我曾经介绍过的部分艺术家,此次刊出的也多是新作加上创作过程等内容,构成了此书崭新的面貌。7.我邀请了几位不同国籍和身份的艺术家及艺术评论家为此书撰文,这些文章所透出的真诚和睿智及对中国陶艺的殷切关注和对作者的无私支持不仅为该书增添了多姿的学术视野,也为该书注入了活力和爱护的暖流。
-
世界著名陶艺家工作室白明主编《世界著名陶艺家工作室:欧洲卷2》与我过去所著所编的书有较大的不同:1.在付稿前,我删除了—篇近20000余字的关于中外陶艺研究的文章,该说的,我在其他几《世界著名陶艺家工作室:欧洲卷2》和文章中已基本上说过了,看来看去,这些语句虽有不同,挖掘得也似乎更深刻一些,但却是没有太多新意的“老生常谈”,实在是没有理由占用读者的宝贵时间。作为陶艺家中的一员,情感色彩也决定了我的文章极有可能失之偏颇,在观念与技巧、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民族性与国际性等问题被无休止地追问中大说特说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当代艺术环境中就显得更没有必要。这样,除很短的自序后记外,身为作者,书中见不到我写的任何介绍文章,是想让各国陶艺家们的精彩作品成为书中最为重要的叙述主体来支撑起完全属于陶艺本身被“看到”的学术价值,从而将作者的影响减低到最小的程度。2.八卷本的巨大容量,112位国际重要的陶艺家大部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协的会员,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世界陶艺界享有盛誉,许多陶艺家还是世界近代陶艺史无法绕过的大师。收录的艺术家绝大部分提供了—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图片和说明文字,这也是该书在征稿和操作过程中最艰难、最辛苦的一部分。行内人都知道,让这么多重要和有影响的艺术家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提供创作过程是多么的困难和不可思议。值得庆幸和骄傲的是,世界各国陶艺家们以他们的理解、支持和无私配合使该书得以展现这些神奇并各具魅力的创作过程,让世人得以探究不同国家的不同陶艺家们使用不同材质的不同技艺,使此书具有了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及技艺、技法教科书的功用。这在世界当代陶艺书刊和画集、专著中也是少有和独具特色的。在国际陶艺界频繁交流的今天,解码如此多的名家创作过程,对推广和丰富陶艺文化并引发新的陶艺创作手段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3.艺术家简历可让人看出艺术家的生存和受教育的经济文化环境,创作理念(或自述)可反映出艺术家是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们的内心的。虽然这些不是唯一可以解读他们手下作品的路径,但至少可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艺术家和作品提供了直接的帮助。4.书中的所有作品和创作示范、文字均由艺术家亲自提供并签名授权使用,这在国内出版界并不多见。每人的作品量均可单独成册,只要清晰度达到出版要求,我没有进行删减。严格来说,这是身处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自选集,他们才是该书的真正作者5.虽然在邀请这些艺术家的信函中都明确地要求他们提供个人的工作室环境照片、创作示范过程和说明文字、艺术理念、简历及作品等等资料,但仍有极少部分艺术家因年龄、身体状况和时间等原因未提供完整的作品创作示范和部分资料,这也正是编撰一套国际角度的大型艺术图集和单纯编辑一本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集所存在的不同之处。而有些提供的文字资料也不是我所要求的英语,这样在译成中文之后,需根据中文再译成英文,词不达意在所难免。我们之所以没有选择一种简单和惯用的作品汇集的方式,而增加了如此多的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和中英对照的文字方式,无疑是为了让该书拥有更多的学术含量和具有更大的国际交流的影响,但由此所付出的劳作和艰辛却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像。6.书中有—半以上的艺术家是首次在中国被系统介绍。我曾经介绍过的部分艺术家,此次刊出的也多是新作加上创作过程等内容,构成了此书崭新的面貌。7.我邀请了几位不同国籍和身份的艺术家及艺术评论家为此书撰文,这些文章所透出的真诚和睿智及对中国陶艺的殷切关注和对作者的无私支持不仅为该书增添了多姿的学术视野,也为该书注入了活力和爱护的暖流。
-
