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走进也门马利章著要了解阿拉伯世界,了解也门人,这是一本不能不读的书。也门是人类文明最旱、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作者长期在也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图文资料。这是作者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长期研究的结果。
-
年年岁岁一床书江晓原著片断:从同声歌到压箱底说起汉代的张衡,有人首先会想到他是一个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1802)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更多的人则想到他是一个文学家,他的《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等都算得上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但很少有人想到他还会在性学史上占据一个颇为重要的地位——他留下了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春宫图记载。这就是他的《同声歌》: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 情好新交接,恐懔若探汤。 不才勉自竭,贱委职所当。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 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 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洒扫清枕席,蒻芬以狄香。 重户纳金扃,高下华灯光。 衣解金粉御,列图陈枕张。 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稀见,天老教轩皇。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诗中以女性第一人称口吻,描述一个男子与妾洞房花烛之夜的经历和感受:她和该男子的故事始于一次邂逅,她被收纳以充后房(成为众多姬妾中的一员)。初次性交使她感到非常害怕(恐懔若探汤),但她还是决定尽力扮演好她的性角色,她愿意成为男方家族的一员,获得正式地位(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诗的后半部分,是女子在洞房中的所见和经历。重重门户次第关闭之后,就进入了她和那男子的二人世界。宽衣解带之际,她在枕旁看到了一系列的图,图中的内容是:“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稀见,天老教轩皇。”之后二人欢好交接的过程被诗人省略了,但写出了结果:“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洞房花烛之夜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乐,以至于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夜晚。这种前所未有的欢乐,当然就是性的欢乐。民间谚语有“一夜夫妻百日恩”之语,说的就是这件事。而这样欢乐的性生活,一定和她所见的那些图有关,所以至少从明代开始,王士禛等人就断定那些图是“列秘戏图也”,也就是春宫图。他们的结论(主要来自直觉)是对的,但是给出理由很不充分,他们只是根据张衡的另一篇作品《七辩》中有“假明兰灯,指图观列,蝉绵宜愧,天绍纡折,此女色之丽也”的话来推断的。这也难怪,可以明确证明“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稀见,天老教轩皇”就是房中秘戏之图的历史文献,虽然早已存在,王士禛们却未来得及看见。
-
透视BOBO族雁飞编著BOBO系布尔乔亚+波西米亚的简称,是年轻人的一种新思潮,代表了新经济新富层的生活方式、消费及新文化价值观。本书通过BOBO的起源、精神世界、书房、情感生活、财富世界、生活理念及品位等十部分内容透视BOBO族。
-
大辩论余培侠主编自从199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全国大专辩论会(即“蓝带杯”)以来,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全国大专辩论会。可以说,每两年一次的全国大专辩论会和国际大专辩论会已经成为全国青年人尤其是大专院校的学生们密切关注的热点,观看现场比赛和电视转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大学校园里,各种形式的辩论赛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益智娱乐之一,并且得到了校方的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
-
感悟荧屏张子扬著作者积近20年来从事电视导演和电视管理的工作经验,通过文论、演讲、访谈等方式,集中了他对电视文化的深层思考和独到见解。 书中论述了导演节庆综艺晚会过程中的得与失,描述了引进外国电视节目实现本土化的多种经历。有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首次展现在读者面前。《感悟荧屏》不仅诠释荧屏的种种现象,也折射出作者对自我、社会、当代现状的认识深度。
-
宋代汝窑赵青云主编宋代文化是多元化的,它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作用,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并在弘扬传统、法占创新、注重交流、雅俗兼容诸方面,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出。汝瓷文化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汝瓷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内容丰富,且涵盖面广,更是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妆瓷集科学技术、工艺美术及东方美学于一体,可谓成功之作。尤其汝窑在青色釉方面,铁的还原已至成熟阶段,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乃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汝窑瓷器主要特征:汝窑瓷器继北方相州窑之后,既发挥了隋唐釉下刻、划和堆、贴工艺传统,又接受了南方越窑的釉色,还运用了定窑印花技术、也受到陕西铜川耀州窑的影响,采用了支钉托烧的技法,创造出印花青瓷独特风格,集众家之所长,使之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窑口之一。
-
欧洲招贴设计大师作品经典臧可心编著;( )阿兰·吕·奎奈克(Alain Le Quernec)绘现代招贴艺术源于欧洲,尤其是文化招贴,在西方平面设计领域一直享有最高的艺术地位;同时,又代表一种直接、一目了然、应用广泛的媒体,因此现代招贴设计也是平面艺术教学中最常选用的训练形式。简而言之,选择欧洲招贴艺术作为理解欧洲平面设计的切入点,是颇具代表性的。同时,作为编者,也希望读者朋友通过这些最具代表性的大师作品,了解欧洲招贴史发展的脉络;并从他们极具文化特色兼非凡艺术功底的创作里汲取营养,以创作出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优秀设计。前面一直提到“交流”一词,事实上,策划此套丛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十分直接的交流。交流体现着“交互作用”即双方的、或多方的。
-
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蒋承勇著浙江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本书认同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深入研究了这两大源头在文化内核上的异质互补特性,以及这两大传统在西方文学中如何延续和发展。
-
莫言王尧对话录莫言,王尧著这本书其实是莫言的精神“自叙传”。因为有了建法兄的邀约,所以我和莫言有缘在2001年的夏天相聚大连。那次聚会,是我近几年最难忘的记忆之一。我和建法兄有关开设“小说家讲坛”的想法首先得到了莫言的肯定,他和李锐率先到讲坛作了精彩的演讲。如果没有他敲响的开场锣鼓,我和建法兄可能就会动摇。有了小说家讲坛,才有了后来的“新人文对话录”丛书。我一直认为莫言是个天才式的作家,在对话中便说了类似的话,他在修改对话稿时把“天才式”这样的措辞改成了“有点才华”的表述。我当然不会同意他的修改,文责自负,尽管莫言本人不同意,别人看到这样的说法或许也不赞成甚而不舒服,但我还是说了。莫言对世界的认识和叙述是独特的,而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他意识到所有的人都被一个“鸟笼”罩住,但他在想像和叙述世界中飞出了那个鸟笼,他的心灵、才情始终在飞翔。他的每一次飞翔,几乎都拓展了文学的疆域。不论是《红高梁家族》,还是后来的《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均堪称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莫言称故乡为他的血地,他从那里获得了血性,他在回到故乡和超越故乡之中成长了起来。在整理好这本对话录之后我意识到,这本书其实是莫言的精神“自叙传”。 莫言说“叙述就是一切”,这一点我在和他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他一旦沉浸在叙述中,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状态和力量。他的小说文本,呈现了叙述的力量,他的言说,同样突出了叙述的张力。莫言这人受到过好多委屈,可他自己也委屈自己,什么笔名不好取,非取“莫言”?各位看官,你看他在这本书中多会说话。这是一本说话的书,是现代散文中的那种“闲话”体。在开始做这本对话时,莫言就说到马尔克斯的访谈录《番石榴飘香》,他后来又说我们做不到《番石榴飘香》那么好,但还是要认真做。就像我们不赞同“中国的马尔克斯”这样的说法一样,我们既不赞同也不敢说这本对话录——准确地说是莫言的访谈录——是“中国的《番石榴飘香》”,但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之于莫言、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如同《番石榴飘香》之于马尔克斯。(王尧)
-
冯骥才周立民对话录冯骥才,周立民著在这套对话录丛书策划的过程中,我们(“我们”已经是个不能轻易使用的词)首先感觉到我们一些所谓的“人文知识分子”,其实愧对“人文”二字和“人文知识分子”的称谓,因为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回应现实时,我们不时感受到自己的狭隘和无力,感受到清理知识与思想背景的重要。事实上,如果不能摆脱狭隘的视域,不能清理知识体系和思想背景,那么,所谓的“批判”和“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过株守疆域、止步藩篱的教训。所以,我们期待有一次思想的飞翔。由这套丛书结集起来的一批人,基本上是“人文知识分子”一类。我们在各自的对话中,,几乎都讨论到“知识分子”问题。王尧、林建法主编的这套《新人文对话丛书》表达了人们在“对话”这个时代的所思所想,纪念因为思和想而拥有的痛苦和快乐。酝酿的对话人选,都是声誉卓著的作家和学者,有冯骥才、周立民、韩少功、王蒙、李欧梵、苏童……丛书的“思想状况”,大致可以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文化界的部分轮廓,这些“人文知识分子”对思想文化问题的种种解释,散发着各自生命的体温,在一定意义上,这套对话录丛书也是对话者的精神自叙。