因缘际会(美)迈克尔·科达(Michael Korda)著;陈皓译;陈皓译《因缘际会》(Another Life:A Memoir of Other People )是美国著名出版家麦可科达(Michael Korda)的回忆录,这位老兄系匈牙利裔英国人,出身搞电影的资本家家族,牛津大学历史系毕业,学问饱饱,还会说俄文和法文,照他的说法,跑到美国找工作并且进入出版这一行纯属误打误撞,这个误打误撞却成了一辈子的工作,老婆都离了,科达对出版仍旧死忠不渝,这主要也是拜老天爷赏了他一只懂得闻书的鼻子之赐,靠着这只猎书鼻和布满全身的出版神经科达慢慢爬向出版社的核心,当到国际出版集团赛门舒斯特(Simon&Schuster)总编辑兼企业部副总裁,算在他名下的丰功伟业包括了卡内基的《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盘踞排行榜最久的史学书《第三帝国兴亡史》、大爆冷门的战争经典文学《第二十二条军规》、灰姑娘变凤凰的小说《凡梦苑》(Penmarric)、华盛顿邮报两位揭露尼克松水门案记者写的《权倾一时》(All the President)、里根总统的传记等等,科达后来还亲自出任尼克松回忆录的编辑,相逢一笑泯恩仇,里根传记出版时,这位美国前总统拍拍科达的肩笑眯眯地说:"嗯,听说这本书很不错,哪天我也打算读它一遍"。扫瞄出版这一行的风起云涌、竞逐购并之外,小编辑、行销商、作家、书店、读者还可以在科达这本《因缘际会》中捡到满地不要钱的金句。"真正的编辑不须为拼字和文法伤脑筋,他们是蹩脚文章的救星、戏剧化结尾的发明家,是无情的删改高手,为了尽善尽美,可以挑战作者的任何想法与作法"。这是为犹豫不决、没有自信的文字编辑而写的。"一个成功的出版家除了必须牢记书籍就是商品外,还要搞清楚一件事:读者要的不多,只要精采的故事"。想要出版畅销小说的出版社一定要把这句话当作指点方向的北极星。"关于名人传记,写作内容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这位名人愿意抽出多少时间做巡回宣传,以及为他安排多少电视访问"。掏钱买名人传记之前,这话,读者最好先琢磨琢磨。"他们永远犯一个毛病,总是订太少自己看不懂的书,订太多大家都知道的书"。这金玉良言可以颁给书店采购人员。 "唯一能够证明一本书能否畅销的方法,就是把它出版上市"。这算是给不时拿"这本书不会卖"当理由拒绝某些冷门书入列的老编一个小小的警告。出版必须是摸着良心做的文化事业,没错,科达倒也没否认这一点,但是呢,和政治家或商人没什么两样,出版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赢得权力、名声、财富和女人的行业,野心勃勃、工于心计的人固然更加靠近成功,但勤勤恳恳的编辑也有挣出一片天的机会,《因缘际会》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
著作权法(德)M·雷炳德(Manfred Rehbinder)著;张恩民译本书中,我们将全面了解德国现行著作权法的理论和最新发展。本书在德国著作权方面人们提供了渊博的知识。在书中特别明显地体现了作者在法学社会学角度分析著作权法的造诣。中国在立法、司法实践以及学界研究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德国人也遇到过,由于与大陆法系更紧密的渊源关系,相信这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所介绍的德国立法技术乃至德国法学研究法学的方法论都会对我们大有益处。<
-
相知纽约张宏喜著本书上篇“相知纽约”叙述了四年来作者作为中国外交人员在纽约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篇“海阔天空集”是作者二十多年中陆续写下的到国内外许多地方的见闻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
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赵学勇著对于一个总是在大起大落的评价中沉浮的作家,读者更是不必一定要与本书作者的具体见解认同的。值得注意的,却是其中时时隐含并昭示的独特的观照视角和研究方法。因为作者确实构筑了一座只属于他自己的灯塔,并用这灯塔照亮了他的研究对象——沈从文这样一颗长期孤寂的灵魂以及似乎不再闪光的文学艺术世界。把沈从文置于当时的世界大文化背景中去审视,这本身就显示了一种研究气魄。而文化—心理视角的选择,无疑与前些年的“文化热”有关,因为这确是赵学勇研究沈从文文化—心理结构的大背景。一个真正独立的研究者,绝不是使自己消融于这个背景,而是在这个大背景上更明确的突现自身的独立价值——在任何一种热势中保持自己思维的独立与冷静是多么不容易啊!听说l988年l0月在京举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赵学勇曾力倡他的文化—心理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的“互补说”。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互补说”在这本书中得到实践,当然,成功与否还有待读者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